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准与减税

降准与减税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余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率降到3%左右,央行可以考虑:在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广义货币M2每年增幅大约控制在15%之内。这时候如果降准,那就是鼓励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挑战75%法定底线。减免个人所得税是刺激经济增长最好的办法之一。废除或降低股票交易中的印花税,减轻股民负担。

2014年:降准与减税

降准远不及减免税

(2014年5月17日)

最近,呼吁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经济增长的声调不绝于耳。在笔者看来这真是头疼医脚、自己无能打老婆。

打比方说,现在有一大池子水(人民币尚未国际化属于封闭的池子),央行降准就等于朝这个池子注入新的水,国内通胀的压力陡增,居民手中的货币会贬值;如果政府减免税,等于在原有的池子中把属于政府池子里的水倒进纳税人的池子,那一大池子的水总量未变,不会引发通胀,却会焕发经济增长的活力。

再说,一方面,降准对于当下经济于事无补:法律上,银行贷存比接近75%法定红线,银行也不会去放款了,除非想违法;主观上,银行也不会情愿抱薪救火雪中送炭,全球银行都一样只会锦上添花;制度上,银行信贷终身追责,经济下滑放贷最容易形成呆账;客观上,利率持续走低表明实体经济信贷资金需求不旺。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持续猛增,减免税存在巨大的空间和基础。

减免税的重点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人所得税和股票印花税

降准毫无意义,且无货币、信贷基础

尽管,此前笔者曾建议央行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放开存款利率之际可以考虑降准,以防止利率走高伤害实体经济;在对余额宝类货币基金实行存准管理之际可以对中小银行降准防止钱荒;在钱荒之际对四大行(银行同业拆出行)适当降准,四大行存款准备金率是所有银行中最高的。笔者的这些建议跟当下所谓的经济学家和官员们考虑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最能反映市场化利率的就是余额宝类货币基金利率,其收益率从最高的年化收益率7%降到6%并持续很久,目前已经跌破5%。这说明,市场上资金充裕。当余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率降到3%(跟央行规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接近)左右,央行可以考虑:在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

货币也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就是利率。当货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低;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利率就会上涨。

2014年,央行,没有2008年后实施宽松货币的基础;银行,也没有推动大规模放贷的基础。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广义货币M2每年增幅大约控制在15%之内。危机爆发后,央行配合4万亿刺激计划,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M2增速是正常年景的2倍,2010年都没停下来,那两年M2增速分别是27.7%和19.7%。到2011年后才收紧,之后3年M2增速每年都不超过14%。

2005年到2009年期间,人们对通胀的感受并不十分明显,主要是货币投放匀速;之后,明显感到物价飞涨,跟上述两年货币增速陡然增长相关。

2008年底,我国M2余额为47.5万亿元;到2014年3月底,M2为116.1万亿元,是那年的2.444倍。

中国的M2早已经是宇宙第一了,已经没有向上的动力了。

何况,存款准备金主要是对冲外汇占款的,也就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谓的池子。如果把这个池子的水倒进上述大池子,别忘记了,这个钱还有很高的货币乘数,央行放一点,会被商业银行放大,结果很可能出现滞涨——通货膨胀伴随经济下滑。

再说,银行要遵守《商业银行法》贷存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四大行中只有农业银行是60%,其他3家都在70%,再冲就违法了,很多中小银行已经处于违法之中了。

央行在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没有剔除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这三大银行的资金来源以发债为主,不吸收公众存款,吸收部分单位存款,其放贷款不受《商业银行法》贷存比限制。

但统计口径一致。2008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政策性银行,下同)贷存比为66.9%;2009年贷存比为69.4%;到2014年3月底,贷存比高达71.4%。这时候如果降准,那就是鼓励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挑战75%法定底线。加上上述原因,银行也很难给处于艰难之中的中小企业放款,只会垒大户,最终走上国企、央企资金过多找不到出路高价买地皮,助推房价持续上涨的路子。

这个历史不能重演了。央行要坚决挺住!

财政要真积极,减免税有基础有空间

“我国从未真正实施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你啥时候真的见过大规模减免税?”一位退休的财经高官曾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调侃。这话有些极端,笔者还真见过,比如,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农业税在所有税收中占比非常低,但是,这个税收的废除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搭车收费各类“三提五统”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乱收费戛然而止了。

广大农民对中央废除农业税、种粮还有直接补贴(通过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直接打到每户农民账上)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这个毋庸置疑。

现在,是时候考虑中产和工薪阶层了。

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比也是比较低的,大约只占6%;当初,设置这一税种的目的是避免收入两极分化。这一思路本身就有问题,这一点不在此篇讨论范围,暂且不提。

实际上,我们的个人所得税是工资税。征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真正的富人人家办厂、上市、风投、私募等,人家只拿股权,不拿工资,你根本收不到人家的个人所得税。明星大腕的出场费都是拿税后的,谁请谁垫付税款。

有提议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得到的回应是:“条件不成熟。”条件不成熟你咋收税了呢?

