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年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与方针

未来年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与方针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 未来20年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与方针6.2.1 我国未来20年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由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此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也将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也将受到政策的鼓励。

6.2 未来20年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与方针

6.2.1 我国未来20年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由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这既是产业结构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也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无不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和崛起的。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持续了20多年,为其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经济腾飞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工业化尚处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期内将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人为超越这一阶段,直接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起点,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欲速则不达,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几十年产业发展实践的惨痛教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所以,要趁此机遇,至少在未来20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结构,以此作为支柱产业,以便为以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积累,进而加速产业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需要

在中国目前资本仍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最符合中国比较优势从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很早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将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选择给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了商机。在传统产业中,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制品及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就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此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也将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也将受到政策的鼓励。有研究表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服务业增加的就业机会将最多。

国际市场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倾向很高,创汇能力也很可观,所以,我国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扩大出口。

因此,未来2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可使我国的要素配置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情况,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3)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同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处于工业化初期,面临着完成工业化任务和在工业化中走新型发展道路的双重压力。要追赶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既不能盲目超越,又不能惧怕落后,而应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从容易做的事做起。

新型工业化是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新技术也应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在我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积极适应科技创新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必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载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抓起。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诸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不能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包袱,而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着手,推动本地区工业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4)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需要

很多人都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经济高速运行的“快车道”,应当全身心地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错,但不能顾此失彼,冷落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看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就业门槛高,就业容量也有限。而眼下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单一,迈得过如此高门槛的人不多。比如,截至2001年底,我国在金融保险业和科研行业等资本密集型或技术智力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就业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非常少,几乎都不到各自学历人群的1%(8)

相比之下,纺织、服装、食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用资金少,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能为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找到出路,解决再就业的作用直接。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9)

下面以我国河南省为例说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10):

河南省是个农业和人口大省,全省农村总劳动力为4103万人,剩余劳动力为22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4.7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低、质量高,而河南省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高、质量低,尤其是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2001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7202.36万亩,每亩单产625.8斤,亩产值334.3元,扣除各项物资投入和人工费用,每亩净收入仅36.6元;全省玉米播种面积3003万亩,每亩单产670.7斤,亩产值369.4元,扣除各项物质投入和人工费用,每亩净收入135.5元。每亩需劳少、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河南省虽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开拓能力不强,剩余劳动力转移较慢。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安排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在经济欠发达技术装备水平低的情况下,要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这样既能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6.2.2 我国未来20年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

上海财经大学的马勇构建了一个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求矩阵,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为外外市场、外中市场、中外市场和中中市场四个市场,主要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可以享受全球多边贸易利益、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上述四种市场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这里对未来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做进一步的论述:

(1)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导向战略为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劳动力导向战略是当前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投资战略。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因此,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已经标准化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导向型战略还包括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具有价格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取得成本竞争优势对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些都为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基本遵循弗农(Raymond Vernon)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将其生产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选择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国家投资生产。由于中国市场巨大,拥有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且在招商引资中又提供十分优惠的政策,这些比较优势,促使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基本遵循小岛清(K.Kojima)的比较优势理论,将边际产业,即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像中国这样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国家。

据统计资料,截至2001年底,中国有外资介入的食品加工业企业有1244个、食品制造业企业有922个、饮料制造业企业有441个、纺织业企业有2301个、服装业企业有3348个、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企业有1406个。这些数据与1999年、2000年的同业数据相比较,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1)。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预见,未来外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将进一步增加。

(2)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诸多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很大潜力

近年来,由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忽视创新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陷入了困境,但应该看到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然大有潜力可挖。其一,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时也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相近的国家。所以,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齐全,可以得到持久开发。除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传统出口产品外,既密集地使用劳动力,又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正成为我国新的主导产业,而且出口的机电产品中,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这也说明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仍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大有潜力可挖。其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传统的出口产品虽然面临暂时的困难,但经过调整,一定会重整旗鼓,其发展潜力也很大。

6.2.3 未来20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期行为,而应该是在很长一个阶段内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战略意义:

