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品要素评析

作品要素评析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作品要素评析按照言论类作品的写作程序,在选题、立论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安排论点、选择论据和组织论证等环节。从整体上讲,我们评析言论类作品,常常以论点是否完备、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精当作为评析准则,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其他一些事项,我们将在这一节中分别进行案例分析。言论类作品要求论点应当正确科学、富有新意、鲜明全面。各代表团的实力更是参差不齐。

三、作品要素评析

按照言论类作品的写作程序,在选题、立论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安排论点、选择论据和组织论证等环节。我们对言论类作品的评析,也要随之深入到这三个要素中去。从整体上讲,我们评析言论类作品,常常以论点是否完备、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精当作为评析准则,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其他一些事项,我们将在这一节中分别进行案例分析。

1.从论点上进行评析

言论类作品的论点就是传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或众人关注的事实、问题、现象所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论点虽然是传者的一种主观意识,但并不是人们头脑的自然分泌物,而是从一定的立场、世界观出发对评论对象发表言论。“正确的论点,是以主观与客观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为根本特征的”(6)。一般而言,论点按照它在言论类作品中所处的地位可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总论点在作品中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又叫做中心论点;分论点是对总论点的补充和完善,起到支持总论点的作用。

言论类作品要求论点应当正确科学、富有新意、鲜明全面。我们评析言论类作品也要遵循这几条原则。

(1)论点要正确科学

论点要正确科学,首先论点的提出必须尊重客观、直面现实,不能把那些荒谬、悖理和歪曲事实的东西作为论点。

违背现实的论点是失败的论点,因为它既经不起事实考验,也难以让人认同。1958年我国一家报纸在国庆社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论点:“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由社会主义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已经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了。”(7)这个观点是不合实际的,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失误,而且,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可以知道,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绝非一日之功。所以这个论点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错误论点。

要保证论点的准确科学,还必须在发表言论时准确使用概念及判断。邵华泽在《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中提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内涵,随意转换、改动,必将影响论点的科学性”。书中举例说,1986年一家全国性大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其论点正如社论的标题所提示的——《每位公民都要为儿童做文明表率》,但是,这个论点在科学性上失分了,因为它存在两个判断上的错误:第一,并不是每位公民都能做文明表率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法律小辞典》对“公民”的解释是“凡是有我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的公民;未成年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也是我国公民的组成部分。”这就说明一部分公民是不能做“文明表率”的,如婴幼儿,被判无期徒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等等;第二,按法律上的规定,儿童甚至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公民。可是,“每位公民都要为儿童做文明表率”这个论点就将儿童摒弃于“公民”之外了,所以这样的论点是不准确的。在评析言论作品的论点时,一定要首先判断它是否准确、科学。

来看一篇优秀例文:

“平等”很重要

华 愈

亚运会的文莱代表团团长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这次派团参加亚运会是文莱体育史上第一次,我们感到很荣幸,“更为高兴的是,你们虽是大国,但平等待人”。这话讲得朴素、实在,也包含着一个重要真理。

参加这次亚运会的37个国家和地区,大的国家人都数以亿计,小的国家只是几万人;大的代表团800多人,小的代表团只数人。各代表团的实力更是参差不齐。但是,大家都是为友谊而来,为提高亚洲体育运动水平而赛。因而,只要是参与了,就是为亚运会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就应当平等相待,受到尊重。亚运会的宗旨是“团结、友谊、进步”,这里自然就包含着平等。试想,如果没有平等,何来团结?友谊、进步又从何谈起?

中国一贯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与此同理,在运动会上,各个代表队,无论人数多少、实力强弱,也都是平等的,平等地参与,平等地竞赛,平等地交往。这样,才能激发热情,激发干劲,才能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原载199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今日谈》)

这是邵华泽同志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时,以“华愈”为笔名给“今日谈”专栏所写的一篇评论。时值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作者在各国代表队实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上,提出“平等”相待的论点,由中国“一贯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论述到体育赛事中我国依然遵循“平等”原则,判断准确,论证充分。文章虽然短小,但论点却十分准确精当。