减免个人所得税是刺激经济增长最好的办法之一。有人担心工薪阶层工资增加了会带来通胀压力。这纯粹属于胡扯。那个水池的比喻已经很清楚了。这个税(货币)在政府手中依然会花掉,还会存在浪费甚至腐败,照样也会引发通胀。与其让政府花掉,不如让纳税人自己花掉。个人消费更能精准拉动经济成长,并且会拉动更多的行业。

可行的步骤是:

第一,直接冻结个人所得税。有人担心很多政策与纳税捆绑,比如购房购车,那就废除捆绑政策。有人担心房价会涨,那就涨,崩盘别砸售楼处就成。

第二,降低税率、简化等级。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实在分类过多,税率过高。建议:设置三个档次,月收入3500元到10000元象征性地征收1元或五毛,考虑第一个建议中的捆绑政策;10001到30000元征收5%到10%;30001元以上按15%征收。

第三,先征收后返还。同样考虑到第一条,可以实施先征后返的形式。在支农款可以直接划拨到农民账户上的今天,这些没有技术上的难度。

减免个人所得税是除了农民之外工薪中产阶层欢欣鼓舞的大好事,少那么点税收得数千万民心。

废除或降低股票交易中的印花税,减轻股民负担。股市低迷了7年,没见有真正的救市动作;楼市刚一有松动,各地政府赶紧救市。凭什么?为什么?

减免中小企业各种税收,特别是各种乱收费一刀切掉。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愤怒地表示:中小企业都活不下去了,你们还雁过拔毛,贪得无厌,好意思吗?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24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个人所得税4月份同比增长12.5%。1—4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3%,明显高于经济增速。

将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然有以下几个动作:

财政、货币政策不变。结果还可以接受。

降准,不减免税。属于耍流氓。

不降准,减免税。可能是痴人说梦,感谢……

降准,减免税。经济可能真不妙了。

要是出现加税情况,那我就不好意思评论了。

(作者注:一个月后,真的来了减税,不过,遗憾的是,并未迎来对个税和中小企业的减免税,是对公用单位的企业减免税,采纳了第二部分的合并税负和降低税率。虽不满意,只能接受了。)

2014年7月信贷暴降真相

(2014年8月14日)

央行在公布7月信贷数据的同时,对自家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央行这次把分析师的活干完了,分析师们无活可干,只是把央行解读以各种方式转抄一下而已。

对于这个数据笔者倒是觉得符合个人预期,银行放贷要受多种条件限制,上半年多篇文章有论述,并预测到这一结果。金融界的人大概都经历过2009年和2010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两年放了正常6年的贷款,2011年急刹了车。今年7月信贷暴降,犹如2010年到2011年,只是,这个周期在一年内完成了。七月信贷暴降再次证明了我长期的观点:降准不如降息,降息不如减税。

仅就央行来说,定向降准和向金融机构借款——并创新了很多工具,结果证明,数量工具对当下是基本无用的;价格工具——利率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但作用有限;真正能让经济稳健增长的还是得减免税和取消各种收费。

七月信贷是理性回归,是依法治行的表现

笔者是最早、最多提及银行放贷要遵循《商业银行法》规定的贷存比不得超过75%的,也是最多论述降准无用的。5月14日,笔者在《华夏时报》发表了《干预房贷亦枉然,银行再放贷就违法》(下称“《干预》”)一文,明确指出,无论是窗口指导,还是施压银行放贷,都是没用的,即便降准,银行也不会冒着违法的危险大举放贷。

在《干预》一文中,笔者详细测算过各家银行贷存比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和农行才有放贷空间,其他银行再大举放贷就有可能违法了,并预测与建议:“下半年,银行主要该做的不是放款,而是收回贷款,避免违法,高唱‘学习农行好榜样’!”

《干预》一文中详细分析过各家银行不可能无节制放贷的原因,尽管原因不同,但是,法定贷存比红线、资本金约束是主要原因。

银行顶住各方压力,保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收缩贷款,不应该受到指责,相反,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这是依法治行的表现,也是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央行充当分析师解读自家的数据基本都是很有道理的,尽管央行为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很多创新,事实证明:数量工具对当下经济作用不大。这一点,央行分析师不愿提及。其一,市场特别是银行不缺资金;其二,企业和个人借款意愿不强;其三,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虽然融资贵如央行分析的,主要是银行以外的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所导致的,国务院办公厅已经下文治理;其四,高税费导致企业、个人不愿从事实业。媒体报道,房企超过六成的利润被政府拿走,还不含土地出让金,而对于其他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企业来说,你凭什么让人家从事实业?最近,停业甚至卖掉企业去炒玉石甚至到银行办理财的不在少数,股市意外走高是不是有类似资金进入?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早已具体分析了银行为何不可能大肆放贷:法律上,银行贷存比接近75%法定红线,银行也不会去放款了,除非想违法;主观上,银行也不会情愿抱薪救火雪中送炭,全球银行都一样只会锦上添花;制度上,银行信贷终身追责,经济下滑放贷最容易形成呆账;客观上,利率持续走低表明实体经济信贷资金需求不旺。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持续猛增,减免税存在巨大的空间和基础。

减税羞羞答答,货币政策非万能

当下,影响中国经济健康稳健增长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和滥收费乱罚款,而不是资金问题,所以,逼着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也是央行下猛药、创新下药也难以奏效的根源。

如果央行依然想心潮澎湃地进行干预,那,降息吧。无论降准还是向银行借款,都已经被反复证明是无用的。

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正在积极准备放开,很多人以为,降息不符合利率市场化推进节奏。笔者认为相反,在整顿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业务之际,降低存款利率,可以起到引导作用,早已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早前不也一直在降息吗?

