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场报道评析实例

现场报道评析实例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现场报道评析实例追着炮弹走——评战地报道《巴格达遭空袭纪实》战争新闻是世界人民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也是最能引起世界舆论注目的,战地新闻采访,也就是要捕捉那些真实的现场和能通过战争充分反映一定精神的新闻事实。巴格达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一点30分,巴格达遭到英美第三轮大规模导弹袭击,凌晨4点多,水均益对空袭进行现场报道。

第五节 现场报道评析实例

追着炮弹走——评战地报道《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战争新闻是世界人民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也是最能引起世界舆论注目的,战地新闻采访,也就是要捕捉那些真实的现场和能通过战争充分反映一定精神的新闻事实。

中央电视台驻伊拉克记者在空袭现场摄制的战地新闻《巴格达遭空袭纪实》(以下简称《空袭纪实》),是央视记者首次在一线战场的现场报道。它使用了无解说的现场实拍,由记者出镜充当主持人,引导观众了解现场。新闻中真实的战场同期声、记者水均益以空袭炮火为背景的现场解说以及画面中精彩的长镜头运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现场的真实情况。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危险伴随着记者的每一步。《空袭纪实》采取现场采访报道的形式,迎着呼啸的炮火,通过记者出画面,边拍摄边解说,主持人的同期声与隆隆的炮火声相互叠加,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可以充分利用现场声、同期声等语素外,还尽力挖掘和使用了出镜记者的形体、表情语言,增强现场效果和真实感。水均益一身的防弹衣和迷彩式的头盔,把巴格达遭空袭时导弹的危险和战争的紧张气氛表现得一览无遗;在现场报道时,他焦急的语调和凝重的表情同样烘托出这则新闻的基调,从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伊拉克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同时也看到战地记者追着导弹走的大无畏精神,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此外,一系列长镜头还捕捉到轰炸机、导弹和高射机枪的踪迹。在漆黑的夜幕映衬下,轰炸机诡异的飞行轨迹、导弹爆炸的巨大火光、高射机枪密集的火舌显得格外刺眼,它们与真实的战场同期声结合,将真实的战场展现在远方的中国观众面前,让人打心底里厌恶战争,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

在新闻的最后,记者又对当时的现场做了进一步的报道,空袭过后的静谧与适才震耳欲聋的战场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战争破坏了伊拉克人民的宁静生活,但却无法摧毁他们的信仰与意志,清真寺的晨祷与斋月活动的照旧,折射出伊拉克人民的坚韧与顽强。

从这则两分多钟的新闻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任何采访都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对于战地记者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是战地记者采访成功的一半。

对于战地记者来说,在战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准备:了解战争进行中的人民生活,体验战争的残酷,解释战争背后的罪恶与正义。记者身处战争阴云密布的伊拉克,与当地人民一起经历了频繁的空袭,通过这种体验,努力使自己克服对爆炸的恐惧,悟出自己对战争的见解。

对报道地点的精心选取也是采访成功的必要准备。它必须能够对战场进行直接、细致的观察,有利于记者掌握战场情况,并具体映射出战略和战局的宏观形势。《空袭纪实》中记者的现场观察点,选在四周战火纷飞的新闻中心楼顶平台,具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又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对轰炸做一个较细致的全景拍摄;另外,新闻中心毗邻伊拉克的权利中心,本身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然也是导弹袭击的重要区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者深入轰炸第一线,才能抓拍到撼人心魄的空战场面。

《空袭纪实》表现出我国记者以传播新闻、追寻正义为己任,活跃在战场这个特殊舞台上,在新闻的采集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与采访技能,作为战地报道的精彩一页,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评析者:杨珍,原载《电视文本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9页。)

背景介绍

《巴格达遭空袭纪实》是中央电视台冀惠彦、董志敏、水均益制作的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1998年12月19日播出。片长2分钟54秒。获得199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8年英美两国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面对这一全球瞩目的冲突事件,中央电视台首次派出记者到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进行现场报道。巴格达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一点30分,巴格达遭到英美第三轮大规模导弹袭击,凌晨4点多,水均益对空袭进行现场报道。水均益现场解说的地点就在总统府、总理府、国防部、外交部等空袭重点打击目标附近,最近炸点距离摄制组仅800米,摄制组临危不乱,出色完成报道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