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村由于长期的低生产力水平和低收入作用的结果,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许多落后的陋习。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公共生活设施,即使是在改革开放28年后的今天,绝大部分的农村仍然没有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就连起码的生活设施也相当缺乏。1.培养新型农民是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求木之长,必因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大力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才能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一、目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人,以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1 300万人计,除部分能够转移到城市外,每年至少有800万人滞留在农村。农民受教育水平低首先表现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3.47%,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36.62%;其次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后代教育上,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达到2.45%和3.91%,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造成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历史原因是农民缺乏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和冲动。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生产从来就是自给自足基础上的“裹腹”农业,受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制约,人们习惯靠天吃饭,不依赖集约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不祈求生产工具的革新,凭简单劳动的增加养活自己和后代,缺乏提高知识和文化的冲动,由此而导致的“多子多福”思想,使中国农村陷入了长久的多生儿子——扩大垦殖——破坏生态——迁徙——再重复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2)社会原因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太少。2004年末,《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 694亿元。以4%的标准,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当达到4 667.76亿元,缺口为817.1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2/3由县级政府投入,事实上国家投入是相对有限的。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该县人口为142万,其中农业人口102万,全县有516所中学。2003年该县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不足两个亿,其中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就达到了1.012 54亿元。但全县教育资金的缺口还有3 000多万元。1993年到2001年,监利县每年靠农村教育附加、教育集资、教育统筹等每年收费6 500万元以上支撑了农村教育。2002年税费改革后,这3项收费被取消。上级转移支付的财政拨款只能弥补部分开支,还差2 000多万的资金缺口。由于国家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稀少,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展缓慢。现在全国中小学危房率为6%,其中80%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资金紧缺,更没有钱去增加必要的教育设施。仅北京市中小学设施设备经费缺口大约就有30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占20亿。另一方面拖欠老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涉及范围较广,拖欠数额依然较大。

(3)现实原因是农民收入低而教育收费又相对较高导致辍学严重。中国农民收入长期偏低是一个不争的古老话题,当农民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又碰到收入不高而学费较高的矛盾,据测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平均每年学费约440元,普通高中约1 200,重点高中约2 000元。2005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子女义务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1/5。供养一名大学生,约等于402个城镇居民每年纯收入,13.6个农民每年纯收入。在许多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等于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许多贫困地区的家庭面对入学通知书一筹莫展,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2.农村生活方式陋习重。中国农村由于长期的低生产力水平和低收入作用的结果,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许多落后的陋习。表现在家庭副业上为自由放养禽畜,环境脏、乱、差;表现在生活细节上为乱倒垃圾、卫生条件差、蚊虫鼠害严重;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为人情重如天,无论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还是生日、升学、升官等名目繁多的人情世故都要大办酒席收礼送礼;表现在业余爱好上宁愿花时间打牌赌博,也不愿种花养草美化家园。如此等等。

形成农村生活方式陋习的主要原因如下。

(1)贫穷的无奈。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缺乏先进生产工具的支撑,他们被繁重的劳动和沉重的上养老下养小的生活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暇顾及追求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祖祖辈辈向下遗传的落后的生活方式。

(2)富有后的自私。中国的问题往往是奇怪的,如果说贫穷时的无奈造就的是落后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懂得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才有所谓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渔家姑娘在河边,帮咱亲人解放军洗衣裳”的美景。但是当人们富有起来的时候,反而道德出现了缺陷,损伤环境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唐公村原来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民坐着乌篷船进出,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淘米,洗衣。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摩托车,用上了自来水,却把小河当成了门前便利的“垃圾桶”,河内垃圾沉积2米深,臭气熏天。又如江苏许多农村现在楼房遍地、别墅成群,但环境污染、废水横流、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围着的现象比较普遍。

(3)公共设施的贫乏。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公共生活设施,即使是在改革开放28年后的今天,绝大部分的农村仍然没有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就连起码的生活设施也相当缺乏。现在60%以上的农户无标准化厕所,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废水几乎全部直接排放。目前全国有2%的村不通电,5%的村不通邮,6%的村、100多个乡镇不通公路,众多乡镇没有卫生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占贫困人口的2/3。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1.培养新型农民是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拥有真正的主体性,是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所在。传统农民在旧的体制条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没有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民的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农民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并未减弱。只有大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农民致富的愿望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结合起来,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

2.培养新型农民是把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外相比本身就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农民文化知识较低,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都比较困难,因为使用不当和乱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损失的事件经常有所发生,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由于运用技能不够而成为落后的生产力。“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仅为35%,发达国家达到60%~5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40%。农业机械对农业的贡献仅为17%,机耕率为47%,机播率为27%,机收率为19%。因此,下大决心培养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实际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内容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概括。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在农民的精神世界里进行行之有效的系统重建,培育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农民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文明、崇尚民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

新型农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扩展的,现阶段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是具备现代市场观念、懂技术、会经营、敢拼搏。具体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入手。

1.知识型农民。知识型农民的基本特征是对文化程度的要求。一位伟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个愚蠢的军队”。把这句名言转换成:没有文化的农民是一个愚蠢的农民,来佐证培养知识型农民的重要性是多么深刻的精辟概括。湖北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人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从1997—2000年,先后拿出390多万元,修建了两座现代化的教学楼,购买了一流的教学设备,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10年前的福星村绝大部分村民是文盲,现在86%的青年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技能型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只具备了新型农民的基本理论素质,劳动技能是指实际劳作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劳动技能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而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天津市对农民实施“红色证书工程”的培训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所谓“红色证书工程”就是以参加自学考试为依托,组织全市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实施红色证书工程(以高等自学考试为主的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工程(以农村务农就业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蓝色证书工程(以非农就业为主的技能培训)、村干部培训工程(以在岗和后备干部为主的管理资格培训)、农村经纪人工程(以交易和中介服务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的五大培训工程。该工程实施以来,参加自学考试人数45 474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

3.管理型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高低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实体性要素,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潜在性要素。如果实体要素和潜在性要素都具备一定水平并结合较好,潜在性要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经济效益受损。培养管理型农民要从实际出发,除基本管理原理之外,没有必要花费大价钱对农民进行所谓高深莫测的EMBA培训。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就是一个并没有多少管理理论功底的农村基层干部。但他的视野、观念及管理水平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比拟的。他认为:“懂行才有权威。”如果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在选择企业上马项目上屡次失误,在经营管理上混乱不堪,在对外洽谈上受骗上当,怎么会有权威。吴仁宝的观点道出了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管理原理,那就是要实事求是、懂行、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

4.文明型农民。如果说知识型和技能型是新型农民的内在要求的话,那么文明型就是新型农民的外在要求,即外在形象。过去对农民的称谓除了显现职业的区分外,实际是还隐含对农民外在形象的贬义。例如很多农民在农闲时无所事事,蹲墙根、晒太阳、迷信成风、赌博盛行、卫生习惯差等等。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特别应该重视把农民培育成文明型农民,不能只重视“洗脚”上岸,不注重“洗脑”重塑形象。在经济已经先富有的地区特别要教育引导农民不要成为“食利者”和“寄生虫”,要用先进文化荡击传统陋习,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农民真正成为有知识、懂技能、会管理、好形象的新型农民,最终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整体腾飞。

参考文献

[1]陈汗.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冷静思考[N].农民时报,2006-4-20.

[2]天津:“红证”培养知识型农民[N/OL].[2006-3-24].北方网.

[3]湖北福星以企带村“村庄里的都市”崭露头角[N/OL].[2006-5-12].新华网.

(2006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