本不愿再引述自己的文章了,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6月7日,还是在本报上,笔者发表了《支持中国央行降息的九个理由》,已经相当详尽地阐述了需要降息的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一下。

关于主张减税的文章也是一堆,为减少读者的厌恶情绪不再列举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不堪重负,融资意愿不强,而不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前面已阐述,我还是引用一下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的一次发言:中小企业都活不下去了,你们还雁过拔毛,贪得无厌,好意思吗?

解决税费问题比解决融资问题更容易。其一,无论中国,还是欧美日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韩国甚至有专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其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长期的,绝非下一两个文件,搞几次定向降准所能解决的,要不美国总统早签发总统令解决了;其三,减税不会引发通胀,还记得我的那个水塘的比喻吗?无非是把政府的水放入纳税人的水池中,总量不变;其四,减税有空间和基础,特别是在反腐深入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奢靡之风。

银行不是政府部门,央行不是万能的,当下最紧迫的不是融资问题,是税负和收费过高的问题,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通过货币政策解决。如此,还要那么多部委干吗?

银行及时回归理性很好;央行已经尽力和略显越位了;财税收税如山倒减免如抽丝,这毛病不改,等同竭泽而渔。

向农商行降准真实原因

(2014年4月25日)

摘要:农商行定向降准也许是支农的一部分,更是为防止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发生违约的一部分,也是防止农村商业银行发生钱荒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县域基本没有平台贷款,农村信用社一般属于省联社直管。融资重任一般落在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为其单独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深层原因。

4月22日下午收市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如果真如央行公告中所言,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支农和建议降准的精神,那么属于微刺激的一部分,也是央行一贯强调的有保有压的一部分。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更是为防止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发生违约的一部分,也是防止农村商业银行发生钱荒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县域基本没有平台贷款,农村信用社一般属于省联社直管。融资重任一般落在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为其单独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深层原因。

不对称的微刺激

在4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地建议央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早之前,某地农村商业银行曾因各种原因发生过挤兑事件。

当天的公告相当有意思,央行说:“与设立在城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相比,法人在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支农力度更大。”

既然这样,央行为什么不给农村信用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肤浅的理解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没要求。

深入研究会发现,自2003年周小川接任行长以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但未上调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要比国有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左右。

而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一样,每次未获特殊政策优惠。所以,央行对农村商业银行降准的幅度史无前例地直接下调了2个百分点,释放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约1000亿元人民币。

因为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建议,央行象征性地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

想必建议的时候不了解,农村信用社跟农村合作银行本来存款准备金率基本接近,均处于相对非常低的位置。

央行表示:此次对相关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进行调整是人民银行进一步激励和引导信贷资源流向“三农”和县域的举措,与2010年出台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优惠政策叠加执行,即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周小川之前的央行行长戴相龙首开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先河。至今,央行一直沿用这一政策。央行始终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优惠有加。

一箭双雕:支农防违约

据称是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说的段子:有人形容说目前的财税体制是“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勉勉强强,地市财政拆了东墙补西墙,县级财政哭爹叫娘”。

这是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一个不便公开说的原因。当前,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基本成为共识,而县级财政最重要的来源是土地出让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后答记者问的时候明确表示,“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很多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他还明确表示,作为总理他不愿看到违约事件发生。

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今年肯定会出现违约情况。

审计署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余额为17.89万亿元。从2010年到2013年6月,省级、市级政府债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1%和19.57%,略低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平均增速;而县级政府债务年均增长率达25.75%,高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市级、县级政府债务分别占40.75%和28.18%。

特别是在房价下跌、资金趋紧、人民币加速对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县域地方融资平台是最有可能出现违约的。

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可以起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起到防止地方融资平台出现违约甚至崩盘的部分效果。

为什么是农商行

这次降准,受益最大的是农村商业银行。这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在国务院制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中有合作制(即以县为单位,将以往的二级法人统一为一级法人,或维持二级法人现状)、股份合作制(即合作银行)和股份制(即农村商业银行)三种形式供农村信用社自主选择,银监会推崇的是前两种模式。央行和财政部亦对前两种模式进行过大力扶持。

保持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或者农村合作银行,都接受省联社直接管理,在局部发生风险状况下,省联社甚至可以调配资源缓解危机。

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都未涉及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但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样没有得到特殊优惠。

财政部多次下文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所得税和营业税进行减免。

上述优惠政策,农村商业银行均没享受到。

更致命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相对于省联社有更大的独立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独立性。农村商业银行跟当地政府联系更紧密,因为当地财政部门或者当地政府企业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大股东。

也鉴于此,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对是否支持地方融资平台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之际,央行可以发放紧急支农再贷款,省联社也可以协调调配资金帮其度过危机。而农商行依托的当地政府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在县域的机构一般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即便发放贷款也不放在地方融资平台,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光大、中信、招商等在很多地方县域并无机构,更不会投向县域地方融资平台。

银监会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社、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地方融资平台要求。再说,这些机构也不会贷向地方融资平台。

这样,农商行就成了县域地方融资平台最后的希望与可能。这也是央行单独大幅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真实原因,如果仅仅考虑支农,那么更应该下调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

真实的原因不便公开说,你懂的。

施压央行降准者无耻,都是谁在求降准?

