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回族的16个冷知识

关于回族的16个冷知识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近年来,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的寺院经济进行的研究,这部分材料有助于我们从寺院经济角度探讨回族经济思想。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近年来,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能够搜集和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已经有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从经济史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回族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为本书从经济思想的角度探讨回族经济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人对回族经济思想进行过系统而具体的持续研究,因此还未见这方面的专著面世,但是我们可以从有关回族的形成历程、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这些既有文献亟待加以系统整理和深入挖掘。笔者出于研究的需要,从本书的研究角度出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对已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取舍:一是回族经济史的相关研究,包括通史和地方史的相关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回族经济思想形成的政治和经济背景资料。二是有关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这部分资料重点探讨了回族二元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属性,有助于我们研究回族经济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三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的寺院经济进行的研究,这部分材料有助于我们从寺院经济角度探讨回族经济思想。四是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关系的角度展开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对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内容的阐述,又包含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对伊斯兰经济思想进行的专项分析,它们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料和理论分析基础。

(一)从回族经济史角度展开的研究

经济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研究一个民族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该民族上层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唯物主义说明,经济问题是回族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受伊斯兰重商思想的影响,回族向来以善于经商著称,所以有关商业经济的研究就成为回族经济史研究中最早开拓的领域。比如赖存理先生的《回族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该书对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以来回族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第一本探讨回族经济史的专门性著作。1992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赖存理的《中国回族社会经济》,书中从历史与现实互相对应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对回族的社会经济特征与汉族作了比较研究,这两本书是回族经济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其他较有代表性的论著还包括杨志玖先生对元代回族经济问题的研究,比如探讨土地来源和农业经济的《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除了经济专著以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相继出版了一批介绍各地回族基本状况的研究成果,这些论著都或多或少地述及到经济问题,有关经济思想的内容也散见其中。如《湖南回族》(马亮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云南回族史》(杨兆钧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吉林回族》(马鸿超、田志和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天津回族志》(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史志编辑办公室编,1990年)、《湖北回族》(答振益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新疆回族伊斯兰教史略》(谭吴铁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甘肃回族史》(马通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呼和浩特回族史》(编委会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辽宁回族史略》(宋国强、姜相顺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陕西回族史》(冯福宽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马明龙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等。研究当代回族经济发展问题的代表性成果有马寿千、赵宏庆的《当代回族经济掠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和宋志斌、张同基的《一个回族村的当代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下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仅列出年份)。

在研究回族问题的通史性著作中,一般都设专章对回族经济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如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史》(1996年)阐述了回族自唐至民国1300余年来在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本书有重要参考价值。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2003年)一书不但对回族来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做了系统论述,还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角度对回族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容翔实可靠,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列出了参考资料举要,为我们提供了寻找一手材料的路径。

有关回族经济史的论文资料包括穆宝修的《元代回回人的农业》(《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郑勉之《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孙滔《封建社会回族经济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汤开建《元代赛典赤家族对云南地区的开发和经营》(《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还有马维良的《云南回族马帮的对外贸易》(《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王伏平的《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回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马丽娟的《近代云南回民对外贸易活动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韩毅的《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对西北商业经济的开发与贡献》(《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答振益的《民国时期回族农业经济概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钩沉史迹,述论精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有关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杨怀中、余振贵主编的《伊斯兰与中国文化》(1995年)是一部研究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扛鼎之作,该书内容详尽,系统探索了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指出回族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它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历史让它担负着向东方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实名,是它把先进的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李健彪的《回族与伊斯兰文化》(2000年)一书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和研究。朱崇礼主编的《伊斯兰文化论集》(2001年)是第三届西安伊斯兰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0篇,这些文章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反映了当代伊斯兰学术领域的动态和水平。丁明仁在《伊斯兰文化在中国》(2003年)一书中阐述了伊斯兰教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伊斯兰文化如何在中国传播,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穆斯林的语言文字、建筑风格、精神生活、服饰、饮食文化、工艺美术、音乐舞蹈艺术、体育活动等内容。张宗奇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2006年)则第一次从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和文学的角度,较为清晰地阐明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这两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体系于中国本土上,在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大环境中相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

