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煤炭与煤炭工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煤炭与煤炭工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煤炭工业为新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2/3以上的一次能源,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11月,我国大型煤炭企业91家,其中国有煤炭企业88家。然而,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增长模式不够合理,关于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煤炭工业为新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2/3以上的一次能源,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煤炭占全国已探明能源资源总量的87.4%,居绝对主导地位,是中国唯一可以依赖的基础能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将是长期的、稳固的。

然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第一,煤炭资源供需关系畸形化。一方面,我国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导致煤炭需求超常增长,资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加剧;另一方面,由于矿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煤、电资源的运销成为阻碍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影响煤炭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循环。第二,我国煤炭消耗强度大,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左右,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煤炭(濮洪九,2005)。第三,我国煤炭资源管理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我国煤矿的生产回采率不高,国有煤矿不过50%,地方煤矿30%,乡镇煤矿仅20%,有的甚至不到20%,挖1吨煤至少要扔掉煤炭资源4吨(叶柏青,2001),而由于煤炭生产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挖富弃贫、挖厚弃薄、随意建井、无证开采、乱采滥掘所造成的煤炭资源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第四,矿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植被覆盖率低,全国采煤沉陷面积达40万公顷,严重影响了煤炭开发、煤炭资源型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五,我国煤炭企业以煤炭产品的粗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全国煤炭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仅为42%,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0~15年(濮洪九,2005),煤矿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和短缺现象严重,煤矿事故频发。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工业现行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

2.研究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此后,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了《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是对发展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发展合理性的成果。和谐的本质在于发展是否协调与持续。协调与持续发展是社会各个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状态与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的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工业产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有煤炭企业在我国煤炭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统计显示,2004年11月,我国大型煤炭企业91家,其中国有煤炭企业88家。[1]基于以上背景,国有煤炭企业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解决其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环保问题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实现其自身乃至煤炭资源型城市、矿区以及整个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增长模式不够合理,关于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因此,深入分析国有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及内涵体系,构建其合适的发展模式,对于国有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