(2014年05月31日)

“降准”成了财经热词,有打赌的,有求降准的,有猜降准的,有反对降准的。那么,央行为何这么久不降准?央行的意图是什么?降准有用吗?降准利弊如何?又是谁最希望降准?

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是数据。央行不降准改变了银行、企业对降准的依赖症;逼迫银行表外业务进表内;减少银行同业业务,减少资金空转;逼迫企业降低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转向发债直接融资。这些从5月30日央行公布的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

降准对实体经济、股市、楼市都起不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对缓解银行流动性有直接作用。不降准也是执行“盘活存量”的要求,倒逼企图放款的银行收回旧贷款再放新贷款。不降准不代表央行不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未来,即便降准,也是助推利率市场化、缓解银行流动性需要,而非那些求降准群体所期待的那些目的。

央行目的已达到

2013年6月银行闹钱荒以来,央行坚守了将近一年不降准。其间,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建议”,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定向降准一次。

银行资金把自己由存款变成理财产品,表内转表外,大玩同业业务造成期限错配,在半年报的时候爆发钱荒。央行如果当时降准,等于是纵容银行继续玩火。银行会想,只要赚钱就行,出事了有“央妈”救。谁知“央妈”一反常态,就是不降准,于是,各家银行渐渐明白了,不能再玩火了,纷纷退出,部分银行按照央行设定的路径“回家”。

当然,央行也有利用钱荒倒逼银行接受利率市场化的意图,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也是央行为何不取缔余额宝的原因之一。

推动企业发债、直接融资,减少对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的依赖是央行长期推动的工作。不降准,银行可供贷款资金减少,企业只能发债。

5月30日公布的《2014年4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以下简称《情况》)显示:2014年1—4月,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31万亿元,同比增加15.3%。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含国债)累计发行债券3.26万亿元,同比增加18.8%。4月份,债券市场发行债券1.18万亿元,同比增加30.6%,环比增加3.3%。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1.16万亿元,同比增加37.1%,环比增加3.3%。

银行间利用同业业务套利不顾风险的行为大为收敛。《情况》显示,1—4月份,货币市场成交量共计66.2万亿元,同比减少1.4%。其中,同业拆借市场成交10.2万亿元,同比减少30.0%。

无论是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还是银监会公布的各类报告,都无法查找到银行盘活旧贷的情况,相信这个数据也是天量的。因为,央行不放水,银行想放新贷款必须收回旧贷款,也就是“盘活存量”。

5月30日,银监会公布了2013年年报,相关负责人表示,银监会坚决反对为了逃避存贷比监管做类信贷业务和监管套利业务。

这也意味着,银监会会打击银行把表内业务表外化的行为,促使银行表外业务回到表内。在这一点上,银监会、央行态度高度一致。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乖乖回表内。

有利于调结构

央行一位办公厅主任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有保有压”是央行一贯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思路。而影子银行则直接影响了央行的调控思路,不能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项目和产业,比如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等产业,都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取资金。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规范、打击影子银行力度后,银行表外业务逐步转入表内,不规范的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步得到好转。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来自能源、化工、有色、轻纺、食品等行业的企业表示融资难。

这就对了。这些多为产能过剩或高污染行业,其融资难表明宏观调控的目标基本达到了。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子商务知名企业——京东商城(JD)在美国成功上市,获得超过15倍超额认购。一些高科技企业和IT巨头比如“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从没听说过融资难,不仅如此,这些企业反而经常大手笔收购其他企业。

传统的落后的企业,必须转型了。不能获得融资表示出资人对你不看好,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尽管京东上市的时候还在发生巨大的亏损,但丝毫不影响其成功发行融资。

这些传统行业中的传统企业融资难,根本没有代表性。不转型升级一味地遇到问题就找银行贷款,虽勉强维持过日子,但丝毫没有前途。

银行收回落后产能企业的资金,将这些资金投向高科技,有活力的民企、中小企业,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难,得让银行和其他出资方看到你的前景有多么光明,而不是看到你离末日有多近。

哪些人求降准

只能说这些人患上了降准依赖症,以为降准是万能的,或者对自己有帮助,其实,功效并没有那么大。这些人属于典型的面多了加点水、水多了加点面的“和面思维”。

一是股市中投资或者投机者和券商等。以为降准了就有资金入场了,股市缺的不是资金,是信心和合理的制度以及严格遵守执行。

二是与房地产相关者。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资金大多会流入房地产,地王频出,房价飙升。目前,房价基本稳定甚至可能会出现下跌,希望降准拉高房价的不在少数。

