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关于阶级利益的整体利益论

马克思关于阶级利益的整体利益论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马克思关于阶级利益的整体利益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以谋求无产阶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他的整体利益思想体现在关于阶级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论述中。马克思以《资本论》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学的任务是为无产阶级谋求利益,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再次,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所反映的就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体系。

1.马克思关于阶级利益的整体利益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以谋求无产阶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他的整体利益思想体现在关于阶级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论述中。马克思以《资本论》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学的任务是为无产阶级谋求利益,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是因为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而去研究经济学的。从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手稿可见,他在研究经济学之初,探索的是与经济利益范畴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研究,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利益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假象表现出来。于是,他不再花更多的精力于一般的经济利益研究,而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的种种具体现象或假象。马克思没有直接把经济利益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客体之间,即商品、价值、价格、货币、剩余价值、利润、资本和工资等等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客体关系研究才能明了主体关系,而不是相反。利益主体的关系只有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才能得以说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实质是以经济利益关系为研究对象。“有人以为马克思经济学不重视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这是误解。”[2]马克思经济学最显著的特点或者说核心就是对阶级利益的研究。经济学的阶级性源于阶级利益。“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常常讳言对阶级私利的追求喜欢戴着谋求人类一般利益,或谋求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面具。在阶级斗争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李嘉图做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3]马克思则不然,“马克思主义对思想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析归结为阶级利益的不同,而阶级利益又只是用经济利益来解释。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赤裸裸地说,就是对他所谓的资本家阶级利益的讴歌,而他们的阶级利益又是围绕着金钱利润的追求。”[4]马克思经济学十分突出阶级利益的分析,《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就是逐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如果说现代资本家阶级的全体成员由于组成一个与另一个阶级相对立阶级而有共同的利益,那么,由于他们的相互对立,他们的利益又是对立的,对抗的。”[5]列宁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阶层的利益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6]

其次,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经济范畴是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概括,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抽象。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是人,“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7]。也就是说,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不仅如此,经济利益关系的发展要通过经济范畴的演变反映出来。“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8]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就充分体现了范畴体系的逻辑演进与现实中经济利益关系历史发展的一致性。经济范畴从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演变,反映了经济利益关系从较为单纯的产业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到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与产业工人、商业店员以及银行雇员和农业工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发展。

如果将经济理论体系比作一个迪卡尔坐标系,那么,纵横交错的经济利益关系相交的坐标点就是经济范畴。各坐标点连成的曲线就是经济规律。所以,经济规律也就是经济利益关系运动必然性的理论抽象。经济学就是经济范畴体系或经济规律体系。经济规律体系中有一个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其他一切规律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规定性就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形式的经济利益,这一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引用一个作家的说法:“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大胆起来。”[9]恩格斯也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10]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与实现经济利益的经济手段也是在追求经济利润中得到实现的。

再次,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所反映的就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体系。从马克思《资本论》的整个体系来看,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的生产;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再生产;第三卷研究的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瓜分或经济利益的最终实现。就第一卷的内容来看,第一篇研究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采取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形态的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二篇至第七篇研究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采用剩余价值和工资形态的、表面上以商品生产所有权为原则,而实际上以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利益关系。就第二卷的内容来看,第一篇至第三篇分别从个体和整体的角度研究资本家如何以资本主义的各种具体形式为手段,以剩余价值的形式不断地占有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就第三卷的内容来看,第一篇至第三篇研究以平均利润形态表现为产业资本家之间及产业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四篇研究以商业利润形式表现的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及他们与产业工人、商业店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五篇则研究以利息形式表现的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及与产业工人、商业店员和银行职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六篇则研究以地租形式表现的大土地所有者与产业资本家及与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所以,马克思指出:“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相互关系和他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而也就是,第一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定的;第二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的比率决定的。”[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