(1)对企业自身的意义

相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要素投入较多,而资金、技术投入较少,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固定投入相对较少,产出快,所以是发展初期的私营经济原始资本积累的首选之一。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许多沿海和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经济的腾飞就是由于在发展初期私营经济的快速兴起。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又是得益于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如武汉生产“田田珍珠口服液”的康桥保健品公司、总部位于天津的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国际集团,都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经营成功的典范。

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动要素占主导地位,所以更强调对人的科学管理。我国劳动要素在国际上具备比较优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地之一。我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和外商合作,在国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某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将为企业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提供难得的机会。如我国的许多电子行业的企业,最初只是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但在和外商的交往中,逐步积累学习到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慢慢地自己不断发展壮大,也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了。

(2)对社会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每年都新增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而一方面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相应加快以及国有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和转制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我国2002年全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左右,比2001年增加300万人。若按劳动参与率70%测算,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人,比2001年多增200万人(12)。再加上2001年结转的1400多万城镇失业和各类企业下岗人员(2001年全国经济活动人员为74432万人,就业人员为73025万人,两项之差1408万人为下岗失业人员(13)),2002年全年有就业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比2001年增加120万人以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将比上年进一步加大。如此大的就业缺口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这迫使我国必须大力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此外,如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也是长期困绕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严重问题。社会弱势群体一般都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且年龄较大。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由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构成。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几年廉价的农产品进口必定增加,将使农民增收面临新的挑战。不难预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根据2002年的统计结果:截至2001年底,在下岗职工这一群体中,大专以上仅占4.1%,中专高中及相应学历占36.8%,初中及以下却占了59.1%(14);如果考虑年龄,35岁以上的失业者也占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以及年龄偏大使他们难以自我更新知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稳定他们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生存发展条件意义重大。

6.2.4 未来20年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

(1)促进产业区域合理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各地的区域优势,需要形成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山区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合理的产业区域配置格局。

我国为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的宏伟战略,可能需要几十年,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比较,西部具有丰富、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资金和技术相对缺乏。在西部大开发的初期,主要还要靠也只能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概念,对于不发达国家重要,对于不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更是特别重要。因为正是“比较优势”的存在,提供了落后地区得以发展、追上发达地区的机会与可能。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至少有一个条件可以使它们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那就是“穷”:收入水平低,工资水平低,从而同一产品的劳动成本就可以比发达地区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劳动成本所占比重很大,西部地区的产品会相对具有优势。西部大开发初期利用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手提高竞争力,这个方法最经济,投入最少、见效最快、风险最小,是发展初期最现实的切入点;是在现有生产力水平、现有资源、现有生产要素水平基础上的选择性的要素最优组合的创新,是需要的智力容量最小的创新,而且还可以为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智力资源,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化外部联系,积累物质资本,缩小和发达地区的距离,融入发达地区的社会分工体系之中,分享发达地区的文化性、制度性、观念性、智力性等软性高级资源。

所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方面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逐步将我国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内地和西部地区,促进产业区域的合理配置,这是我国未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

(2)促进就业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就业问题在我国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要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使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协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协调推进,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所以,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期内,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历史任务是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要在不断提高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扩大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就业上的作用更加直接,特别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更需要抓紧抓好。

从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员情况来看,近几年国有企业减员力度很大,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门路。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这些经济成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表6-1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表(15):

表6-1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 单位:万人

img21

可以看到,从1999年以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略有减少,但是和其他几个行业相比较,仍占绝对优势,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他几个行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除了邮电通讯业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的多是上表中几个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带动的就业面非常宽广,如河南省潢川县的华英集团,以生产樱桃谷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带动全县6000~8000户农民养鸭。2001年加工2400万只鸭,是世界第一养鸭集团,销售产值8.5亿元,利税3800万元。该公司解决就业岗位3000余人,职工人均收入8000元,吸纳本县农民1万人就业,带动周边县1万农民养鸭。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企业(16)