又是哪些人怕房价大幅下跌呢?5月6日,笔者曾调侃性地发了一个帖子:“一是银行,银行本身房贷、开发贷不少,以房产、土地抵押的贷款更是天量;二是地方政府,王石说地方政府不阻止因房价下跌而闹事的房主是同情弱者,错,房价跌地价必跌,地方卖地收入减少,地方政府哪有那么慈悲?三是开发商;四是中央政府,房价跌经济下滑;五是贪官。”当然,拥有多套房子的人也不会希望房价大幅下跌。

三是银行。银行希望流动性紧张得以缓解。至于中小企业和大部分民众,即便真降准你该贷不到款照样贷不到,求不求没啥意思。

笔者曾多次撰文论述降准作用有限,主要是银行放贷规模接近75%法定红线,放贷空间不大。

何况,央行拥有很多调控工具,比如再贷款、再贴现、央票、正回购、逆回购、招标财政存款等,还有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常备借贷便利(SLF)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这些工具比调准备金率更灵活多变,更适合市场变化的节奏。

正如媒体报道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央行主要进行逆周期调整。如果我们发现周期变化,会进行逆周期调整,绝大多数是微调,这种微调始终都在做,不管你看没看见,我们都在做。”

降准,是傻子都能看到的;你没看到降准,不代表央行不作为。央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是经常用的,不管你看到没看到,人家都在做。

一旦央行顶不住压力,在不必要、没用的情况下降准,简直是个悲哀。这跟求人民币贬值通胀让你钱包里的钞票不值钱的道理是一样的,降准意味着什么?降准就是印钞,比印钞快一万倍,你以为只有印钞厂才能印钞,央行才没那么傻呢,印钞很贵的。

为一己之私施压央行降准,不仅卑鄙更是无知无耻。央行坚守了快一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怕现在真的降准了,也可以理解并获尊重。

央行顶住。央行不哭!

从总理座谈会看货币政策走向:全面放水可能性大幅降低

(2014年07月18日)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两个座谈会,一个是跟企业家;一个是跟学者。两个座谈会释放的信息量很大,就货币政策来看,下半年不会出现全面放水的情况,改革会有实质性推进。

据新华社报道,在与专家学者座谈时,李克强主动说:“有人认为,定向调控就是‘降准’,这是一种误解。”李克强纠正道:“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他列举了定向调控的三大措施:简政放权、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总理的讲话为各种力量施压央行普遍降准减轻了压力。今年以来,笔者多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过不宜普遍降准,及大幅降准的危害和无效性。现在看来,全面放水可能性大幅降低。下半年,央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将会逐步替代准备金工具。房价也会在不放水的大前提下,伴随反腐深入继续向下调整。

经济不支持“大水漫灌”

今年以来,楼市开始出现拐点,成交量萎缩,高房价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股市继续不死不活地震荡。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各方人士想象得那么糟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上半年GDP增长7.4%;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2.3%。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间相对平稳运行。

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经济增长目标是GDP增长在7.5%左右,CPI控制在3.5%以内。最近一次总理的表态是在7月15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既要关注经济增长,保持今年经济增速在7.5%左右,也要关注物价水平,把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更要突出就业、收入等民生内容。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面对经济增速小幅放缓,这次并未采取大规模全面宽松的货币刺激、政府投资等方式,而是正如李克强所言,定向调控,包括小幅定向降准、扩大中小企业减税范围、简政放权等。

下半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亦不适合采取全面降准等极端货币政策,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政府主导的刺激政策不能带来有效就业还容易产生腐败等,这也跟李克强的经济思路相违背,尽管物价保持平稳,这主要是反腐结果,如果实行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3.5%的目标会立刻突破。

简言之,目前的经济形势既不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需要大小类似于四万亿政府主导的投资刺激。依靠改革释放红利与调整经济结构便能完成所定目标。

以房地产起家的商务地产龙头企业万达集团,最近被报要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建立万达电商,并已进军文化产业,这是传统企业转型较好的一个案例。

央行货币政策趋于灵活

央行上半年货币政策亮点很多。尽管各方呼吁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压力巨大,央行也只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建议,两次小幅定向下调了部分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未出现大幅降准的情况。即便是两次降准,央行的政策也有很多新意,比如,第二次降准不针对具体的银行,而是设定范围,达到要求自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对执行宏观调控政策较好、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银行的一次货币政策鼓励。

去年6月爆发的银行间“钱荒”让市场担忧,央行在未大幅下调准备金率的情况下,积极主动保持货币投放,维持市场稳定。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幅减少,央行投放货币的形式正在改变,并有很多创新,比如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以及央行的创新型工具等。

“钱荒”的发生,根源并不在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而是银行把表内业务表外化,银行资金流入影子银行,源于利率双轨制。即便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资金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出银行,“钱荒”会继续上演。所以,央行和银监会极力打击影子银行,采取各种手段让银行表外业务回笼表内。这些是治本之策。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让利率并轨是最根本的出路。

笔者自5月以来,多次强调了《商业银行法》设定的贷款与存款之比不得超过75%的法定红线,银监会已经从分子分母上下功夫,为商业银行释放贷款空间做了细致工作,有望释放更多的信贷资金。

未来半年,央行货币政策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正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幅度降准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

房企会降价换量

在货币不放水、反贪深入的背景下,加之房地产行业融资成本提高,倒逼开发商降价换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比房价下跌更恐怖的是没有成交量。房价下跌最恐慌的还不是银行,鉴于银行首付比较高,房产抵押贷款一般只能获得一半的信贷资金,出现断供可能性较低。最先恐慌的是地方政府,各地“救市”措施层出不穷。最搞的是有地方政府机关报头版头条号召市民买房。如果市民被套牢甚至大幅亏损,是报纸负责还是政府埋单?

