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利益论

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利益论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利益论毛泽东的整体利益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为指导,同时注意吸收西方有关经济利益关系理论的有用成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整体经济利益关系理论。整体利益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论点。

4.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利益论

(1)毛泽东的整体利益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为指导,同时注意吸收西方有关经济利益关系理论的有用成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整体经济利益关系理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关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对整体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经济利益必须靠辛勤劳动创造的思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16]

关于正确看待个体利益的思想。毛泽东说:“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17]

关于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关系的思想。毛泽东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整体、局部和个体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也是这样,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他说:“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18]在处理国家、合作社、农民的关系问题上,他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19]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20]“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21]

关于社会主义的利益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内部经济利益关系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22]

以上几方面虽然不能全部概括毛泽东关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但仅从这几方面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整体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作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在“左”的干扰下,有些宝贵的思想在实践中没有认真贯彻和执行。

(2)邓小平的整体利益理论。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关于整体利益的论述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利益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论点。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邓小平“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23]。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条主线,人民利益根本论是邓小平对经济利益理论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利益决定革命的胜利,所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人民利益是根本。早在抗日战争时,他就指出:“……在敌占区,游击战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是必然失败的,而必须照顾那里的环境,一切为保护人民利益打算,提出恰当的对敌斗争方法,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24]在解放战争时,他又指出:“我们绝不去学韩信。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为着人民利益,我们要生存下去,让敌人去跳黄河!”[25]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利益决定建设和改革的命运,所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人民利益是根本。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6]1980年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又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7]

共同富裕论。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孜孜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作为人民群众根本经济利益关系的体现和国家整体富强的基本条件,这一思想也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不仅论述了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课题,而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8]。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中,他把共同富裕摆在了这样一个高度: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特征,“一个公有制占有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9]。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构想最初产生于1978年,当时他的具体想法是,“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0]。他不但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奋斗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形式、方法、步骤,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目标与方法,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中,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深化。改革开始不久,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邓小平认识到必须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31]。因此,后来他反复强调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共同富裕政策逐步发挥出它的威力。一部分人通过合法手段先富了起来,这时候经济生活中产生了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差距拉大引起了一些不安定因素,人们的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两极分化”的疑虑。为了维护大局,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33]

那么,如何看待收入差距拉大这一敏感的事实呢?他指出,拉开地区收入的差距,只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而“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34]。针对收入差距拉大这一具体现象,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征收所得税和鼓励个人兴办教育、修路。但是,他又指出,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应对它作出过多的限制。“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35]他坚信,只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总的说来,除了个别例外,全国人民的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当然,在改革过程中,难免带来某些消极的东西。只要我们正视这些东西,采取针对性的坚决步骤,问题是不难解决的。”[36]他认为现在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之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向富裕和繁荣之路”[37]

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伟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不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要用一切手段来发展生产力,积累丰富的社会财富,尽可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扩大可供人民分配和消费的物质产品范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既指出了目标,又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既指出了内容,又指出了形式,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第三,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步骤。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过程,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有义务帮助落后地区和个人。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方法。

首先,整体、局部与个体利益的对立统一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经济利益关系,既有统一,又有对立,必须按照正确的原则妥善处理。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是统一的。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38]这种统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也有对立的一面,可能发生冲突。邓小平认为必须承认并尊重个人的经济利益。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9]实践中的唯心论是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在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共产党人是否也承认个人利益”时,小平肯定地回答“承认”,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40]。但是,他又明确提出,“要防止盲目性,特别是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41]

邓小平还指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42]邓小平还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如:“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43]“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供个人都向‘钱’看。”“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牺牲自己的利益。”[44]

在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时,邓小平强调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也十分尊重个人的利益。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不但要确保各利益主体的决策自主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要花大力气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防止国家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尤其对于侵吞国家财产的行为要采取切实措施。

国与国之间整体利益的平等互利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涉及我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本国利益与别国利益的关系问题。邓小平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平等互利。他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45]

邓小平认为,对外交往的平等互利首先要考虑本国的利益。他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6]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要尊重外国的利益。1989年,他对泰国总理差猜说:“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47]同年,他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到国家关系时说:应该“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48]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对外商有利,但对中国更有利。所以,要鼓足勇气做开放的工作。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总是要给外商带来利益,“投资不赚一点钱,那不可能,那谁愿意来?”[49]资本过剩与市场狭窄是制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50]而中国的劳动力及原材料、土地使用费成本低廉,税收优惠,市场庞大,投资于中国能够给外商带来较高的利润率。这正是吸引外资流入中国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也从中得到更大利益。“合资经营的实际利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51]“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可以拿到工资,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还有一部分归社会主义所有。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52]南巡谈话中他又对此进行了补充:“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53]。在对外开放中,“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有点勇气。现在总的是要允许吃亏,不怕吃亏,只要对长远利益有利就可以干”[54]

邓小平极力反对发达国家恃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利益。针对西方国家1989年6月以后对中国实行的制裁行为,他指出:“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55]

(3)江泽民的整体利益理论。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经济利益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丰富了整体利益理论。

关于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6]他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二十年来积累的主要历史经验,一共有十一个方面,其中第十个方面就是“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并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57]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和上述的论述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抓住了整体利益的本质。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经济利益理论的新发展。

关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的论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质上是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我们既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58]这个论述对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关系上应该反对什么,应该坚持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于整体中各个体利益来源的合法性和差异性对整体利益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非法收入任其扩大,就会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59]

关于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论述。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改革越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就越突出,处理得好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处理不好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60]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整体利益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的整体利益理论的新框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提升整体利益的路径和方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最鲜明特点,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度过“十一五”时期,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规划明确要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平稳性,避免大起大落。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真正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充分考虑个体、局部的利益,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全面协调发展。规划中提到: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环保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