(3)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创汇

劳动力资源丰富不仅现在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在未来20年内仍将构成我国的比较优势。所以,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任务,还在于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的优势,出口创汇。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2492.02亿美元,其中纺织品493.79亿美元、鞋帽等119.58亿美元、食品饮料51.66亿美元、塑料橡胶制品79.49亿美元、毛皮皮革等75.05亿美元、木制品和纸浆等45.32亿美元,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金额占相当部分比重;2001年,上述数据又有了进一步增长:出口商品总额为2661.5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498.36亿美元、鞋帽等122.58亿美元、食品饮料57.92亿美元、塑料橡胶制品63.22亿美元、毛皮皮革等83.90亿美元、木制品和纸浆等48.84亿美元。可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显然是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是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途径(17)

沈阳师范大学的谢作诗曾写过一篇文章——《飞机与裤子之争》,精辟地论证了我国出口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80%以上,而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有人就认为中国吃亏了:我们拿1亿条裤子才换美国人1架波音飞机!但是,的确如谢作诗所言:这不是吃亏不吃亏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优势的法则问题。比较优势法则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总量增加,各国普遍得益。同时,相对竞争法则也起作用: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每一种商品上都具竞争优势,但也不可能在任何商品上都不具竞争优势;任何国家,能够也只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比如,在美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具备相对竞争优势,排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情况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相对竞争优势。

可见,我国有些人推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愿望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市场力量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排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就绝对不可以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说一定要考虑条件和可行性,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比较优劣势和相对竞争法则的作用。

我国搞了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说它们搞得很“成功”。其实,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加工制造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在局部密集地使用劳动并不矛盾。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每个环节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也不是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恰恰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此外,现在一些国家指控我国搞倾销,说中国东西太便宜。便宜,其实正是我们的东西有竞争力,同样是相对竞争优势的表现。

据有关统计,过去几年里,我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行业: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皮革业、食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18)。这些行业中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外汇顺差主要来源于上述行业,尤其是纺织工业,而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我国工业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状况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由此可见,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创汇也是我国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

(4)作为过渡,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具体表现在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等。这种状态既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我国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为了更快地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大力推进城市化。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所指出:“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推进城市化显然是不能指望立刻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从传统的农村经济一下子飞跃到现代化经济是不现实的,应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是一个必经的过渡阶段,也是惟一的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才能逐渐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地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因此,作为过渡,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又一历史任务。

6.2.5 未来20年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方针政策

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但要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期发挥比较优势,应坚持下列方针:

(1)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益普遍较低,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如低附加值导致的粗放式扩张和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等。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问题。企业的产权问题、市场主体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导致了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所以必须彻底抛弃从前的计划经济思维,摆正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鼓励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手段,积极推进规模经营

劳动密集型产品本来就利润率较低,如果达不到经济规模,将会陷入恶性竞争,所以,必须打破部门、地区保护主义,改变经营分工趋同的状况,进行专业化分工,促进经营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借助于分工和引进外地优质生产要素,建立产品的综合优势,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3)大力培养软性高级要素

软性高级要素的概念在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文章里频繁地被提出,主要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等非物质性、非资金性要素,它们在经济管理领域起着独特的作用。用软性高级要素整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形成新型的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软性高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了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讲,人力资本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企业成败的关键已不是资本和技术等这些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而是企业家才能、管理经验与专长和经营创新等软性高级要素。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某一领域内的企业群中,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惟一事件就是企业中各种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说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人力资源较少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可以跳跃超前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化、流动性和继承性,较少受空间的限制。以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软性高级要素具有更多的公共产品的特征,可以在社会联系网络中传播、扩散、吸收、加工、增值。软性高级要素所决定的竞争力更适合于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处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空间上有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和经验教训可借鉴的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正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国家,相对而言,我国有发达的沿海和东部地区,有发达程度中等的中部地区,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所以,在适宜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要注重利用软性高级要素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以提高竞争力。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对而言,软性高级要素比硬性技术和资本而言更容易获得。软性高级要素不仅与基本要素的连接性、适应性更强,而且对基本要素的不足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性、整合性。

