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例一外交部之厨子民国元年七月初十日黄远生自前清恭王管理总理衙门时代至于今日之国民外交部,其间易若干管部亲王,易若干尚书侍郎,易若干司员至于今日又将易若干总长,而始终未脱关系者,则余厨子其人也而已。故各司员中之无耻者,则待厨子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其时外部衙门,最称阔绰。

第三节 通讯作品评析实例

例一

外交部之厨子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七月初十日

黄远生

自前清恭王管理总理衙门时代至于今日之国民外交部,其间易若干管部亲王,易若干尚书侍郎,易若干司员至于今日又将易若干总长,而始终未脱关系者,则余厨子其人也而已。此厨子之声势浩大,家产宏富,亦在奕劻涛洵之间。其所管家产,有民政部街之高大洋房一幢,有万牲园中之宴春园,有石头胡同中之天和玉,皆京中之巨观也。此厨子在满清时代,连结宫禁,交通豪贵,几另成厨子社会中之大总统。庚子变后,西太后及光绪回銮时,西太后研究媚外主义,乃大宴各国公使夫人及在京东西洋贵妇人,耗资巨万,人所共知也。其时议和大使李鸿章,以世界外交之雄才,参与樽俎之事,已为西太后雇一著名西洋厨夫,以备供奉。既已得面许可次日入御,至于次日,西太后忽谓李鸿章曰:“我看明日请客,还是用外务部的厨子罢。”此厨子运动力之大,乃至能力迴西太后之意,与中外赫赫之李鸿章对抗,其他可知。厨子以此,亦所赢不资矣。

余厨子自前清恭王时代,已入外部,凡各亲贵及外部尚侍,有宴会喜庆诸事,厨子无不极力供奉。此诸王公者,亦待厨子以殊礼,以平等主义待之。故诸公家有大庆典时,厨子亦公服掌招待之职,与王公贵人及其时缙绅先生之流,分庭抗坐。此厨子虽号称厨子,其所隶部下,固不止一标一营,厨子固不躬亲七鬯。而其身则以其家产之千分一,捐取得前清候补道花翎二品衔也。此等王公贵人,既屡受厨子馈进,固也待以友礼。厨子之公子,一赫赫捐纳之外部司官也。以厨子之力,得本部管库差事,全部财政出纳之权,实在其手,而厨子实间接以供刀俎上之鱼肉,又稍以其馀沥沾溉司员中之有势力者而为之垫款焉,或小借款焉。司员中或预支薪水,厨子之子秉承父命,无不为之周转。故各司员中之无耻者,则待厨子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见厨子则鞠躬如也。汪大燮氏自外部司员力跻侍郎,未尝受此厨子分文馈进,故厨子稍惮子。一日汪赴贺庆王之宴,方及门,遥见厨子方辉煌翎顶,与众客跄济于一堂,愕然不能举步。厨子见汪大人来,则亦面发img1而口嗫嚅,仓卒中避入侧室。汪亦未遑之留,退而告人,谓今日余厨子尚是给我面子,可为荣幸。北京旧宫官场中传以为笑也。

奕劻管部数年,为余厨最得意之时代。顾其人亦颇能谦img2守分,不敢为十分高居之状。于本部司员,则竭力笼络之。其时外部衙门,最称阔绰。司员日在署一饭,而额定饭银每人八钱,故外部恒食一席之费,盖六两四钱,司官既贵倨已甚,辄颦蹙谓衙门饭不能吃。故常家食而后上署,于是此等饭银为厨子中饱一半。以此故,则司员需索极多,或临时换菜,或全席都换,或饭不吃而另索点心,厨子无不一一供应。盖厨子之能有今日,其处世哲学固亦有不易学者在也。

外务部之厨,暴殄既多,酒肉皆臭。于是厨子乃畜大狗数十匹于外务部中豢养之,部外之狗,乃群由大院出入,纵横满道,狺狺不绝。而大堂廊署之间,遂为群狗交合之地。故京人常语谓外务部为“狗窑子”,“窑子”,京中语谓妓院也。

余厨子历史甚多,记者居京未久,所得特其大事记中之一节耳。自民国成立以后,终胡总长之任,人惟求旧,故厨子之盘踞于民国外交部也,如其在满清时代之外务部时,暨最近陆徵祥君到任。厨子谨遵常例,送一份绝大礼物于此新到任之陆总长,其礼单未之见,要之决非寻常火腿海参之类。在厨子之意,以为今昔之国体虽异,而官长之爱财物未必不同。匪今斯今,未尝开罪也。不料此欧洲政治家派之陆子欣君,见所未见,震怒异常,次日到部,乃司令官查明昨日送礼某人,系本部何等人物。此系新总长之一种政治手段。及司官回复,系此光禄寺大人余君,陆君大怒,痛词申斥,即立意开除。厨子震恐,以此项饭碗非寻常饭碗可比,乃遍奔走运动于各司官,求其援颊。但凡稍有声势者之家,皆有厨子之车辙马迹,其中固有受者有不受者,卒以陆总长之毅然绝然与诸司官之全体一直赞成开除,于是此二十年内盘踞外交部中之厨子声势与王公大人比隆者,也随其旧日思主之名字以俱去。虽然,以厨子之力,犹可辇致巨金储之外国银行,遨游青岛天津上海之间也。厨子之姓名待考,北京人但称为余厨,故余亦余厨之而已。

