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培养新型农民涉及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农村的医疗卫生、生态观念、思想意识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件复杂而又系统的长期工程,各级政府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

培养新型农民涉及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农村的医疗卫生、生态观念、思想意识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件复杂而又系统的长期工程,各级政府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实际效果看,结果并不理想。如我们在川区的调研中,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培训班,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往往是乡村组织通过强行的行政命令的办法才能招集农民来参加,农民并不是自觉自愿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与农民的实际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找到一条联系农民利益与实际需要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这里我们以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黄沙窝奶牛合作社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其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黄沙窝奶牛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3月,是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党支部牵头发起,由156户养殖户自愿组成的奶牛养殖合作组织,主要承担社员在奶牛养殖中的产、供、销服务。目前,奶牛养殖头数已达1238头,日产鲜奶8吨,已建成有51座圈棚的标准化养殖园区1个,年制作的青贮饲料若堆积起来可达13300平方米,青贮饲喂率达到80%以上。

合作社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9人组成的理事会和5人组成的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相关的制度,开始积极为成员提供服务,是一个相对比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通过合作社改变了过去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合作社采取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的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定级、统一包装、统一使用品牌、统一销售,如对奶牛进行定时定点的喂养,圈舍清理也是定时定点的进行,不但提高了奶源的质量,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原来有的农户养十几头奶牛还需要雇人,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妇女人工挤奶把手指都挤弯了,而现在奶牛不用人工去挤奶,到时奶牛会自动的走向挤奶台。

2.通过合作社使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合作社经常聘请畜牧方面的专家进行科技指导,农民踊跃参与,改变了过去乡镇政府组织培训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专家也把合作社作为自己进行科研的基地,三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多期,培训50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农民与专家双赢和城乡的互通。

3.通过合作社的园区化生产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变

园区化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改变了过去人畜混居、脏乱差的村容,也减少了人畜交叉感染疾病的可能,使村容整洁的实现有了可能,也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4.通过合作社实现了农民的民主管理

合作社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入退(社)自愿”的原则,村民自己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民主管理合作社的一切事务。同时,合作社的带头人也被培养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负责人,是真正的“支部+协会”模式,它体现了基层政权的服务职能与农民利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模式孕育着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农村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

5.通过合作社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合作社以组织的形式把农民的要求反映给政府,代表农民与企业、公司进行谈判,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利润。同时,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合作社这种形式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但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而且,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使农村的各种资源得以重新聚集,使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各种投入有了新的着力点,是农村的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创新。这种形式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完全资本主义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又借鉴了其成功的经验,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是实现中国农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