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表5-1 拉美与其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比较(%)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转引自拉美经委会:《拉美经委会评论》1990年12月,第117页。同样重要的是,拉美国家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通货膨胀似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第一节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表5-1 拉美与其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转引自拉美经委会:《拉美经委会评论》1990年12月,第117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尤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拉美国家一直以其居高难下的通货膨胀率而“闻名于世”。从表5-1中可以看出:自50年代起,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既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也高于工业国的水平。同样重要的是,拉美国家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国家。在50年代,拉美的通货膨胀率是工业国的近4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2倍;而在80年代,拉美的通货膨胀率是中东的7倍以上,是亚洲的20倍,是工业国的30倍。

在20世纪60年代,拉美有4个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和乌拉圭)的通货膨胀率在20%~50%之间;另有4个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在5%~20%之间,而其他国家则基本上接近或甚至低于美国的水平。但是在70年代,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阿根廷和智利超过了100%,13个国家在10%~50%之间,其他国家也在5%以上(见表5-2)。因此,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通货膨胀率从60年代的平均21%扩大到70年代的39%。

表5-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

img27

资料来源:1950~1960年的数据转引自J.M.亨特等:《拉丁美洲的经济问题》,美国休登—密夫林出版公司,1975年,第266页;1961~1970年及1971~1980年的数据转引自拉美经委会:《拉美经委会评论》1990年12月,第116页;1980~1990年的数据引自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18~219页。

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通货膨胀似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阿根廷、巴西和秘鲁曾有过年通货膨胀率达4位数的纪录;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则曾遇到过5位数的可怕经历。如在玻利维亚,1985年8月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3000%,物价每时每刻都在涨,货币面值最高的钞票达1000万比索。1984年,这个国家的第三大进口商品竟是用于印制钞票的纸张。人们在寄信时不是把邮票贴在信封上,而是把信封贴在邮票上。1975年购买一幢住宅的费用到1985年8月只能购买一瓶啤酒。虽然银行的年利率高达1500%,但是愿意存款者仍然寥寥无几。银行家们诙谐地说:通货膨胀率如此之高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即银行抢劫案几乎绝迹。因为在100万比索兑换一美元的黑市汇率下,抢劫价值相当于5000美元的比索,需要20多人把数十袋纸币装在卡车上运送。

20世纪90年代以前,尽管总的来说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有些国家在某个阶段也成功地大幅度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并把它控制在较低水平上。例如,玻利维亚从1985年的5位数跌落到次年的276%,1987年进一步下降到15%。墨西哥则从1987年的132%降低到1989年的1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