(《远生遗著》卷二)

评析:

《外交部之厨子》一文是清末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风靡一时的人物通讯代表作。这篇通讯抓住了典型人物,从一个神通广大的厨子入笔,扩而大之,写出了清朝官场的腐败,情节曲折,层次清晰,引人入胜,“污浊宦海之波浪,穷形尽态,毕现纸上”。

文章一开头,先做了总的叙述。前清至民国外交部屡换官员而厨子始终“未脱关系”,烘托出这个厨子的不简单。几个“易”字排比起来反衬出厨子之不“易”,很有气势,文章一开头就给人不同凡响的感觉。接着又直接写其“家产宏富”,点出厨子“连结宫禁,交通豪贵,几另成厨子社会中之大总统”。后又以西太后宴请一事,从侧面写出厨子“乃至能力迴西太后之意,与中外赫赫之李鸿章对抗,其他可知”。由此,就点出了此厨子的新闻价值所在。

接下来的第二段,具体介绍余厨子其人。“其身则以其家产之千分一,捐取得前清候补道花翎二品衔也”;“此等王公贵人,既屡受厨子馈进,固也待以友礼”,“故各司员中之无耻者,则待厨子以丈人之礼,称为老伯。见厨子则鞠躬如也”。这三句话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厨子在官场中的地位。接下来又以汪大燮赴宴,“方及门,遥见厨子方辉煌翎顶,与众客跄济于一堂,愕然不能举步”,而厨子看见汪大人,“则亦面发img3而口嗫嚅”,寥寥数笔,生动地勾画了他们见面时的尴尬情形,而后厨子“仓卒中避入侧室”,汪大人“亦未遑之留,退而告人”,进一步描绘了双方的微妙心理,极富戏剧性。作者善于运用有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外貌心理,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一个厨子,居然能周旋于朝廷王公大臣之间而立于不败之地,这篇文章不止写出了其然,更写出了其所以然。第三段简要交代了厨子的本领和手腕。末一句“盖厨子之能有今日,其处世哲学固亦有不易学者在也”,是对厨子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的说明,这种叙述中有分析,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力求进一步深入,给人以说明和解释,使人豁然开朗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写足了厨子其人其事,文章跳开厨子一人,写外交部酒肉皆臭、畜狗众多、大堂廊署之间成为群狗交合之地,把堂堂外交部变成了“狗窑子”、“妓院”。作者在这里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官场腐败,语句风趣有力。

黄远生是现代通讯写作的奠基人,他写的通讯注重写实、写象,善于用事实说话,将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力量展示在读者面前,具体真实感人的力量。

例二

惊心动魄35分钟

谭 洁 张金玉

今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飞机在12000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落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飞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磨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惊天一落救新鹰!

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000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作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作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砣似地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 100米、50米……

“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原载2004年11月8日《解放军报》)

评析:

这篇通讯是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奖作品,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事件通讯。本文以现场纪实笔调,在全国新闻媒体中首次独家披露了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即后来公开的中巴合作研制的枭龙战机)的英雄壮举,真实记录了梁万俊在战机发生油料漏光的重大险情时临危不惧、镇定果敢,驾驶失去动力的战机空滑迫降成功,创造我国空军新型科研样机首次无动力滑翔着陆先例的全过程。事件惊心动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我军试飞勇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这篇文章整体上采用倒叙,先把最惊险的瞬间展示出来,吸引读者的目光,而后再回过头来,细细交待事情发展的整个过程,最后集中交待背景材料。不足2000字,却已能够细致生动地将事情记叙下来,可见作者的用心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开头的叙述就非常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接着又细致刻画了迫降最后四分钟内的精彩场面,“俯冲直下”,“陡然降落”,“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在其中还不忘介绍事情起因——飞机在12000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让读者虽感惊险却也看得明白。这四分钟的描述是全文最出彩的地方,堪称细节描写的典范。“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灯的急剧闪烁,就意味着情况危急,这比单纯地叙述“情况危急”要生动得多;再看“在接近跑道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磨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一个“昂”字,具体而生动地刻画了飞机着地的姿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惯性;也暗含了对驾驶员高超技艺的赞扬。如此高难度高风险的迫降,机、人均毫发无损;如此“桀骜不驯”的战机,在胆大心细技术高超的我军驾驶员手下,它也只能“昂”、“昂”而已。一个“哧”字,使读者“听”到了战机着地时巨大的摩擦声,不由自主地会伸手捂耳朵。还有“戛然停住”中的拟声词“戛然”一词,与上面的“哧”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是比喻的应用。“飞机像大铁砣似地向机场上空逼近。”战机被喻为“大铁砣”,暗示了战机在沉甸甸地快速往下落。

