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与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与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的政策性建议(一)资源强度开发背后的呻吟———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解决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五)缓解内蒙古河套灌区生态灾难的建议认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存在一场生态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尽快兴建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是保证黄河河套灌区生态安全的基础性工程。

六、与生态环境修复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一)资源强度开发背后的呻吟———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解决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实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刺激手段,遏制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率,亦为生态环境修复筹集资金。在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方案》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长效生态补偿法规,并和地方扶贫任务结合起来,给当地土地经营者以适当的补偿。最近国内有一些地方性保护生态环境法规出台,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拓替代生计途径

在政策上如何兼顾生态与生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首先要肯定的是生计要服从于生态。研究区农村贫困面还很大,特别是榆林地区和宁夏黄土丘陵区的农民,面临的问题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严重。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策方面考虑,要普及生态安全知识,树立生态脱贫观念;实施生态移民;继续深化退耕还林草工程,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建立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新型农业耕作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组织各种专业协会,强化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

(三)水资源短缺的缓解途径

鄂尔多斯高原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应备受关注。鄂尔多斯地区能源化工工业的大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是一大“瓶颈”。要通过建立节水型社会,走节水道路;采用“水权转换”,合理调度水资源;从区外实施跨流域调水,即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的矛盾。

(四)解决当地资源开发与农民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区既是我国的能源富集区,又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区,贫困县贫困人口占有很大比重。这种强烈反差的存在,说明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当地居民承受着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压力,资源开发并未使他们富裕起来,说明我国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公平和不完善之处。除矿藏资源的产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中的中央与地方分成问题。当前税费分配比例上,在增值税中,中、省、地、县四级的比例为75%,7.5%,7.5%,和10%;企业所得税比例分别是60%,20%,10%和10%。地方取得的比例太低,这不利于脱贫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提高税收地方分成的份额和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把资源开发和扶贫任务结合起来是可行之策。

(五)缓解内蒙古河套灌区生态灾难的建议

认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存在一场生态灾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在发生,并正在加剧。一是此段黄河冲沙水量减少,河床正在抬高,“悬河”已经出现。据2004年黄委会水资源公报,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面积达3173平方千米,占灌区总面积的20%;而地下水位下降为394平方千米,仅占6.5%。其余面积则处于稳定状态。如此发展下去,灌区排水将更加困难,土地荒漠化发展,凌汛危害增加,有可能使灌区土地生产力丧失和包头取水更加困难。另外,鄂尔多斯高原上10多条山洪沟,将泥沙冲入黄河,使黄河河床抬高和黄河蓄水能力降低。更加重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据研究,因风沙和山洪每年带入此段黄河的泥沙,高达5000多万吨,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二是黄河水质污染加剧。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尽快兴建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因为它是黄河上游唯一的反调节水库,是解决黄河上游生态灾难的根本性措施。是保证黄河河套灌区生态安全的基础性工程。

(六)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常规措施的应用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领导。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做好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2.建立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依法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同时要建立健全配合的法规体系。特别应尽快制定项目经营与承包的地方性法规。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集结资金模式。在市场的准入、土地开发、税收、融资、人才等方面制定较沿海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在引资方面,政策是关键。特别是应当积极引进国际上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生态建设。

4.深化改革生态环境建设运作机制,坚持经营体制创新。应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办法,深化改革环境治理的思路。要从产权问题入手,引入利益机制,从体制上解决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超载过牧、滥垦滥挖等问题。政府也要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与监督。彻底改变过去“统收统支,事业管理,国家出钱,群众干事”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断探索与完善股份合作制经营,企业自主经营和个体承包经营等多种运作模式。

5.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定承包优惠政策,按照“商品有价,服务收费”的原则,明确经营者与管理者的责、权、利,做到“林草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贯彻《物权法》,允许继承,有价转让,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尊重承包者的经营自主权,保证其合法权益。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通过宣传和严格执法行为,强化法律效力,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人的自觉行动。建设一批生态治理的先进典型示范区,启发和提高全民的生存家园意识,生存空间有限承载意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执法、守法意识。

7.依靠科技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网络建设。组建精干的相应科研机构,研究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方式,进行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与技术交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数据。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力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为我所用。

(执笔人:梅成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