南文渊在《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一文中明确指出,使回族民族特征形成的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冯今源先生在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中国贸易报》(雅周末),1995年9月23日第2版)中系统阐述了中国伊斯兰教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一不争的事实。此外,还有马东平的《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整合》(《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马中平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宗教》,1996年第2期)。马强的《明清时期广州回族社区及其伊斯兰文化变迁》(《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和丁宏的《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则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此类文章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有益于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个别地区的实地调查,探讨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调适和发展问题的文章有张俊明的《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和张建芳的《城市化进程中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调适和发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为例》(《回族研究》,2007年第1期),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变化和去向。

(三)有关回族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及其经济问题的研究

对教派与门宦制度问题的研究是回族学研究中一个最受青睐的领域,而且成果颇多,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1983年)是中国穆斯林学者第一次系统研究教派与门宦,并把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复杂的派系关系和门宦制度搞清、理顺的一部代表性专著,该书是作者用数十年社会调查的第一手材料编写而成的,主要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四大门宦”的产生、发展、分化、宗教思想与宗教礼仪特点,很有史料和现实价值。此外,马通先生还出版了两部相关著作:《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2000年)和《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2000年)。在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中另一个成绩卓著的是勉维霖先生,他在《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1981年)和《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1997年)中系统论述了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演变,对宗教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经堂教育、婚丧习俗,教派门宦等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宁夏地区教派的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有关教派与门宦制度研究的论文包括金宜久的《苏非派与中国门宦》(《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王怀德的《苏非派的演变与门宦制度形成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1期)、勉维霖《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学术思想渊源》(《甘肃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穆宝修的《论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产生》(《民族学与现代化》,1985年第2期)、杨怀中《甘宁青回族中的苏非派》(《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掌教制度》(《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余振贵《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伍贻业《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及其与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之比较》(《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以及马平的《当代西北地区伊斯兰教新兴教派门宦问题探析》(《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等。

在各教派与门宦制度及其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三大教派之一西道堂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备受学术界关注,对该教派展开的各类研究非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以关连吉的《西道堂历史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为代表,该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就西道堂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形成发展和组织特点、经济文化和宗教礼仪,政治倾向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朱刚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信仰述评》(《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侧重于西道堂信仰方面的研究,他对西道堂的宗教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有重要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高占福陆续发表了《刘智宗教思想对西道堂教派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和《马明仁与西道堂的经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等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就刘智宗教思想与西道堂的渊源关系,马明仁振兴西道堂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系统阐述。现任西道堂教长敏生光先生在《刘智思想与西道堂》(《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一文中从本身特殊身份和经历出发,探讨了刘智思想与西道堂形成与发展的关系,较有说服力,在教众中颇有影响。此外还有陆进贤、陆聚贤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阿拉伯世界》,1994年第2期)、马德良、于谦的《刘智思想对西道堂影响浅析》(《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金宜久的《刘智思想在中国穆斯林中的影响》(《甘肃民族研究》,1996年第3~4期)、丁宏《西道堂模式一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束锡红《宁夏回族社区类型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比较——兼与西道堂回族社区对比》(《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等文。林松的《从诗联看马启西先生的理想、实践与奉献》(《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侧重于从内容蕴涵、表达艺术、文化融合、现实意义和实践效果5个方面,论述马启西先生的诗联,揭示他创建穆斯林社团——西道堂的理想、实践与奉献。周传斌的《西道堂模式与回族传统政治文化》(《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廖君湘《对“西道堂”大家庭式经济活动模式的新认识》(《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张明芳《马启西思想及西道堂社会实践的启示》(《回族研究》,2006年第1期)等文则主要对西道堂共同生活、生产、经营的集体经济体制的宗教团体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实践展开论述,这些文章为我们了解和分析西道堂的经济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论文资料。