这种用软性高级要素整合起来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最有竞争力、发展空间最大的企业,也是最有希望在未来涉足高新科技产业,形成未来的高新科技优势的企业。

因此,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要制定鼓励人才、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并落到实处,把大力培养和应用软性高级要素作为今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指导方针之一。

(4)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据统计,现在发达国家70%~80%的经济增长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尽管从发达国家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就一般国家而言,新经济不仅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而且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知识化改造,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使之重新焕发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全面的发展。

因此,可以认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之一是: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第一和第二产业,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农业与制造业发展逆向回归,赢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目前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任务量还比较艰巨,道路很漫长,但这是一个必经的道路,只有经过这个阶段,才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过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能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等逐步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再加以信息化改造,将实体经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就很可能成为新经济的大赢家。

另外,理论研究也表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于我们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推动通用技术发展,还是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技术发展,我们都可以得到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增长;对于不具比较优势、资本相对密集、技术先进的产业发展则要慎之而行。具体地说,对于一个劳动有“剩余”的国家来说,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不会与现有比较优势发生矛盾,而且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并弥补要素供给方面的缺口。即:对于一个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原来经济中就存在着资本不足和劳动过剩的缺口,发展技术先进、资本相对密集的部门会使这一缺口加大。但是,如果这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则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口。

可见,我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方针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要注重用高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之在国内国际上保持甚至发挥更大的竞争优势。

(5)营造环境,着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这绝不意味着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不应被忽视。必须消除当前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抑制和歧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有的地方盲目抛弃一些传统产业,跟风式地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抱残守缺,去搞原始的手工作坊,而要着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即目前技术不能替代人工作业的,或者能够替代但成本太高的、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对于第二产业,应鼓励其采用劳动密集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这应该是我国未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6)坚持区域转移政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之初,一般要经历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阶段,在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尤其是如此。因为在发展初期,劳动力资源占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稀缺,为了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就需要将生产基地进行区域转移,将制造生产基地转移到内地甚至是山区,或者是发达地区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地区。这样,既可以保持低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还可以较低的运输成本充分利用内地相对充足的其他资源优势。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凸显出竞争优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一些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而西部地区总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全国12个省、市、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1.5%,人口为3.6447亿人。西部辽阔疆土(19)19,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人力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利用自然资源的运输成本也较低,因此,中西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正逐步凸显,并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竞争力。

在过去,由于缺乏新技术,缺乏国际市场的信息和销售渠道,中西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更加开放,中西部劳动力成本低和其他费用低、市场辐射范围大等优势,将会被外资所看重。随着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对外开放,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一些在沿海地区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会向内地转移。

目前,我国东部许多内外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已经自发地将投资目标转向内地和相对偏远的地方。以佛山为例(2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佛山就有不少企业如健力宝、科龙、新中源等企业分别在外地投资办厂。近两年,一些企业将投资目标转向粤西北地区。几年来,共有合作项目达60多项,涉及金额近20亿元。佛山在产业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将一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进行区域转移,如水泥厂、陶瓷厂、淀粉厂等企业转到山区寻找发展空间,对双方都有利。

因此,我国在制定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时,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广东等地的做法,鼓励在我国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向内地发展。

(7)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大力引进外资和国内富裕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带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实际利用外资400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雇佣人员2300多万人,各项外经贸业务的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这些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统计资料表明(21):2001年,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为468.7759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两项就将近400亿美元。我国吸收的外资8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三个地带,我国的制造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带,来自内地的巨大民工潮也主要流向这三个地带,最近的调研文献表明,不仅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继续成为外商相对集中的投资领域,而且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都对外商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我国沿海地区当初就是从“三来一补”起步,至今加工贸易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加工费用较低,但扩大了就业。而且由于我国腹地广阔,地区经济差别很大,可供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的空间很大,所以不用担心由于对劳动力争夺而导致工资成本上升,因为若等到我国西部地区甚至偏远的山区的工资水平也上升到目前的沿海水平,我国早就跨越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充分发展阶段,进入了小康社会。

