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实践的新变化

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实践的新变化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实践的新变化(一)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自从管理学诞生以来,在管理思想的长期演进过程中,不少管理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但是,这一论断在当时并未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

二、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实践的新变化

(一)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

自从管理学诞生以来,在管理思想的长期演进过程中,不少管理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最早将文化概念用于企业管理,研究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和菲尼普·塞尔茨尼克。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写了《管理工作的职责》一书。认为办好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和积极性问题,并且注意到了管理者在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那种异乎寻常的关键作用。1957年,美国学者菲尼普·塞尔茨尼克在《领导与行政管理》一书中也曾指出:机构的领导人,主要是促进和保护价值的专家。此后,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戴维斯于1970年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明确而系统地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组织文化诸角度阐述了企业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71年出版的《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说:“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但是,这一论断在当时并未引起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应有的重视。这些观点为企业文化学说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企业管理出现的新变化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世界各国,尤其在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脑力劳动比例扩大且逐渐成为决定生产率的主导力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市场范围和竞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纯理性管理方式已经束手无策,基于“机械人”、“经济人”看法的经验型管理和靠组织技术严密控制型的管理,逐渐朝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向发展。可以说,在战后,人本化和人性化管理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一股潮流。在美国,与重视科学技术、推行科学管理并驾齐驱的是,积极倡导个人能力主义的管理方式,以至于不少企业纷纷把原来的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人力资源部,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西欧各国,强调企业员工参与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度,让员工有表达意见、参加决策与管理的机会,通过设立众多的员工管理委员会、工作改善委员会、半自治团体等组织形式来保证该目标的实现。在日本,企业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日本企业重视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倡导集体决策和全员管理,诸多企业采用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等,已成为日本管理模式的支柱。在中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充分的体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围绕“人”这个中心进行工作,倡导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在发展企业实践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等民主管理的经验,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本管理之路。

战后世界各国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改变了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重视把人的要求、发展欲望和价值实现放在第一位;改变了单纯依靠严格规章制度和严密监督体系进行管理的强制性管理方法,重视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性,实现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改变了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体系和独裁式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大森林式的扁平组织结构和分权式管理方式,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传统的权力纽带和资本纽带作用递减,而文化纽带却在日益发挥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企业也正在逐渐摆脱“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伦理的束缚,坚持顾客利益至上,谋求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融合,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可以说,战后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探索,促进了企业文化学说的诞生;加之这一时期整个行为科学的快速发展,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为企业文化学说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