(2)论点要富有新意

言论类作品的特性之一就是要求新,论点作为言论类作品的“眼睛”,应当富有新意,如果论点不蕴含新思想新见解,由此派生出的言论必然充斥着老话和套话,难以打开读者的心扉。怎样才是有新意呢?“只要新闻评论的作者及时反映新理论、新观念、新信息、新事物、新经验、新矛盾,回答千百万群众所关心瞩目的新问题和他们思想上的新热点、认识上的新疑点、理解上的新难点,新闻评论的论点也就随之有新意”(8)

论点需要经过数次提炼才能形成,一个有新意的论点更是要经过反复提炼方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陈嘉星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说,他的一篇刊登于2005年6月7日的评论《新经济呼唤“游戏规则”》,是“经历过五易其稿的蜕变,集纳了各方智慧,才得以羽化成蝶”。根据5月30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将有强制性标准》,作者写了这篇评论的第一稿《网络游戏:净化助推繁荣》,针对网络游戏本身从方方面面展开评论,从评析论点的规则上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人皆能谈,出新意很难。二稿便站在新技术文化产品、产业面临管理难题的角度展开评论,三稿的题目是《新技术文化的“游戏规则”》,被认为有进步,但有一个观点没表达出来,这就是:管理应适应并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让新技术的发展适应传统管理。后来经过修改的见报稿,主要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新经济发展锐不可当,管理职能适应这个新形式在新经济发展的最初就应有“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不仅是制定行业标准,还应有对内容的管理,等等。经过五次修改,论点超出了一般的议论范畴,整个文章因为论点的新鲜,更加富有新意。

(3)论点要鲜明全面

论点鲜明而全面,意为立意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防止什么,都清清楚楚,不模棱两可,不做片面、绝对、偏激的论断。

1984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重视生活方式的变革》,把“省吃俭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列入需要改掉的陈言旧语,提倡“能挣会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感。原因是这篇评论的论点过于片面,作者只看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钱不敢花、不愿花、舍不得花,棉布商品库存大量积压,而没有看到先富起来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不是有钱舍不得花,而是没有很多钱可以花。评析言论作品的论点时一定要谨守全面的原则,对这种片面化、绝对化的论点要有辨识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关于户籍限制的新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要进城,人才要进大城、进好城,可现行政策又限制了户籍的流动,对此,《确保“迁徙自由权”》(摘自2002年4月10日《中国改革报·改革时评》)的时评提出自己的论点:“有人担心户籍限制取消后,会诱发优秀人才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上人才的流动完全是市场在起作用,而不是行政权力该管的事,现在限制不取消,人才不照样在往发达地区流动吗?户籍的二元结构才是造成城市单极发展的罪魁祸首。相反,如果户籍实现了一元化,城市和发达地区反而会带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作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敏锐地指出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观点鲜明而全面。

2.从论据上进行评析

从表达的角度说,新闻评论的论据,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的总称。在学术论文中,论据主要用于证明论点的真理性,而在言论类作品里论据还要承担启迪读者、交流思想和传承知识的任务,这就使得论据要兼具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功能。

论据的功能决定了论据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真实而准确;第二,论据要典型而充分;第三,论据和论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以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作品《微笑,并保持微笑》为例进行评析:

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并注明它的意思:“微笑,并保持微笑。”无独有偶,5月8日《南方周末》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主要内容正是这4个英语单词和这一行简单的汉字。

在“非典”肆虐的紧要关头,这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不仅表现了一种智慧,也传达出老百姓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微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非典”不是微笑的唯一理由,却使微笑更具魅力。

医生的微笑是一种肯定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曾为希望工程捕捉了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非典”时期,他又“捕捉”了一双饱含微笑的大眼睛。《北京青年报》5月10日发表了解海龙拍摄的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在抗击“非典”前线的特写照片。孟庆华戴着大口罩,戴着护士帽,能看到的只有一双大眼睛。但眼睛中所流露出的微笑,是那么的不经意,又是那么的深情;是那么的从容,又是那么的坚毅。

解放军302医院9位护士姐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鏖战,于5月初走下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说:“虽然戴着口罩,病人看不清我的脸,可我相信,从我的眼神中,病人能感受到微笑。”(《人民日报》5月12日)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以身殉职。但是,她在护理过程中那天使般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患者的心中。今年护士节落成的叶欣的雕像,使她的笑容变成了永恒:叶欣依然身穿护士服,依然面带微笑。那微笑曾经给许多患者以希望,也必将给更多的患者以希望。

