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1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化分工遭遇了制度性的抑制。农民的贫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制度性的贫困,“三农”问题不是农民、农业或农村的问题,而是农民失去了自主参与分工的自由。本章主要对这四项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11.1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化分工遭遇了制度性的抑制。(3)分工受阻使多数人不得不成为农民,不得不从事农业,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三农”问题由此产生。农民问题要靠大量的农民脱离农业来解决,农村要走城镇化之路,农业最终要实现产业化经营。这三条道路的实现依赖于清除分工演进的制度障碍,让农民能够在市场引导下参与社会分工。农民非农化有两个途径:一是农民参与城市分工,实现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二是农民自身分工深化,有一部分农民脱离农、牧、渔等第一产业,进入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或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

但是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这几十年中,农民的绝对数量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例如,1990~2000年农村劳动力增加近6000万,平均每年新增600万农业劳动力。农民绝对数量的增加和农地减少导致农地的细碎化,据农业部调查,1992年我国农户平均每户承包土地7亩,分为3.16块。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联合设置的13省区134个固定观察村中,目前每个劳动力平均摊得耕地为2.2亩。土地细碎化增加了使用机械的物质费用,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成本产值率(王秀清、苏旭霞,2002)。土地细碎化导致的边际报酬递减又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的差距扩大。

另外,我国农民自身的分工深化也是滞后的,直接表现是城镇化明显落后于工业化,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30.4%,与同等GDP水平的国家相比要低12个百分点。农村区域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居民仍选择居住在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仍留在农村,大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最终仍选择返回农村,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较少的城镇人口形成鲜明的对照。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一些制度安排使农民的权利受到侵害,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农民参与专业化分工的动机和能力,这使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的好处,因而陷入贫困。农民的贫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制度性的贫困,“三农”问题不是农民、农业或农村的问题,而是农民失去了自主参与分工的自由。农村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书认为,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涉农领域的行政垄断对分工深化的阻碍最为严重。本章主要对这四项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