开发商估计是第二个撑不住的。银行打击影子银行和严格规范包括涉及为房地产信托的涉房融资渠道,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也逐步提高。在此情况之下,降价销售回笼资金是开发商唯一的出路。

更可怕的是,无论地方政府救市还是开发商降价,购房者反而会出现观望态度,买涨不买跌是投资者的固化心理。

反贪腐的深入将会拉动房价深幅调整。特别是对北京的房价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北京的党政军、央企国企、总部、驻京办、事业单位最为密集。官员、准官员的集中抛售也影响到房价下跌。一位朋友所在小区就遇到此类情况,他在南三环的一居室年初可以180万元出售,结果在上月以150万元成交。因为,官员出售的房子多,价格更便宜。不过,购买官员的房子的确还存在法律风险。

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新建商品房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5个(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35个城市房价环比下降),持平的城市有7个,上涨的城市有8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2%,最低下降为1.8%。

二手房方面,6月份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2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有7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1%,最低下降为1.5%。

房价普跌的情形正在发生。

支持中国央行降息的九个理由

(2014年6月7日)

欧洲央行降息了,并且太狠了,直接降到负数,中国一年期存款与之相比有三个百分点以上的利差。如果真有国际游资存在,到中国真是个不错的出路。

此刻,中国央行如果选择降息至少可以找到九个理由。

6月2日晚上九点半,笔者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含标点7个字的微博“我感觉要降息”。6月5日晚,欧洲央行宣布降息,欧洲进入负利率时代。预测成习惯,有时候感觉也很重要,那天本来是预测中国会降息的,结果欧洲降息了。很多人对欧洲隔夜存款利率变为负数还是很意外的,包括我。

不仅是降息,欧洲央行还推行了量化宽松政策,等于从货币供应量和价格两方面同时宽松,的确有些猛。那么中国央行该不该降息?该不该量化宽松或者降准?笔者多次撰文论述了在当前贷存比限制下降准意义不大,何况还有资本充足率限制。中国央行降息的条件还是很充分的。

第一,CPI下滑为降息提供了空间。4月CPI同比增长1.8%,如果5月CPI继续保持在2%左右,央行降息就有比较充分的理由了。

第二,随着反腐力度和广度的拓展,各行业深入反腐,物价进一步下降是可以看得到的,关于这一点本人也多次论述。

第三,欧洲降息,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压力徒增。为保持前期人民币合理地对外贬值成功,中国央行有必要跟进降息。在主要经济体中美日利率接近于零利率,欧洲央行执行负利率,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还可以上浮10%。中国央行和欧洲央行有过共同采取利率行动的历史,据信是彼此有良好的沟通机制。早在2011年4月和7月6日,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同时加息0.25个百分点,那也是中国央行首次放弃调整0.27%的幅度,采用国际通用的25个基点。如果中欧联合行动,应该在统计局数据公布前后,中国央行有可能决定是否降息。

第四,防止经济下滑的必要措施。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地方融资平台违约和房价下滑而导致硬着陆,央行降息是必要的。

第五,落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减少环节,避免层层加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银监会已经着手落实,安排部署严查银行表内业务表外化,打击影子银行等。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效果也有待观察。央行降息无疑是个快捷有效的路径。

第六,刺激消费。如果配套适当的减税措施,效果会更好。

第七,利率市场化需要。按照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一般都会飙升。按照这一规律,央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该拉低法定存款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向下。在放开利率管制后,不至于让利率冲高至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第八,降息让本币继续贬值,特别是保持对美元贬值。这样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能源等价格也会回落到合理区间,从而降低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第九,防止国际游资大进大出的需要。如本文开头所述,鉴于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利率最高的,国际游资大举进入中国在所难免;同样鉴于人民币本币利率较高,还存在对外升值的压力,而外资进入中国,央行必须发行基础货币收购,这又增加了人民币对内通胀贬值的压力。

当然,中国央行也许会有顾虑,特别是采用降息这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各国央行最重要的职责是反通胀,而不是保增长。但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都打破了这一传统,自我放弃保持很久的独立性。

央行的第二顾虑是,短期内的物价指数下调不代表形成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反腐的深入,物价继续下滑基本是铁定的趋势。

假如央行降息,房贷利率会不会下降?从而导致购房需求增加,最终又拉高房价。有经济学家研究的成果是,房价与广义货币M2单向正相关,即:M2增长可以带动房价上涨;房价上涨不一定带动M2增长,房贷利率高低跟房价没有关联。

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央行不可能购买国债。推动量化宽松政策,降准看起来很猛,但没用,也不符合中国央行货币扩充规律。央票、再贷款和央行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已用了很多。

或许,跟着主要经济体降息未必不是一个出路。

(作者注: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11月21日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央行SLF的一枪五鸟,不降存款利率的降息

