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心得

教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心得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着重以我校为例,对“05方案”实施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方面归纳出其特点、优点和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服务。我校基本上是在大一一、二学期开设“基础”和“纲要”,大二三、四学期开设“原理”和“概论”,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实际。其中“概论”课有2学分,记入成绩总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周燕军[2]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摘 要:本文着重对“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归纳其特点和优点。主要的优点有课程内容上较以前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在考核方式上增加了能力的考核而减少了应试的成分;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大有改善;对社会实践教学更加重视。提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内容在呈现层次上还稍有欠缺,授课内容会受教师的知识背景的制约;教学常常程式化、固定化、缺少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推行等。同时也提出四条相应的对策和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05方案”改革;教学现状;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自2006学年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全面实施至今,已有五个年头,“05方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否较以往得到改善?本文着重以我校为例,对“05方案”实施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方面归纳出其特点、优点和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服务。

一、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点和优点

(一)课程内容上较以前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05方案”实施后,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较以前更具科学性、系统性。按照“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四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四门学科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开设,学分不一,体现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习重点上的详略侧重,更注重科学性。相比“98方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马经”)、“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邓小平理论”(简称“邓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六门学科的拖沓繁琐,更容易体现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性质,不同的学分也体现出不同课程重要程度和难易上的差别。四门课程既是一脉相承,不同的特征又较好地体现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基础”并不是过去的“思修”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简单合并,而是着力将其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课程体系;“纲要”把整个近现代史分作互相衔接的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采取综合概述和专题阐述相结合的写法,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及“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原理”克服了过去在“马哲”和“马经”等框架下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某一部分基本原理的内容,或者是在“原理”课程框架下,把各部分内容简单相加的缺陷,从整体上建构课程的体系框架,使之合乎理论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概论”则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完整体系结构。我校基本上是在大一一、二学期开设“基础”和“纲要”,大二三、四学期开设“原理”和“概论”,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考核方式上增加了能力的考核,减少了应试的成分

1.各门课都增加了平时分的比重,减少了期末考试应试的比例。各门课平时分从原来的20%、30%增加到30%、40%甚至更高。而且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权调整平时分和期末考分数的比例。如“概论”课把2学分的社会实践分折合到平时分中,单独占20%的比例,所以平时分占40%。“基础”课老师更是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把平时分提高到60%,避免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分数和现实中的思想道德表现严重脱节的问题。

2.在各门课的考试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听课,考前一周突击背就能拿高分的现象。如“概论”课以前的题型有简答题和判断分析题、论述题等,学生靠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而一些平时表现很不错,政治的分析能力和素质都不错的学生也可能因为不善于死记硬背反而拿不到高分。现在把题型改成了50分(50题)单选、30分(两题)材料分析和20分800字以上的材料作文题,使期末考试不再只是记忆力和勤奋程度的比拼,而是对政治素质和实际能力的真正考量。因为题型和公务员考试的常识判断题和申论很接近,这样同时又为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做了很好的培训,所以这种考试形式的改变深受多数学生的欢迎。“基础”课的考试形式也由以前的闭卷考改为一纸开卷的形式。避免了“考试拿高分,考后忘干净”的怪圈。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落实到实处而不是背几个概念或含义解释。综合考核和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可以更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手段上,教学方式方法大有改善

1.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具极大丰富。多媒体课件、电子化影像资料、影音资料等立体化信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形象直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少问题往往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说清楚,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设计,合理解释和演示,许多抽象理论和原理变得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变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提高课堂效果。

2.我校教务处还在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一改革因为思想政治课多是两三个合班上课,在目前的师资下很难实施这个教学模式。但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始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获得。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方法,尝试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

(四)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教学

“05方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各地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地在每门课程大纲、学分、学时及经费上都有所体现,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长效机制。我校一贯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每年暑假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都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小分队服务于社会。平时也有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对于“两课”来讲,除了“原理”课没有社会实践学分,其他三门课都有实践学分和实践课时安排。其中“概论”课有2学分,记入成绩总分。在实践周,教师会指导学生分组组成各个团队进行分散实践。同时也会在各班选几个学生代表,组织他们参加由老师带队的集中实践,进行参观访问各类革命历史纪念馆,考察市场,参观企业等等。让学生能接受一些活生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有效得多。这种形式也非常受学生欢迎,不会排斥。可惜受经费的制约不能大规模地开展。

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课程内容在呈现层次上还稍有欠缺,授课内容会受教师的知识背景的制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以往更科学、更系统、更与时俱进,但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层次和梯度上还有欠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部分重要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接触过。部分省份的高考和会考大纲都表明了,学生对这些重要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的层次和程度都相当高,有的甚至不亚于大学阶段。当这些重要内容再次出现,教师在深度和广度上却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有差异的教学对象等进行适当地加深和拓展,以至于学生感觉老生常谈,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由于教师自身知识背景的限制,真正授课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会有较大缺失。课程改革后,原来一门课的教师事实上要变成上两门甚至三门课的内容。由于教师自身知识背景的限制,授课内容会根据自己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压缩精简甚至一笔带过,导致真正授课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会有较大缺失。如“基础”课教师原来都只上思想道德修养课,都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然很难讲“基础”中的法律常识部分。所以经常会多讲前面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内容,而对法律部分一笔带过,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有较大影响。如“原理”课的教师多是学哲学出身,对政治经济学部分就不是特别擅长,所以自然就很少讲政治经济学的那部分内容了。

