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重点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存在问题亟待解决——2007年上半年改革进程分析

2007年上半年,省发改委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全省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下发了《云南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云南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分解》,明确了2007年我省推进改革的重点任务,并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对改革任务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半年来,经过各州市、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全省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现重点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省政府加强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2007年以来,省政府切实加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明确从“切实转变职能,全面履行职责;强化行政责任,提高行政效能;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勤政廉政”四个方面入手,深化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研究部署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年初,省政府牵头制定了《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制度》、《云南省省级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重大经济政策的审批制度》、《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制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审签制度》、《全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5月1日起全部实施。这八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加快我省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省纪委监察厅已经拟定《云南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行政负责人问责暂行办法》及《云南省行政问责令》三份送审稿;省法制办提出了《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草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实施意见》 (代拟稿) ;省人事厅初步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公务员队伍建设、政风行风评议、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我省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把依法行政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推进了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进程。

此外,我省加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牵头研究制定了《深化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相比,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依然存在;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职责配置不尽科学,职能交叉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形式主义和“文山会海”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与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职能尚未完全分开;政府仍在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预防、制裁违法行为的机制还不健全。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仍较严重;行政执法队伍过多,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扰民现象比较突出;基层执法力量薄弱,基层执法人员政治、业务水平不高,素质较低。

三是行政管理方式、手段比较单一,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行政机关的决策、决定程序不够规范、透明,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有权无责现象比较严重。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是以实施省政府8项工作制度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内部管理。把贯彻执行省政府8项制度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的审批事项。加快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

二是强化行政执行力监督和问责制度,完善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制定颁布《云南省问责令》,在全省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和无为问责制,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解决工作不落实、配合不协调问题。建立健全监督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完善重大决策的协调机制,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实行公示、听证制度。

三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快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制定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规范行业协会管理,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服务和桥梁作用。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严格执行会议计划、控制会议数量、提高会议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要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基本制度,规范政务公开程序,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对项目审批的程序、条件、时限、责任追究等事项要全部公开。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部门和单位,要全面公开办事制度。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网站建设,通过电子政务、政府公报等方式,公开发布政务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时、方便地查阅政府信息,为人民群众提高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2007年是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最后一年,年初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云南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2007年工作要点》,全省紧紧围绕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三增强、三实现”的改革总体目标和十大任务,有序推进国企改革。

一是前三年深化国企改革的扫尾完善工作已基本完成。2007年上半年,列入州市考核范围的2 351户企业中,有2 312户已完成改革任务,改革面为98.3%;列入省属企业及省级企业主管部门考核范围的195户企业,已完成改革171户,剩下24户企业中,有7户是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的企业,目前改革进展顺利。

二是省属大企业集团改革重组稳步实施。实施了对云天化、石化集团、东源煤业、云锡、中轻依兰、大黄磷、贵金属研究所的整合重组,实现“7变3”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云天化、煤化工和云锡三大集团。全省旅游资源、商贸流通企业、公路企业的整合工作有效推进。水利水电公司于2007年6月1日正式进入西交集团,铁路总公司改革脱困工作基本完成,正组织力量进行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后,整体并入西交集团。云南磷肥工业总公司的债转股工作正积极推进。

三是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已经完成,企业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我省需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22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工作,股改对价支付水平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期实现了股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到目前为止,我省上市公司已增加到25户。

四是省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取得新进展。目前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26户企业已有22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革。省属企业85%的子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昆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深化改革进展较慢。由于企业自身条件千差万别、各方面利益难以协调、缺少改革成本等原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深化改革推进难度很大。目前全省列入深化改革的18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只有85户完成了深化改革,仅占46.7%。

二是劣势企业退出困难。目前共有48个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正在推进,涉及职工5.3万人,拟核销银行呆坏账和资产管理公司债权27亿元,这些企业资金缺口较大,人员安置问题难解决,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三)推进国企改革工作的建议

一是确保推进股份制企业深化改革的措施尽快落实。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抓紧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进展缓慢的原因,并就有关政策的适用问题进行研究,细化改革工作计划,切实加强落实工作。

二是积极协调落实改革成本,确保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完成。要制订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把握好关闭破产中债权审查、破产费用审核、改革成本协调、资产处置等具体环节。加强与省财政厅的会商协调,使改革成本尽快落实。

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体制机制,使全省国资监管工作能够遵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三、投资体制改革

(一) 2007年上半年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为加强对全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办理时限和办理程序等方面的管理,提高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效率,制定出台了《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制度》,2007年5月1日已正式实施。

二是大力发挥专业投资公司作用。3月份成立了省水利水电投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组建的9大专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达129.1亿元,各投资公司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运营平稳。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与了省里许多重大项目及重点工程的建设。融资作用进一步发挥,搭建了粗具规模的融资平台。

三是积极筹备云南省投资协会。为发挥政府与投资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全省各地国有投资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完善自身建设,促进投资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我省现正在筹备成立云南省投资协会。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的投资体制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做大做强专业投资公司,大力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参与的成分很小,投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相关配套改革结合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三)推进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文件。加快研究制定《云南省预算内投资项目后评价办法》、《省政府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办法》、《政府投资条例》。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切实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

二是加强投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相关配套改革结合的研究工作。如结合当前我省正大力加强水利工作的机遇,认真开展好水利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以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发挥投资体制改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农村改革

(一)农村改革继续推进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入。2007年上半年,我省农村综合改革力度不断加大,3月3日,我省召开了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入推进我省农村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拟定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文件的通知》,为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三项改革”,全面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7年上半年,我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引导、规范和纠纷调解等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07年5月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86.44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3%,其中转包面积32.73万亩,转让面积7.55万亩,互换面积4万亩,出租面积35.15万亩,入股面积2.05万亩,其他形式流转面积4.96万亩。家庭土地承包流转合同份数9.73万份。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城郊、坝区。