(2014年9月17日)

9月16日晚间,市场上传出央行向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5000亿元人民币SLF(常备借贷便利,央行2013年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随后获得金融机构确认,央行没有否认。

央行的这一举动被市场低估了,股市也反应平淡,如果说这一举动可以创造2.16万亿(根据二季度货币乘数4.32)广义货币M2,也许反应就不一样了。央行这一举动的主要原因和作用至少有五层意思:通过五大行借款主动发行基础货币以取代以外汇储备增加而提供相应的基础货币;舒缓五大行放贷能力不足;刺激银行放贷支持实体经济;M2增幅放缓下定向刺激避免出现通缩;降低了央行宏观调控成本。

首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央行来说是负债操作,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资产,对央行来说是负债,负债就得付息,目前对存款准备金央行要向商业银行付息1.62%,如果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如果不放贷款还可以依旧存入央行,央行依然要付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息。不是所有银行都会对存款准备金敏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一定能刺激银行放贷,也许银行会玩同业业务,无风险套利,去年所谓的钱荒就是这么被银行玩坏了的。

SLF虽然也是货币政策工具,但是,这是央行用资产进行操作,对商业银行来说SLF是负债,这样的操作是商业银行向央行支付利息。有一家券商分析师分析:“14天正回购利率是3.7%,这是央行收钱的成本。而SLF是央行放钱的收益,理论上收益应该大于成本,所以3个月SLF利率应该高于3.7%。”目前,SHIBOR两周利率为3.52%,3个月的为4.63%,如果拆3个月还是可以套利的,这样可以缓解中小银行资金紧张。

显然,央行希望商业银行放款,贷款利率大约在7%甚至更高。不管怎样,央行进行资产操作是可以赚到钱的,负债操作成本较高。而较高利率可以迫使商业银行投放贷款到实体经济中,如果在借贷之际,央行辅以“窗口指导”,那商业银行就只能放贷或借给其他中小银行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毕竟是“二央行”,“央妈”的话还是得听的。

其次,可以直接缓解国有商业银行放贷能力不足问题。7月新增贷款3852亿元人民币,这让很多分析师大跌眼镜,比他们“预期”的少了一半(尽管符合我的预期);8月恢复到7025亿元,但是增幅还是下降的;据报道,四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不包括交通银行)新增贷款2471亿元,只占新增贷款总量的35%,而正常年景,四大行新增贷款一般占一半左右。

出现这种情况,倒不是因为各位调侃的国有银行是“央妈”的亲儿子的原因,而是国有商业银行是银行间传统的拆出银行,国有银行是名副其实的第二央行,第二央行缺水,央行为稳定市场注入流动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再次,外汇占款减少,央行主动投放货币,货币政策更趋主动性。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环比减少311.46亿元人民币。外汇管理局9月16日公布的数据表明,8月份银行结售汇逆差51亿元人民币,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75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我国近几个月外贸顺差连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说明,短期资本可能正在通过资本项目流出国内。随着国内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紧甚至加息,资本净流出将成为趋势。二季度,虽然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879亿元人民币,但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达2237亿元。资本外流或是近期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前几年,由于外汇占款逐月上升,贸易顺差和对大陆投资递增,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购买不断流入的外汇。现在,尽管贸易顺差尚在,外汇局已经不强制结售汇,加之,各种原因中国投资海外,中国人力成本和其他原因导致外资撤出,移民、留学、旅游和贪腐资金外流都导致用人民币换取外汇需求增加。

在此背景下,央行过去依靠外汇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根基逐渐动摇了,于是央行创新了很多基础货币投放工具,SLF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工具有几个好处:第一,央行完全掌握货币政策主动权,不会被外汇占款牵着鼻子走;第二,方便快捷;第三,我以小人之心度“央妈”之腹了,央行降低了操作成本,替财政部赚点钱,据报财政收入在上月出现大幅回落了,地也不好卖了,乱收费也不敢了。

看到一家很大的通讯社有评论说,谁嚷嚷着降息就是对改革的不信任,把我吓一跳,今年,我建议过降息,还是两次,每建议一次欧洲央行就降一次,都降成负的了。希望不是吓唬我的,我胆儿小。

跟上述券商分析的相反,也有分析师语气肯定地说,5000亿元借款利率超低。自从央行不分析数据后,各路分析师都纷纷出来冒充权威,那我就假设一下这位分析师仁兄是对的,借款利率远远低于3.7%,甚至比准备金利率低。那么,央行实际上就是定向五大行降息,五大行总不会拿着这么低的利率去放高利贷吧?尽管不知道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是否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但是,“央妈”在给五大行借款的时候,必然有叮嘱。

更早前,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和给小微企业放款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再贷款,利率也很低。如果央行再对被提供贷款的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窗口指导”,那么,这些银行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抬高支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

我得声明下,我今年以来一直认为,降准不如降息,这两样加起来不如减税。在减税如抽丝的情况下,降准特别是全面降准我是坚决反对的,降息和以各种方式变相降息,比如央行对资产性业务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比如对商业银行SLF的时候,要降低利率,辅之以“窗口指导”不让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一样可以起到降息作用,在不降低存款利率的前提下,完成不对称降息,企业贷款利率降低了。这样,存款户高兴,企业也高兴,就是央行少赚了点。

我其实是非常支持改革的。尽管我也主张过降息,降息并不一定要降低现行的存款利率,那是看得到的大招。央行如果再贷款,向银行提供各种借款的时候降低利率,并让银行“谨遵医嘱”,贷款利率实际下降是完全可能的。

央行在不降存款利率的情况下,让贷款利率下降了,其资产性货币政策调控本身就是创新;所谓的改革其中包括创新,难道央行的这种降息模式创新,就是对改革的不信任?我糊涂了。经济评论就事论事,别扣帽子好吧?

