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以此为基础,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析。(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有所提高“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非农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一系列特色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经济增长动力单一,消费出口增长缓慢“十一五”以来,尽管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经济

一、“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本报告关于县域经济的分析,是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中,去除工业化程度和发展首位度较高的兰州市所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和红古5区、天水市所辖秦安和麦积2区、白银市所辖白银和平川2区以及金昌市所辖金川区后,实际纳入研究范畴的县(市)共有76个。报告以此为基础,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析。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从经济实力看,一是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呈现出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如图0-1)。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070.32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2297.96亿元,增幅高达114.7%,年均增长16.5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同期的4849.26元增加到10087.09元,增长了108.01%,实现年均增长约15.77%;二是三次产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十一五”以来,甘肃省各县域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逐步强化。“十一五”末,全省县域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1.75亿元,是“十五”末的1.78倍;农业增加值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41倍;粮食产量由“十五”末的799.08万吨增加到“十一五”末的928.3万吨,增长16%。同时,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各县(市)深入贯彻“工业强省”战略,发挥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90.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5.62亿元,增长了1.23倍,实现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4.86%提高到2010年的25.49%,提高了0.63个百分点。此外,第三产业逐年增长。各县(市)把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三次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从2005年的265.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33.87亿元,累计增长101.24%,年均增长15.10%。

图0-1 2005—2010年甘肃省县域GDP变化及其比较

从转变发展方式看,各县(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着力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仅“十一五”前4年,甘肃省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7.32%,已累计完成目标进度的85.21%,超时间进度目标5.2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计划全面完成,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任务。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如:平凉市华亭县2010年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1亿元,但单位GDP能耗却下降了2.9%;玉门市“十一五”期间企业单位产出能耗稳步下降,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玉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217.87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8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343千瓦时/万元,单位GDP能耗2.25吨标准煤/万元,较“十五”末分别累计下降24.53%、18.25%、20.94%。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十一五”以来甘肃省县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规模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5—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6:36:38调整到“十一五”末的23:41:3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产业结构整体有所升级(如图0-2)。非农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71.96%提高到2010年的75.56%,2010年非农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4.59%,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县域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转变为民营企业,加之近些年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明显加大。2010年,全省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户,个体工商户52.6万户,实现经济产值1558亿元,占当年全省总产值的38%。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图0-2 2005—2010年甘肃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图

(三)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初现,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各县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其效应已初步显现,形成了以玉门、瓜州和金塔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产业区,以临泽和高台为代表的制种产业区,以玉门、民乐、永昌等为代表的酿造原料产业区,以临洮、会宁等为代表的马铃薯产业区,以陇西、岷县和宕昌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区,以静宁、秦安为代表的林果产业区,以华亭和正宁为代表的煤电化产业区,以夏河、玛曲为代表的草畜产业区等产业集群。这一系列特色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此外,各县(市)基于自身特点,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发展模式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靖远、华池等县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资源采掘和初加工,以资源开发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永昌等县域依托传统优势,积极推广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以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瓜州、敦煌等县域依托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和装备制造业,以新能源开发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四)经济增长动力单一,消费出口增长缓慢

“十一五”以来,尽管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经济增长动力单一的问题明显存在,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十一五”时期甘肃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势头,也将对“十二五”时期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来看,甘肃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于投资拉动,数据表明,2005-2010年间,甘肃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8.65亿元增加到656.52亿元,增长了2.27倍,年均增长17.82%;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却由同期的562.35亿元增加到2923.01亿元,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39.0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出21.23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的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同期的64.3%提高到86.53%(图0-3)。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由2005年相差1.95倍扩大到2010年的4.43倍。

从出口情况来看,2010年甘肃省出口总额16.39亿美元,进口总额56.86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40.47亿美元。与全省相比,县域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规模更小,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微乎其微。

img4

图0-3 2005—2010年甘肃县域消费投资变化趋势图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县域发展整体依赖投资拉动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和出口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经济增长动力单一的问题明显存在。

(五)财政收支大幅增长,信贷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县域经济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状况日趋转好,增势良好。从图0-4可以看出,2005—2010年,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7.01亿元增加到79.51亿元,增长2.94倍,年均增长24.11%,占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0.67%,比2005提高0.0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同时,县域财政支出额度也在大幅增长,支出总规模由2005年的172.42亿元剧增到2010年的883.02亿元,增长5.12倍,实现年均增长38.63%,比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出13.99个百分点,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40.16%提高到2010年的60.21%,累计提高了20.05个百分点。

图0-4 2005—2010年甘肃县域财政收支变化趋势图

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大。截至2010年末,全省县域贷款余额为1480.45亿元,比2005年增加873.33亿元,增长2.44倍,年均增长19.53%,增速比全省贷款年均增速高出1.35个百分点,占全省贷款的比重由31.56%上升到33.4%,提高了1.84个百分点。但同时也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未得到根本性消除,从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可以看出(图0-5),这一比值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54%下降到2010年的48%,下降了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资金支持的难度不断增大。

img6

图0-5 2005—2010年甘肃县域存贷款变化趋势图

(六)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县(市、区)大力实施主城区扩张、中心镇扩容、中心村扩大的“三扩”战略,使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覆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有序转移,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23.86%,较“十五”时期末的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图0-6)。2010年,甘肃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平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平均纯收入依次达到10444.23元和3641.77元,分别比2005年的5805.65元和2200.56元增长了79.9%和65.49%,年均增速分别为12.47%和10.53%。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的县域有13个,而2005年所有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2000元以下;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县域有16个,而2005年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的县仅有1个。

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2010年县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7705.02元和2583.07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73.36%和72.31%;县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86%,比2005年提高9.79百分点;县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7.8%,比2005年提高5.42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图0-6 2005—2010年甘肃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