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降息减税促经济

降息减税促经济

时间:2022-05-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4 降息减税促经济——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组合拳”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常用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4 降息减税促经济——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组合拳”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府是央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img37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自2008年8月到2009年6月,中国政府在11个月内连续7次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增加4万亿元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9月到2009年12月先后4次降低利率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为什么这段时间中国政府频繁地减税和降息?如何看待政府的减税降息政策?为了使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要理解政府的减税降息政策,首先要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我们知道,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对经济进行自发的调节,在经济波动较小的情况下,靠经济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能够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当经济波动较大时,靠市场自发的力量难以稳定经济,此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常用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那么,什么是财政政策呢?要了解财政政策,首先要从总需求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谈起。总需求是指实际形成的对一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包括两部分,即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国内需求是指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外需求是指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下滑,国外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中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刺激出口,自2008年8月到2009年6月,中国政府在11个月内连续7次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增加4万亿元投资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把这种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变动税收、变动政府购买和变动政府转移支付。

在经济繁荣时,需求增加,房地产价格上涨,股价指数上升,企业投资增加,失业率下降。为防止因需求过度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政府往往采取开征新的税种、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的措施来抑制需求增加。在经济衰退时,需求减少,房地产价格下跌,股市低迷,企业倒闭破产现象增多,失业率上升。为防止经济下滑,政府又采取减税、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的措施来刺激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生产扩大和就业增加。

了解了财政政策,那么,什么是货币政策?在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4个月内连续4次降低利率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我们把央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称为货币政策。为什么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复苏呢?就银行降息来说,存款利率下降,企业贷款投资的利息成本就会下降,企业投资意愿增强,生产增加。就银行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说,准备金率下调,各商业银行需要留存的法定准备金减少,意味着各银行吸收的存款中,能够有更多的部分用于贷款,贷款多了,投资就会增加,就能够带动生产和就业,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变动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变动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这三种政策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法定准备金是指央行规定的各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资金,在银行吸收的存款及其他资金中,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其余的部分各银行可以作为贷款向社会发放。中央银行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规模。当央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时,各银行需要留存的准备金增加,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数量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相反,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有利于刺激投资增加。可以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起到了扩大或缩小资金规模的作用,对经济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再贴现率是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各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成本增加,各银行会减少向央行的贷款,多留超额准备金,于是,市场上流通的资金规模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反之,商业银行会增加贷款的数量,少留超额准备金,其结果是市场上流通的资金量增多,利率下降,有利于刺激投资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最重要也最常用的工具,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央行通过对政府债券的买卖,使得利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投资,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从需求方面对经济进行调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因此,它们又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但二者对总需求的影响并不相同。

从政策的制定来看,货币政策的改变较为容易,只要央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第二天即可实行;要改变财政政策,尤其是变动税收率,则需人大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因此,制定财政政策需要较长的时间。

从政策实施后需求变化的快慢来看,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直接影响需求,其路径较短,需求变化明显。如政府减税之后,人们的税后收入增加,从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很快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能直接增加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其政策效果较为明显。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动间接影响需求,其路径较长,需求变化不明显,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如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使得利率上升,投资需求下降,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利率来改变需求的,相比于财政政策来说,货币政策实施后,其政策效果的发挥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

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期间,使用货币政策较为明显,而在经济危机期间,财政政策的效果较为明显。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常用的手段,那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呢?

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等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等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政策。随着政府财政政策的变化,社会总需求会随之而发生变化,经济运行逐渐向政策调控的目标靠近。

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我们可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总需求增加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取得信贷更为容易,投资增加,总需求也增加。因此,当总需求严重不足时,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增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来提高利率,进而减少总需求的政策。由于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取得信贷较为困难,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为压缩需求,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常结合起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使用,有四种情况:一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常被称为“双松”政策;二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常被称为“双紧”政策;三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常被称为“紧财政松货币”政策;四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常被称为“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向不同,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第一,如果经济发生严重的衰退,需要极大地刺激总需求,使经济快速增长,则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增加,同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回升。第二,如果经济过度繁荣,并引发通货膨胀,则需要压缩总需求,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此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压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第三,如果经济衰退不严重,则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加,同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出现通货膨胀问题。第四,如果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则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避免财政赤字,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避免由于需求减少过度而引起经济衰退。

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宏观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短短的11年间全球发生两次金融危机。在这期间,中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从1998年至2004年底,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亚洲多个经济体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在出口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增多和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权衡利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保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缓解了亚洲经济的紧张形势,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复苏。

从2004年底至2007年,中国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自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9%。经济的过快增长已开始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央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2007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组合。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在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减少货币供给量,控制需求过度膨胀。2008年上半年,央行连续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收紧银根。由于采取了上述宏观调控的措施,中国物价水平从2008年5月份开始呈现出涨幅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

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极为不利的世界经济环境,出口下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为保证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来刺激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和促进增长的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4万亿元投资拉动需求增加,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防止出口下降,实行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来刺激农村市场需求增加。在货币政策方面,多次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确保了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的宏观政策也要随之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适度宽松的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宏观政策的调整短期内侧重于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侧重于防止通货膨胀。

◆扩内需的具体途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都是对总需求进行调节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目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消费、投资和国外需求,又称被为“三驾马车”。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一国国内的需求,是内需;国外需求是其他国家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是外需。我国作为出口大国,长期以来外贸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经济下滑和出口减少,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组合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整体消费能力。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一是切实提高中低阶层收入。以扩大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和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扩大和加强对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三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深化劳动就业制度及其相关的户籍、土地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限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和地区分割,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第二,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低收入群体消费欲望强,但收入较低,没有钱进行消费。高收入群体收入虽高,但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少,有钱不愿意消费。如果社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则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普遍较低。因此,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就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和防范腐败和贪污犯罪,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合法的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标准,改善其工资收入状况,保障工资发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适当提高特困群体的救助保障标准。通过合理的赋税分配制度,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和消费负担。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尽快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大额财产税和特别消费税。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和税收的双向申报、交叉稽核和监督制度。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居民消费预期。预期对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人们预期经济前景不好或未来生活没有保障,即使有钱也不愿消费。为了改善人们的预期,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等的覆盖面,充分保障中小企业的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老弱人群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并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的体系,制定适合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从业人员等人员的医疗保险办法。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给予切实扶持。研究制定“低门槛进入和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办法,为非正规就业人员和无法纳入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提供养老保障。

第四,降低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利率是企业投资的成本,利率越低,企业投资成本越低,企业投资意愿就越强烈。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经济前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利率很低,人们也不愿意投资。如何改善投资意愿是促使企业增加投资的关键。

总之,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二者相互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具体采用何种政策,要视经济形势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