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

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_首都法学教育研究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焦志勇[1]摘 要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的教师“有的放矢”的社会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转化于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高校应当重视教师社会实践

焦志勇[1]

摘 要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笔者认为:通过教师自我的社会实践,特别是高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以丰富其教学内容,是教师专业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内在质量,从而使高等教育与教学适应于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 高校教学 社会实践 质量提升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笔者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上述讲话不仅是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对全国高等院校教师们如何将课堂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生产力与创新力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殷切希望。

在我国,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不仅需要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对于人才成长的需要以及教育规律来设置学科、划分专业、确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也需要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并具有社会实践的感知力和知识的创新力。因此,提倡在校大学生有序、有效的社会实践,并提高其“延伸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有关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教师与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问题。长期以来,参加由高等院校组织、与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的大多是在校的大学生,教师甚少(除职业高等学校有组织的教师社会实践外)。对我国高等院校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参加与其教授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更为必要。[2]笔者认为:教师通过与教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使教学内容更加“有的放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因此,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上述希望,组织教师“有的放矢”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而且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七章“高等教育”(十八)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该章的“(十九)”中还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本知识,同时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问题上,见仁见智,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少好建议,但笔者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当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四大功能,而这四大功能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高等院校的四个功能缺一不可。我们要实现这四大功能,其重要目标就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更好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体现这四大功能呢?高等院校的教师“有的放矢”的社会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转化于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堂教学就是“空洞”的教学;没有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提高质量”的根本要求;没有以社会服务、科研为内容的教学,就会使教师课堂传授的理论与当今蓬勃发展的社会实践相脱节。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师积极参加与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高等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社会实践,不仅对提高教育与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及教师的社会实践,就不得不提职业学校开展的“双师型”社会实践活动。早在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4],是我国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执教理念而提出的。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对“双师型”教师定义以及标准等如何界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提法源于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教学领域“特殊性”,但“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真正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师素养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具有本专业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不是职业技术教育所特有的“专利”,我国高等院校的各项教学都有其各自理论和实践的特殊内容,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恰恰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努力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的科学结合点。因此,原国家教委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也应当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所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从这个角度讲,“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教学模式在高校中也应当具有重要的“普适性”。

二、教师目前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使高等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社会实践,通过与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师自觉地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但是,从目前的一些教师社会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碍于高等院校开展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改工作。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其一,有的教师一本教材多年不变(特别是社会人文科学的一些教材),不能把所讲授的课程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相结合,不能很好地解说社会各项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因而使课堂的教学理论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其二,有的教师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社会实践工作,但只是为了增加个人收入,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过是在课余时间为他人“打工”而已,这种情况与教学所需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相悖;其三,有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虽能将这种实践活动及时和有效地与所授教学内容相结合,但这种结合只是“自发”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学校自觉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指导的社会实践,对整体教学工作的教改指导作用不大;其四,有的教师虽然能够在假期中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但常常流于形式,只是给学生们安排好实践场地,做好组织工作,而不能真正地发挥教师的知识与实践指导作用,因而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社会实践,只能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仅仅局限在对实习单位乃至社会的感性认识上;其五,一些高等院校目前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第三课堂”或者“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却很少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特色,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业的教师分门别类地、有的放矢地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必要的社会实践工作。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社会实践的内容与目的,直接影响高等院校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社会实践的质量远远落后于职业学校,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高校应当做好教师社会实践的工作

如何开发教师潜能、切实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可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的基本问题。如果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加强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高等院校的教师,那么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院校的领导更是关键。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也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生命线。要努力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潜能、搞好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社会实践,就应当充分发挥教师与学校的“两个积极性”,即:教师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高等院校为了发挥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仅要反映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而且也要努力反映教学内容中该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以适应高等教育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不仅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书本知识的理论水平,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需要。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成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教师教学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从根本上逐步纠正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教师科研任务、轻教学质量提高,重课堂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重课程传统继承、轻教学内容创新,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学习,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为了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了解,从而真正地提升教师在培养学生与有效开展科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师社会实践工作中应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应当坚持立足本校或者本学院的专业在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内进行统筹安排,辅之于域外社会实践的“就近就地”原则,在教师社会实践过程中,努力地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其二,在此基础上,各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办学与科研的特色,制定相关的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或其管理办法,更好地规范其活动内容。从实践来看,这一制度或管理办法可以包括诸如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对象、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则、社会实践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关待遇以及关于教学考核与奖励等内容;其三,在学校统一的制度和安排下,各院、系、所等单位可根据具体的专业教学与科研内容来制定和实施教师教学与科研素质提高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之余或者假期之余或者教师教学休假之余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四,各院、系等单位负责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根据本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组织制定、执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计划,而且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建立起相应的教师社会实践的基地,以促进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充分发挥OTA非行政化学术共同体组织的平台作用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自我社会实践特别是高等院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以丰富其教学内容,是教师专业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OTA(Office of Teacher Advancement)在学校释放教师潜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内在质量,从而使高等教育与教学适应于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平台”作用。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成果为本教育”理念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成立专门的教师促进机构。例如,作为中国高校首批教师促进办公室之一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自2007年12月成立以来,秉承“服务性、互助性和全球性”的价值观,致力于释放教师潜能、追求卓越教学、提升科研层次。作为非行政化学术共同体组织的OTA,不仅积极组织各学院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定期举办主题午餐圆桌会、定期和不定期提供全校性的教学与科研潜能开发课程、按需求组织一对一的私密性教学科研帮助,积极协助人事部门和各院系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每两年编辑一本涉及教学、科研、奖励、成长、资源、服务相关内容的《OTA教师职业导航》,不定期举办教师促进工作、教师潜能开发方面的国内研讨会和国际研讨会,组织教师外出参观以及社会实践等七大内容,上述工作内容不仅使其志愿者成员得到相互学习和相互磋商的收获,而且在全面促进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功能与效果。在肯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除上述功能外,高等院校的OTA还应当为提升教师及学校社会实践工作水平“搭台唱戏”的功能建设。其一,OTA要逐步增加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社会实践资源咨询和指导的功能,为教师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学术与经验交流提供“舞台”,有针对性地实施诸如组织系列社会实践的教学、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帮助教师发掘那些未被利用的潜能和新兴趣,提高教师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绩效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OTA“释放教师潜能、追求卓越教学、提升科研层次”的平台作用;其二,当今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技术科学,其发展趋势多呈现出学科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从而形成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这种发展趋势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往往需要科研团队的联合攻关。因此,OTA还应当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各学院、系单位间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优势,搭建起学校不同学院、系单位间在学术与科研“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提携”的平台,逐步解决目前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干”现象,使各专业教师扩大教学与科研的社会视野,使各学科、各专业间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内部在教学与科研之间“互通有无”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教学服务于社会的要求。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当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作为高校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成为课堂里的“先生”,更应当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教学中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改目标,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 焦志勇,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

[2] 教师社会实践,通常是指教师结合其专业、教学和科研等内容而深入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将书本知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般不包括教师的理论进修,或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也不包括为取得某一专业资格而进行的进修和考证。

[3]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章相关内容。

[4] 高职院校所谓双师型,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学院(系、部)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包括兼职教师);三是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