三是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上半年,我省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示范的要求,以玉溪市红塔区为试点,制订了工作方案,并于五月初正式启动了试点工作。同时,认真抓好16个农民负担监测点的监测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坚决制止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

(二)存在问题

我省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适应保障公共服务的要求,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水平低、覆盖面窄、规模小、实力弱,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加工增值的能力不强,我省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只有70多万人,仅占农业总人口3 115.7万人的0.02%。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指导性意见和办法;制定农村综合改革考核奖励实施办法,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等政府性公益性乡村债务的激励政策措施,对通过“一事一议”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奖补办法等激励政策措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7年,我省省级财政已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增加至1 500万元,建议重点扶持有产业基础、带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效益,以合作社为重点,通过项目扶持,加快我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科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2007年上半年我省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开始启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正在建立,广大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搞科研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后劲有所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转制为中小企业的科研院所,由于缺少资金和经营性资产、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同时,科技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支撑能力很弱。为此,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进入大企业、大集团,成为行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机构。要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和整合区域科技发展和科技资源配置能力,逐步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体制。

(二)教育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2007年上半年,我省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加大了对2007年需要“普九”的4个县的验收指导工作。“两免一补”得到落实,春季共免除610.25万名农村和城市学校农村户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94.68%。享受免费教科书的人数达261.52万人。高等教育改革成效明显,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在全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施“走出去”战略,在4所高校开展“走出去”试点,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顺利实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九”任务尚未完成。民族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困难较大。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普九”工作,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创新民族教育体制机制,推进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中小学教材招投标试点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2007年上半年我省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省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的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深化。专业文艺团体经营性改革试点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省杂技团、昆明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革效果良好。通过深化改革,全省文化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缺乏配套办法,一些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反映在由于缺乏具体的配套办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无法落实。建议下一步尽快研究出台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2007年上半年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全面实施。全省3 100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6.14%。继续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省第三人民医院与北京城志股份联合办医的初步方案制订。做好省第一人民医院收购邮电医院工作。推进国企自办医院分离工作。截至2007年5月30日,296所医疗机构已完成分离282所,占应分离总数的95.3%。积极探索中医医疗体制改革。完善曲靖市中医院股份制改造。推进红河州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滞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大医院,社区卫生发展缓慢;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困难,多渠道办医格局难以形成;医疗机构行业监管机制不健全。下一步改革重点是:巩固提高52个县(市、区)新农合工作,认真总结试点以来的成功经验,总结出2~3种较为成熟的管理运行模式在全省推广;继续加大对药品生产流通的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办医,加快形成多渠道办医格局;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机制。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

我省2007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细则》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办法》,拟定了《关于落实省属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属地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拟定了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已向国家劳动保障部上报了4个试点城市,待批准后即可实施;着手研究统筹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正式实施《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继续抓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筹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制定下发《云南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加强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劳动力市场建设基础薄弱,尚没有能力开展高效、优质、一站式和人性化服务。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要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就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改善就业服务。

六、资源环境方面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制机制建立进一步加强

一是进一步健全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体制。制定了《云南省探矿权管理规定》和《云南省采矿权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矿业权人资质,完善两权申报程序和审批制度,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2007年4月,正式发出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征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制定了征收程序和办法,下达了征收计划,预计2007年征收可达10亿元。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使矿产资源所有人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体现,促使矿产资源使用者避免采富弃贫和掠夺式开采,提高合理和节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从机制上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理顺环境监管体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力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省政府与各州市政府、重点行业和企业签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全省16个州市政府,已有12个州市将总量控制、污染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所辖部分重点企业。建立健全自然生态保护规章制度。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制定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申报与评审办法》,修订了《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成立了第三届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围绕推进生态省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创建。编制完成了《关于加快云南建设生态省的建议》。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2007年上半年,根据省委办公厅(云办通〔 2007〕2号文)关于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拟订工作方案,组织省国土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省水利厅等部门,开展了对我省建立完善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等问题的研究。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价格未能体现资源的价值。我省虽然已明确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水资源使用费,逐步完善重要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但收取的资源补偿费和使用费未能真正体现资源的价值,造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浪费现象仍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矿产资源开发的服务年限和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回采率低、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程度低的根源。

二是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我省是资源型大省,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尚未建立和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机制,矿区生态恢复的成本未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的环境问题留给了国家和社会,使原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欠账越来越多。致使老矿区生态破坏严重,出现诸如东川老矿区矿源枯竭后,生态恶化,泥石流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

三是环境价值核算体系还没有建立。由于生态环境价值作用的复杂性,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价值核算体系还没有建立,给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带来了难度。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类机制不尽完善。我省“高投入、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相关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

(三)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免费享用自然的恩赐。在人类活动已能明显影响自然环境的时候,仍然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形成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这种固有观念根深蒂固,要真正确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社会经济体系,还任重道远。下一步建议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资源合理开发管理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推进环境法制建设,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收费改革,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二是建立技术支持。要加快建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各级统计、环保、科技、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要协同配合,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攻关,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代价分析,着手研究资源、环境实物量统计,开展资源耗减、环境损失估价方法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三是逐步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审计体系。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生态补偿机制中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列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支持对象,把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当地财政减收,作为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因素。

四是进一步加快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能源稀缺程度、促进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资源类产品价格要建立价格联动和传导机制。积极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矿产品、水价、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力度,科学合理提高能源价格,按照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在实行差别电价的基础上,研究对各行业超过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的制度。

五是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建议选取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作为我省的生态补偿试点,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同步进行。

(《云南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