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幸福散论》中说过:“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医护人员充满坚定的微笑,传送的正是病人最需要的感染力。

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

在电视荧屏上,在各种报刊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非典”病房里的画面。和医生一样,病人也都戴着大口罩。但是,不用语言,病人们同样能表达他们的情感。在对医护工作表示满意时,他们会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在向外面的世界传达他们的状态时,会微笑着伸出两根指头,做出必胜的手势

住院的人,谁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患者的微笑中,我们也知道里面的世界也并非很无奈。一位患者说过,非典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人的信心。如果说“非典”病魔终被战胜,那么首先就不能在精神上输掉。从病人的微笑中,我们能读出迎战“非典”的乐观,也能读出战胜“非典”的信心。

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

北京日报》4月30日刊发了一组反映“非典”时期北京人寻常生活的图片。微笑可以说是这组照片的主题。一位女孩的特写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她的大半个脸,“严防死守"4个字则占据了整个口罩。但大大的口罩更加突出了那双满含微笑的大眼睛,“严防死守”4个字则使她的微笑更加生动感人。

突如其来的“非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荡漾着微笑;“非典”时期的内心世界中,仍然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微笑的感染力是互相的,也是无限的。不吝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更多。

我们应该多问问别人,也多问问自己:“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

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也多提醒别人:“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然后握得更紧;让我在十八层口罩后面,看看你微笑的眼睛……”(一则正在流行的“民谣”)

微笑,并保持微笑。

我们一定会笑到最后。

(原载2003年5月22日《甘肃日报》,作者尚德琪)

首先,从真实准确性上分析,此文的事实性论据多为报刊所报道过的新闻和新闻图片,如作者用来引发议论的论据,那则5月8日《南方周末》的公益广告——Smile And Retain Smile,又如《北京青年报》5月10日发表的解海龙拍摄的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在抗击“非典”前线的特写照片,它们既有准确的出处,也有精确的时间,这就在客观上保证了论据的真实准确。在分析论据的时候,我们强调一定要真实而准确。有些论断或事例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实践证明它不正确、不科学,那就不能引做论据。

其次,作者选择的论据具有典型性。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医生、护士、患者和女孩,她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微笑,紧紧围绕选题,将“微笑”作为一种坚定、信心和平静的符号,再以大量的典型事例做支撑,文章选取了医生孟庆华的微笑,年轻护士段艳蕊的话,以身殉职的叶欣的微笑,都是很典型的论据。突出了在“非典”时期,微笑就是力量,微笑就是感染力的主题。

最后再来看这篇言论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提出微笑就是力量的观点时,作者用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名言“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来佐证,这种富有哲理的理论性论据不但对论点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容易被人信服。在论证“非典”时期“人们的微笑是一种平静”的论证过程中,选取戴着大口罩的女孩的照片作为实例,女孩口罩上写着的“严防死守”4个大字,着实能够说明普通人的微笑,能够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让更多的人乐观地对待“非典”的侵袭。

3.从论证上进行评析

从表达角度讲,论证是联结论点与论据的桥梁和纽带,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说理体系的过程;从逻辑角度讲,论证是运用、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在评价三要素的作用时,人们常把论点比做灵魂,将论据比做血肉,论证则被比做骨骼。

论证主要有六种基本方法,分别是:例证法、引证法、比较法、喻证法、反证法、归谬法。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论证需要交错使用。

对言论作品论证的评析,有一个基本的评析原则:论证要能做到准确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论具有逻辑力量。简而言之,评析时要看论证是否具有逻辑性。

以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大锅饭”养懒汉》为例。我们来看邵华泽同志在《与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中对该文的点评:

从形式逻辑讲,论证表现为这样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懒人靠勤劳之人养活,势必挫伤勤劳之人的生产热情。

小前提:不少工商企业缺乏活力的沉闷局面,其根源在于“大锅饭”。

结 论:所以,要使懒人变勤,企业办活,就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不再吃“大锅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作品,分别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结论,而且每个前提都有自己的论据,论证十分充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