(作者注:在本文发表当晚,有关方面宣布:在现行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基础上,从今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也就是说把减免的额度从月收入2万元扩大到月收入3万元,一方面再次印证了我的减税很难的观点;另一方面,减税毕竟是好事,值得鼓励,希望能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从中受益。)

央行调控再陷两难,专家建议减税保增长;CPI显示通缩,货币供应预示通胀

(2009年04月17日)

很少出现的严重背离的情景出现了,央行和统计局数据严重不和谐,给央行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难度。

正如央行年初货币政策报告所言:“近期防通缩,远期防通胀。”只是没想到被证实的如此之快。

去年上半年之前,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往往是同步增加,预示着通货膨胀加剧。

而今年一季度的情况却十分特殊,央行的数据罕见地与统计局的数据严重的不同调。

央行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暴涨;而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6%。反映通胀的两个重要指标似乎存在背离,印证了央行早前的判断,也反映出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央行专家对《华夏时报》表示,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应该更多地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好的方式是减免个人所得税和中小企业所得税。拉动内需主要靠城乡居民的消费,在增收存在难度的时候,减税实际上是增加居民收入。货币投放增加,CPI反而下降本身就说明居民无钱消费或不敢消费,减息不如减税。

不和谐的数据

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最主要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货币供应量,一个是CPI,前者供应的多少决定后者的涨跌幅度,后者涨跌幅度影响央行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策的调整。

通常状况下,通货紧缩往往是:货币供应量减少;CPI下降。

通货膨胀往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CPI上涨。

先看看4月11日央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的情况。2009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04%,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8%。

M2反映的是相对较长时间内货币的供应情况,其大幅度上涨预示着未来通胀压力相当大。

M0则是当前现实中对通胀的压力。无论长远还是现实,通胀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央行数据还显示,远期通胀压力要远远高于当前的通胀压力。

再看看国家统计局于4月16日公布的数据,其数据则显示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1—3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6%,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2%。

货币政策已尽力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调控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要进行宏观调控首先得对症下药,判断经济运行中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就上述央行和统计局公布的不和谐、不一致的数据,谁能判断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呢?

或正如央行年初所说,近期防通缩,远期防通胀?那近期央行该怎么做?远期又该怎么防?即便形势朝着央行预测的方向发展,那么远期和近期又是多长时间?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对本报表示,传统上的经济周期或通胀、通缩周期往往在3~5年,甚至更长,但是,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可以用月甚至是天来计。

谭雅玲分析,造成统计局和央行关于通胀数据背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统计局注重对整个社会情况较全面的采集;央行只是对金融机构和货币投放情况统计,她赞成央行年初关于通胀和通缩的判断。

她反对央行降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来看,通胀压力短期和长期存在,她说,尽管美国保持零利率,但是,中国和美国利率没有可比性,不能拿美联储跟中国央行说事。

央行公布了第一季度的信贷数据,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为4.58万亿元,达到了全年目标5万亿的90%以上。

这也大大降低了央行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因为,如果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有大幅度放贷的冲动和可能,信贷有失控的可能。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必将严重影响银行安全。

“美国人最近给中国上套了。”谭雅玲说,现在唯一可动的是汇率,但是,最近美国财政部说中国不是操纵汇率国家,纵观8个主要货币国家都对美元贬值了,只有人民币在傻乎乎地升值。

人民币贬值亦是刺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如果真有哪个国家操纵货币,那肯定是美国,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就是在短期内让美元贬值。

何不大方减税?

可以看出,央行的调控措施存在难度和复杂性,基本走到尽头。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应该躲躲闪闪了,特别是还富于民应该更大方。

年初发布的2008年度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提到,减税让利、放松市场管制等来扩大内需或许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央行的大规模注资和金融救援,有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长,中长期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单纯的货币政策不足以保证国家扩大内需的要求,降税或可平衡这个两难的跷跷板。

一季度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而关键是要启动内需,内需怎么启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减免个人所得税和中小企业所得税,至少要对个税起征点进行提高,或者宣布在一定时间内暂免征收。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是减税的积极倡导者,他对本报表示,任何刺激方案都不如减税来得直接。第一,一方面降低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刺激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对企业最直接的支持。同时,这也保障了就业。另一方面应该尽快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通过这样来刺激消费。第二,大规模地缩减行政开支,对公车、公款吃喝、旅游这些费用必须坚决压缩。第三,必须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经费。对那些吃拿卡要、乱收费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一个相对宽松的生产和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