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城镇是农村的新型住区

小城镇是农村的新型住区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这是一个乐观的预测,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小城镇发展将在推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农村居民向小城镇的集中就成为必然。
小城镇是农村的新型住区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5.2.2 小城镇是农村的新型住区

1)小城镇是农民转移和就业的重要承载空间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转移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中国的农业就业仍占就业总量的50%,农村人口仍占人口总量的60%。据农业部估算,中国目前有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十五”计划确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目标为800万人/年,这意味着需要19年才能转移完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据多数研究者接受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算起以每年1个百分点递增的预测,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这意味着要转移3.4亿农村人口到城镇定居,平均每年安置1 700万人。我国小城镇有多大的就业容量?让我们以全国千强镇为例做一粗略分析:全国1 000个最强镇的建成区平均人口为18 000人,非农就业为11 000人,相当于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分别为8 000和4 000人)的2倍多。如果到2020年,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小城镇能够达到现在的1 000强镇的水平,小城镇将能够安置2亿农村人口定居和吸纳1.4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相当于今后20年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的2/3和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接近全部。尽管这是一个乐观的预测,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小城镇发展将在推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2)小城镇成为新型住区是小城镇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

由于规模偏小,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难以发挥其在人才、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集聚功能,也难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绝大多数小城镇无力承担起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等过多的职能。如果继续均衡发展的话,多数小城镇永远都无法达到良性发展状态。然而由于体制设计的原因,数量巨大的达不到规模效益的小城镇都野心勃勃地要成长壮大,尤其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千方百计争夺着区域内外有限的经济要素,加上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乡镇产业趋同问题也比较突出,乡镇间无序竞争,内耗严重。这种情况不仅分散了资源,弱化了真正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域的极化效应,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由于小城镇承担了过多的职能,导致小城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冗杂,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继续全面开花地建设小城镇,使小城镇承担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等等过多职能的做法,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为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民主自治进程、保证真正具有潜力的小城镇的资源需求,大部分规模小、基础弱、效益差的小城镇进行职能转换是必然趋势。

3)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居民的集中居住成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一个必要手段

人多地少、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持续恶化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是低成本的现代化,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惠及尽可能多的人口的现代化。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让数量巨大的农村居民逐步实现现代化,享受到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必须对乡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品的供应进行全面的提升和完善。然而我国乡村聚落在空间结构上人口规模小、布局零散的特点,不仅增加了农村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更增加了非生产用道路和庭院的占地面积;不仅造成了乡村聚落用地不经济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分散而导致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经济,进而阻碍了乡村物质生活现代化的过程。我国的“村村通”工程在许多地区遭遇的尴尬就很能说明问题。再者,农民分散居住,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困难,即使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生活也难以达到小康水平。此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乡村聚落的冲击也对农村居民的集中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了闲散资金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导致农村的住房建设周期越来越短,一些地区几乎是不到十年就是一个轮回,农房由以前的爷爷盖孙子拆,到父亲盖儿子拆,再到现在的自己盖自己拆,导致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在这不断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浪费了巨额的财富,荒费了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地区成为人口净流出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许多村庄几乎成了老人村、空壳村,不但口粮田荒芜,就连自留地也无心、无力照料,农户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年年减少,粮食产量多年徘徊不前。据估计,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将有更多的多达几个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如果延续当前的模式,几个方面的浪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在城市化、非农化加速发展形势下,必须转变农村聚落发展的模式,其中居民点的集中至关重要。居民点的集中过程不仅是一个整合土地资源、强化资源集约化利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契机。

4)在有利政策引导下,具有相对优势的小城镇必然成为乡村居民聚居地

在节约、高效、可持续的原则下,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地点必然是一些基础好、规模大、区位优、资源较充裕的中心村。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小城镇的优势不容置疑,即使是那些规模小、基础弱、效益差的小城镇与普通中心村相比优势也是明显的。因此,农村居民向小城镇的集中就成为必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利益因素约束下,农村居民不会自动向小城镇集中,要真正实现这一点,需要大量政策资源作为保证。从长远来说,这种集中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我们不能等到花费大代价实现的“村村通”面临着“村村空”的尴尬、一轮轮的建房热耗尽了农村现代化的资金积累和土地资源之后再去亡羊补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