因此,我国要继续实行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将外商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8)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前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可以看出,要既考虑到我国独特的国情,又实现新型工业化,就必须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注重信息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互动,以发挥后发优势。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必须坚持信息化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9)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在开放条件下进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是否因此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是否能适应这种开放的形势。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显然不能算是适应这种形势的结构。我国在过去十几年中所进行的工业结构调整是有进展的。但调整任务并没完成,或者说调整并没有到位。这是因为,国内企业担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竞争压力加剧。具体原因有两点:一是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重组受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影响,还有产权关系等方面存在体制障碍。二是人才资源流动的制约。因为考虑失业压力,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无法正常退出市场,而我国又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考虑到这些因素,今后的结构调整应该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做比闭关自守有更多的好处,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尽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冲击很大,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应逐步减少对它们的保护程度,让它们在国际大环境中经受开放经济的考验,最终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凸显比较优势。

(10)加快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国在制定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劳动密集型农业的问题。大致应坚持以下三个方针:

第一,要加快农村费税改革步伐,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集约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彻底取缔人头税,促进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快速成长。

第二,要积极建设龙头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以及与出口贸易相联,融合科技、信息、市场一体化的新经营机制,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组织形式。尤其要大力扶持和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劳动密集型农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培育和做大农产品品牌,形成产业化。

第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链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初级产品的价值扩大了数倍、数十倍。同时,贫困山区农产品加工业是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农业和商业增加一个和两个百分点。这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鼓励发展粮食加工制品,畜牧禽鱼加工制品及成品,果、蔬、保健药、茶加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业。

(11)形成合理的出口分工格局

为了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走上效益化增长轨道,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对出口分工格局进行调整:

第一,要注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弹性较小,并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主要是一些档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传统纺织品、服装等,而一些中高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钟表、电子和某些机械产品,应成为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台湾省走的就是这样的发展道路,使加工工业由初级向高级转化,逐步发展到出口组装计算机及其附件、汽车零部件等。此外,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过技术改良,开发新产品,又能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要对出口的市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当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这一部分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因此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重心可以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需求弹性较小,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相当大的市场,进口的绝对量很可观,因此附加值较低,且短时间内因资金、技术所限难以提高的产品可以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

(12)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产业政策。其次,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要提供支持,如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创业担保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初期实行减税或者在一定条件下予以减税等。再次,要支持企业积极应诉来自国外对中国的倾销诉讼。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面临倾销诉讼时,往往难以支付聘请律师团的费用,也缺乏应诉的经验,所以迫切需要来自政府的一些实质性帮助。

今后,政府在这些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

6.2.6 未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业政策导向下的自身行为选择

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跨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地球村”的宏观趋势下,为全面提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不仅政府要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也应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大幅增长和劳动力成本极低的背景下,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工人工资很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保持这样的状况显然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必须重视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2)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按照现代管理的观点,产品竞争力由形象力、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三个要素组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光有低成本优势还不行,还必须保证质量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保证质量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便是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全部门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形成和稳固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事实上,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管理远没做到全过程、全部门和全员性,质量控制只停留在质检部门的质检人员上。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很多环节是靠手工来操作,不像机器那么稳定,没有全面质量管理就很难保证稳定可靠的质量。此外,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样是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之间,产品形象力对提升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如通过增加包装环节的劳动投入,注重品牌效应,提高产品档次,从而加强竞争力;再如采用大市场营销理念,以赢得政府和公众的认同,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等等。

(3)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增大投资、资产重组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战略防御能力;也可以在劳动力密集的低成本上适当应用高新技术,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针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采取相关措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投资者必然会看好我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投资发展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我国自己的一些劳动密集型民族企业会带来巨大冲击。面对不可避免的严峻挑战,与其被动等待,不如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来应对。比如,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瞄准有较大份额的市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国外竞争者进入前抢先占领这些国内市场;再如,加大市场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寻找并填补市场空隙,防止国外竞争对手找到市场突破。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研究,充分用活权利,避免受到伤害。

除采取上述行为外,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注意与政府密切配合,争取国家政策扶持,配合行业协作和政府机构的工作,以维护正当的企业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