(二)教学常常程式化、固定化、缺少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件、统一的教师参考书,随之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模式固定化、程式化和教条化,教师缺乏自我创新,没有个性。甚至出现有些教师课前不备课,上课直接放映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很多教师受统一课件的制约,对着课件“照本宣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因为所有课件内容在精品课程网站上都能下载,使学生更不愿意专心听讲。反正讲的内容课后都能全部拷贝,没必要在上课时听。这也影响了授课效果。不像以前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如果上课不听,不记笔记,考试就很难通过。现在如果不把考勤与期末成绩相联系,平时不点名的话,那么,将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不到课。有的同学即使到了教室也是“心不在焉”。做其他作业者有之,看小说者有之,睡大觉者也有之。

(三)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传统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接受的方式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推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和中学一样基本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固定的话语体系,忽略了学生基础和个体的差异,填鸭式的满堂灌输、正统灌输,混合大班、大课教学,学生兴趣下降,产生疲劳,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当今的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其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远胜过上个世纪。宏观上他们处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熏陶影响着他们。他们不满足于照本宣科,不满意只在经典作家的语录里打圈圈,不喜欢蜻蜓点水式的“联系实际”,而要求理与趣、情与智的和谐一致。受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教育模式仍停留于“我讲你听”的传统灌输,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实效,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运用讨论、演示、读书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时也明显缺乏经验。

(四)社会实践教学虽然学校非常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团委搞的暑期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各归各的。造成团委搞的社会实践由于缺少师资而只能小规模的精英学生才有资格参与,而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却多是因为缺少经费而让学生自己完成。而少部分已在暑期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又会觉得有点重复。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也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如缺少自己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等。

三、建议和对策

第一,针对问题一,建议可以通过补充编写不同层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外教材来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

通过补充编写不同层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外教材,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在浙江省已率先试行了。2013年9月新学期开学,“概论”课和“纲要”课都将结合刚完成的省编补充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在假期里进行跨自己本专业学科的培训,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出去进修,多多学习和交流。各课程研究学会在组织备课会时应扩大名额,消除专业和职称限制,尽量培养全能型和多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第二,针对问题二,建议学校教务处应多组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一些关于某一部分的个性化的课件制作或讲课比赛。

教务处应多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一些关于某一部分的个性化的课件制作或讲课比赛,并给予每位参与者以经费上的支持,调动教师进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应重视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和各地教学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方面的探索性改革要尽可能全力支持和鼓励。浙江工商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如上“概论”课的李梦云老师获得全省“概论”课教学比赛第二名,并直接作为参赛代表,参加“长三角”地区的教师技能大赛。

第三,建议学校支持各位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进行专题化讲授方式,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进行研究和讲座式教学。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因为专业背景不同而很难同时讲好各类知识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学生可以博采众长,教师也不必再要求做各类专家,只要专心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授课内容相结合就行,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这样一来也自然改变了第三个问题,变灌输式教学为研究式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方式的改革,工程浩大,需要改变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方式和报酬方式,对学校教务处也会增加很多工作量。而且需要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集体参与,对辅导员老师上课也是个很大考验。总之,这样的改革各方的阻力都会很大,所以在短时期内是很难实施的。目前,大概只有北京大学真正是这样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请全校不同学院的专家来作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不同专题讲座,学生当然很愿意听。我校杭州商学院的“概论”课程组尽管申报了学校的重大教改课题(实施专题教学的改革),但由于资助金额没有到位,需要二级学院自筹,所以教师还缺乏动力。

第四,建议学校整合社会实践的资源。

如果能把团委的社会实践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很好地整合起来就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更好地有利于服务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在时间、经费和管理上都有相应的配备,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不会有重复之嫌。当然对于“概论”课那样要把社会实践成绩记入总分的是很难在暑假实践中一起解决的。但“基础”课和“纲要”课是可以实现和暑假的社会实践合并的。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有很多重复之嫌了。针对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经费保障问题,建议学校应该要求各学院对生均的社会实践经费专款专用,不能用于整个学院的行政经费支出。这样各位思政教师有了经费保障就会有利用假期亲自带队指导各组学生出去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总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社会实践等四方面的优点和问题都表明“05方案”的改革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加强和改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继续大胆创新和大力改进。

参考文献

[1]陈淑庄.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预判之教师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2]房云.“05方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02).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注释】

[1]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特色和创新研究”成果。

[2]周燕军,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制度伦理、思想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