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框架

建立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框架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框架_转型与发展:三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三)建立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框架以前期工作为基础,改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新型社会救助的行动框架,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理念,推进三林镇社会救助从补救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从单纯物质救助向多元化救助转变,构建新型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

(三)建立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框架

以前期工作为基础,改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新型社会救助的行动框架,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理念,推进三林镇社会救助从补救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从单纯物质救助向多元化救助转变,构建新型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

传统的救济多数系消极意义上的事后补救性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救助者的贫困状况。造成贫困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解决贫困的手段和措施也具有多种方式,因此,应着力改变社会救助的基本理念,从消极、单一的补救型社会救助向积极、多元的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切实把社会救助看作是发展型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把社会救助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起一套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福利制度,而不是仅仅去解决社会问题

传统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救助方式往往以单一的现金和实物为主,其基本理念或目标是维持困难人群的基本生存。随着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仅仅靠单纯的物质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更不能改变被救助者自身的能力,因而,必须改变基本救助理念和基本目标,把单纯的物质救助发展成为多元化救助,如社会资本救助、能力救助、权利救助等新的救助类型,以期在保证被救助者基本生活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探索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救助方式,首要的是探索制度性救助方式与非制度性救助方式的结合。制度性救助方式主要表现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各类专项救助制度,这些救助项目构成了现有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但是,仅仅依靠制度性救助还远远不够,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性救助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发挥非制度性救助的重要作用。非制度性救助方式并非经过相关法律、法规或者社会政策确立,而是由民间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社会救助活动组成,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调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过程,是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应体现物质救助方式与非物质救助方式相结合。在现行社会救助体系中,绝大多数属于物质性救助,而能力救助、社会资本救助等非物质救助形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用。物质救助虽然是十分重要与基本的救助方式,但从根本上来看,受助人员的能力提升与“人的发展”是摆脱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合的关键。因此,应当在物质救助的同时,针对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社会权利贫困等现象,进一步提供心理援助、技能提升、权益维护、支持网络构建等非物质性救助方式。同时,在救助实践中应注重“他助”与“自助”的结合。“他助”是传统社会福利框架下的救助方式,包括现有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但是,“他助”方式往往只注重对贫困者的物质救助,而忽视了贫困者的能力救助和培育,受助者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下一阶段乃至“十二五”期间,三林镇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过程当中,应当倡导一种积极救助的理念与行动方式,在“他助”的基础上,加大“自助”力度,以能力建设为主要内涵,克服传统“他助”方式消极被动的缺陷,把对贫困者生存的保障看作一个起点。在此基础上,促进被救助者的能力建设,提升其能力,使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应所面临的问题。

(汪华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