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协调政策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协调政策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3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协调政策6.3.1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和资本(或技术)密集是相对而言的。同时,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制约下,又不存在比较单一的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模式,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于同一国度里。

6.3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协调政策

6.3.1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劳动密集和资本(或技术)密集是相对而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即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多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资金)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一般而言,资本投入多少和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往往也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高度归纳为时间和空间上的继起和并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间和空间上的继起

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会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继起的关系,即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最终将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时间上来看,在经济发展中,都有一个逐渐积累资本,逐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劳动密集型经济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的过程。这是二者在时间上承前继后的一般规律。

从空间上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之初,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资金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所以一般都选择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随着经济逐渐发达,资金和技术实力日益雄厚;同时,劳动力成本会上升,这时,原来不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发达地区的行列,这些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会转到另外的相对不发达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所有地区的经济都充分发达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向国外的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国家,而这个国家也就完成了整体上的产业空间转移,由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转变为了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国家。

(2)时间和空间上的并存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非是截然分开和对立的,在一定阶段和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国家或地区长期共存发展的,尤其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的社会,又是一个发展严重失衡的社会,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中国的这种二元经济,既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也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存于不同地区或领域,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所以,在同一时间里,有条件的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就可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广大农村、不具备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选择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逐步积累实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选择。

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着力于尽快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步伐,抓住机遇,有选择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狼来了”的危机,这就迫切要求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所以重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特殊国情又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发展人力资源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和转化。同时,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制约下,又不存在比较单一的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模式,二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于同一国度里。

6.3.2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思路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要考虑中国社会运行的现实需求,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不能只停留于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使二者协调发展,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遵循下列思路:

(1)因地制宜

我国经济发展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大致上呈梯度推进的格局,每一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资源禀赋,所以产业发展也不能一概而论。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有资金实力;而且和国际接轨的程度较高,便于吸收借鉴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此外,流向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也较高,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所以适宜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部地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视自身情况发展与自己资源禀赋相对应的产业。对西部和其他不发达地区,则要注重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西部地区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忽视了这些问题,有的地方为了赶超发达地区,片面地强调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屑一顾,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做支撑而停滞不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因没有受到重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结果是:大力发展不该重点发展的——无能力发展好;该发展的又不重视——经济基础无法夯实、就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究竟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还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一定要因地制宜,任何脱离本地实际情况的选择在实践中都会受到无情的抛弃。

(2)统筹兼顾,因行业制宜

如果仅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促进就业等角度来看产业选择,无疑是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如果考虑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等诸多发展目标,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统筹兼顾,使不同的产业协调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稳定社会是一个方面,但如果到此为止,就只能是实现一种低水平的公平,大家都有事做,但大家都穷,整个经济和社会就会在一个很低的水准上停滞不前。所以,还必须发展一些能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行业,这些行业有的对增加国民收入的贡献很大,有的对促进经济起飞和增长的作用很大,有的对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重要,等等,但是,这些行业不一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例如,汽车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汽车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军工行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防能力,但多属于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见,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因不同行业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

(3)因企业制宜

从微观来看,不同的企业情况也各不相同。企业也应该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适宜发展的行业。当前,企业界有一股多元化的潮流,多元化是对是错,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进入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前景就很难看好。因此,企业的发展也应该扬长避短,有资金与技术实力的,如果有好的项目就可以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里发展;如果没有资金与技术实力,又无法从外部筹措到这些资源时,哪怕明明知道某项目前景很好,也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硬着头皮上,只能选择投入较少而产出相对较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起步,慢慢积累资金和技术经验,待有实力后再作他图。

上述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中,因地制宜和因行业制宜主要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论述的。尽管经济发展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但政府一定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将因地制宜和因行业制宜落到实处,避免重蹈“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因企业制宜则是从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角度来论述的,政府也应为企业的行为选择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注释】

(1)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4)黄河涛:《加入WTO与职工下岗》,《中外企业文化杂志》总第73期。

(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

(6)《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7)《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8)《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9)新华网大连2003年4月3日电《别慢待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10)常运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确保农民增收》。

(11)《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12)马勇:《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14)《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15)《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16)常运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确保农民增收》。

(17)《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18)周叔莲、王延中:《大公报》2002年5月18日。

(19)《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20)《广东产业全新布阵》载于《广州日报》。

(21)《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