对惊险的四分钟做了细致描述后,作者“把时间倒拨35分钟”,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事件整个过程的叙述,依然是用最洗练的语言和最精彩的叙述,将鲜活的画面和被现场激发出的强烈感受一同传达给读者,读到这些文字,相信人们真的会屏住呼吸,心脏和现场的节奏一起跳动。这种精巧的构思,是这篇通讯最大的成功之处。虽然时间顺序上有变化,内容上有跳跃,但却没有给人突兀之感,而是感觉整篇文章一气呵成,紧密连接,不露痕迹。本文的语言也有鲜明特色,开头巧用排比,铿锵有力;叙述富于激情,引发共鸣。

此文见报后,迅速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梁万俊荣记一等功,并被评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制造“枭龙”的成都飞机制造公司也引起国际航空界高度重视。可见此文达到了绝佳的社会效果。

例三

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

李 煊 赵利英 华与臣

入冬,一年的农事基本结束。算算今年收入支出账,南乐县谷金楼乡后陈村的吉银普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吉家2口人,种地2.2亩,兼营养鸡副业。夏秋种粮收入约1960元,务工收入1200元,副业收入约3000元,加上种粮补贴(13.6元/亩),共计收入6187.2元。

再看支出情况:种子240元、尿素330元、复合肥80元、农药40元、浇地156元、水资源费26元,全年的种地成本1322元。综合算账,全年人均纯收入2432.6元。

“这只是个大概,如果考虑养鸡的饲料、防疫费用,人均纯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跟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甚至少了。”吉苦笑着说。

还有笑不出来的。

清丰县高堡乡的唐章义,种地10.8亩,加上粮补、种树收入,全年预计收入14129.6元。而9口人全年生活费和种地成本支出却达到14400元。

前不久,濮阳市物价部门对清丰、南乐、台前、范县4县的部分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吉、唐两家的情形,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减少。

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农资价格强劲上涨,抵减了“一免三补”的增收功效。

资料显示,今年濮阳市场尿素、过磷酸钙、地膜等主要农资价格均比上年同期有明显上涨,其中尿素一吨涨了80元,二铵一吨涨了300元,其他农资价格涨幅则普遍在8.3%~20%之间。吉银普、唐章义两家今年用于农资的支出分别为450元、3600元,较去年分别增加了100多元和630元。而其他受调查农户农资支出较上年均增加了30%以上。

对此,农民反应强烈。他们说,多年来,一直是一袋小麦换一袋尿素,可今年买一袋尿素却需一袋半小麦,生产资料涨价抵消了国家和省里给农民的“免补”。濮阳价格部门的测算印证了农民的说法:和去年比,粮价基本不变,产量不变,农民收入也不变,但亩均农资投入增加了五六十元,高于“一免三补”的金额,单就种粮来说,农民的收入就为负增长。当然,测算中还没将农户劳动力成本计算在内。

“农民现在是种地投资也不是,不种地又不行,左右为难。”一位乡镇干部对调查人员说,“希望上边不要高估了‘一免三补’后的农民增收形势”。

(原载2005年11月28日《河南日报》)

评析:

在举国上下近乎一致地欢呼农民增收形势大好的时候,这篇通讯并没有盲目跟风,及时、客观地发现了大好形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苗头,给社会发热的头脑吹了一股凉风。

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个重大主题——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首要的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样重大的主题之下,作者采用了非常特别的切入方式: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收支情况写起:“吉家2口人,种地2.2亩,兼营养鸡副业。夏秋种粮收入约1960元,务工收入1200元,副业收入约3000元,加上种粮补贴(13.6元/亩),共计收入6187.2元。再看支出情况:种子240元、尿素330元、复合肥80元、农药40元、浇地156元、水资源费26元,全年的种地成本1322元。综合算账,全年人均纯收入2432.6元。”这些看似繁琐细碎的数字罗列,却让每个读者的心里都清清楚楚,收入是增多了,但是支出额也上去了,其结果是净收入并没有增加,甚至是“负增长”。这虽只是个例,却能反映农村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作者抓取这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由小及大,让每个读者都明白了农民增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在阅读了这两个鲜活的事例之后,读者都会提出这个问题。于是作者作答:“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农资价格强劲上涨,抵减了‘一免三补’的增收功效。”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原因所在,而后的具体调查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篇文章结构清楚,思路清晰。此外,如此冷静的分析,观察问题的深入,以及在形势大好的时候发现繁荣背后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此篇文章可圈可点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