(四)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关系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千百年来,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回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回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现实自然也反应在了研究成果当中,众多回族学者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了回族经济问题。张永庆等人的《伊斯兰教与经济研究文集》(1991年)和《伊斯兰教与经济》(1994年)重在讨论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的关系,主要探讨了伊斯兰教影响经济变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及如何调动和开发伊斯兰教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等问题,这些论集虽都以伊斯兰教研究命名,但大多数文章实际上探讨的是回族问题及相关内容,其中不乏对本书写作有益的材料。刘天明的《伊斯兰经济思想》(2001年)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学术著作,内容包括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中世纪伊斯兰经济思想、近代伊斯兰经济思想、现代伊斯兰经济思想、中国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特点、主要代表人物等,很有学术参考价值。2004年,刘天明研究员又出版了《伊斯兰经济思想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经济实践》,该书从结构上,分为理论介绍、专题研究和典型调查3部分,实践分析部分以中国穆斯林的经济活动为主,在研究伊斯兰经济思想领域,这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束锡红的《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商务印书馆,2004年)一书以西北地区的回族社区为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和结构分析,为回族社区及回族社会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如何适应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范式。

研究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多,张永庆在《伊斯兰教与经济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一文中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伊斯兰教不仅影响着回族的意识形态,还深刻影响到回族的经济活动,该文对我们了解回族经济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很有借鉴作用,马平的《试析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从收入与分配角度对中国伊斯兰的寺院经济展开了论述,其另一篇文章《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结构分析》(《回族研究》,1992年第1期)则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伊斯兰教经济的来源,经济类型和自然形态,并且指出商业经济曾经在以至仍然在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此外,还有肖芒的《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2期)和王伏平的《伊斯兰教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二者分别从伊斯兰教鼓励经商,重视商业道德及对利息的态度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指出了制约现代回族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罗莉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则侧重于对历史上清真寺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收入来源和经营形式进行考察,分析这种经济的局限性和时代影响。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

中国伊斯兰教受到国外的注意约始于近代,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问题,比如起义和中国穆斯林问题,而且往往有很大的偏见,客观性著作显得弥足珍贵,有关回族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更显薄弱,这方面的论文著作不多,散见于经济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研究成果中,迄今仍受到西方学者重视的有布鲁姆霍尔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伦敦,1910年)和多伦的《中国穆斯林调查记》(巴黎,1911年),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国外伊斯兰教著作中涉足中国伊斯兰教的权威著作,因为它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不似其他著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或宗教目的。20世纪20年代回族史学的创立开始,出现了大批用英文、阿拉伯文、日文撰写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原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杜磊教授的《中国穆斯林》(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年),该书对西方学术界了解中国回族及其他穆斯林民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第一本比较全面论述中国回族等穆斯林历史与现状的著作。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郝约克学院历史系主任乔纳森·李普曼的《熟悉的陌生人——中国西北的穆斯林及其历史》(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当代西方世界第一部研究西北回族等穆斯林问题的专著,他对近现代西北回族历史、经济与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与分析。伊朗学者玛利亚姆·达芙塔瑞发表的《中国回族和伊朗穆斯林双方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共同点》(《回族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介绍了波斯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特别是回族伊斯兰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有价值的证据,同时归纳两大伊斯兰文化之间存在的主要共同点,其中对经济思想方面的相通之处亦有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际回族学学术研讨会已经举行过两次,1998年10月13~17日,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以“加强回族研究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事业的繁荣”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123名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2006年9月4~6日,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大会先后收到参会论文80余篇,该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体现了国外学者对回族穆斯林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及其时代实践的研究,如日本学者国泽井充博士发表的《试论回族传统社区的清真寺管理组织》,他从中国穆斯林最具文化特质的文化标志——清真寺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分析与解读,并就清真寺的管理机制与组织形式对回族社区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对深入了解回族社区清真寺文化的发展进程与运作模式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综观以往的文献,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前人在回族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丰富,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从总体来看,研究者绝大多数侧重于从宗教学和经济史的角度展开分析,缺乏对经济行为背后思想动因的揭示。本书希望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对这些论文资料进行运用,并尽可能在整理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剖析回族经济思想,力图合理展现其思想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