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接触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媒介接触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接触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李永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以及媒介融合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主要载体和媒介。本文主要是针对电视这种大众媒体对农村儿童形成影响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媒介接触与青少年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永健(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以及媒介融合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主要载体和媒介。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在新的全球传播时代,如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体,如何促使媒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的重要使命。在西方国家,媒介与青少年的关系问题历来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从美国传播研究的14个里程碑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与儿童青少年有关的就占了绝大多数,可见西方对此的重视。随着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很多学者提出传播学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研究中国的传播问题,从中发展中国的传播学理论,因此媒介与中国青少年的关系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发展中国传播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因此,我们首先开展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调查。

研究成果之一:农村儿童的影视剧观赏经验及其影响的调查

本研究从影视知识、影视传播影响、影视鉴赏力三个方面对农村儿童的影视剧观赏经验及其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的差异是导致传播效果产生差异的因素之一。缺乏必要的影视背景知识会影响到影视剧的传播效果。随着被调查者观看电视时间的延长,影片的效果也从直接的信息传播效果转向了对影片中人物情感上的认同,被调查的儿童大部分能分辨电视播放内容的真假,知道新闻是真实的,动画片、电视剧是虚构的。但调查中也发现约一成半的儿童有沉溺使用媒体倾向,他们的传媒判别能力明显偏低,而且有较强的模仿媒体内容的倾向。

一、研究背景

影视剧和动画片这类媒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媒介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影视剧和动画片这类媒介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针对电视这种大众媒体对农村儿童形成影响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一个叫姗姗的三年级女孩,家里的电视只能接收一个地方台。我们问她看过《邋遢大王》吗,她摇摇头。问看过《葫芦兄弟》吗,她又摇头。问看过《黑猫警长》吗,她还是摇头,然后她低着头用很小的声音说:“我们家电视就一个台,还不清楚,有时能看有时不能看。”姗姗是个很内向的孩子。我们叫她做问卷,她拉着衣角很害羞地摇头表示不愿意,但是对此又很好奇,时不时在墙角偷看我们。后来经她父母劝说,才慢慢大胆地配合我们的访问。

她邻居小凤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小凤很大方地接受了我们的调查访问,而且还给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好多动画片和故事片。小凤家接了有线电视网,经常邀姗姗到她家看电视。有趣的是,选项a、b、c、d、e的英文发音姗姗和几个很少看电视的孩子都不懂,他们在学校只学了汉语拼音的发音。而那些经常看电视和影碟的孩子都懂这些选项的英文发音。由此可见,电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农村儿童的影视观赏经验调查

我们对山东省的枣庄地区以岩马村为主,在贵州省以凯里市雷山县西江镇白碧村为主,在其相邻的几个农村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影视知识的调查,这里面包括媒介素养知识、影视艺术方面的知识、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从影视中获得的社会生活经验等;二是影视传播影响的调查,包括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对自己与他人交往以及社会交往的影响、对于自己与父母家庭关系的影响等;三是影视鉴赏力的调查,对于影视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夸张手法和幻想的应用有没有正确的鉴别能力、对于影视当中所表现的丑恶现象以及暴力行为是否具有正确的辨别和认识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管是贵州还是山东的小学生,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其次才是学校、大人和广播等其他媒介。大人的言传身教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看起来好像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儿童具备必要的媒介素养,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农村儿童几乎天天看电视,却极少看报纸和听广播,更贴切地说应该是少部分家庭拥有收音机,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家庭订报纸。这并不是说两个地区的小学生在这一方面没有差异,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在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当中,贵州的小学生把大人作为仅次于电视媒介的另一种重要途径,而在山东地区被调查的小学生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把大人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电视上。从两个地区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上,我们也发现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多于贵州地区的被调查者,至少在0. 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也许是看电视的时间占用了山东地区被调查的儿童和大人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而过度接触电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被调查者的阅读倾向,在询问“你如果想了解一个新的故事,你最想通过哪种途径去了解”的时候,两地之间也存在着至少在0.05水平上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贵州的被调查者选择读童话书的比例最高,而山东地区的选择是看动画片的比例最高。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过度看电视会降低儿童的阅读欲望这个观点,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儿童的阅读选择倾向上。

(一)影视知识的调查

1.问卷的问题设置为“你经常在电视中看广告,你认为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在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中有42. 9%的人认为是要引导购买,还有将近40%的人认为是为了好看才看电视上的广告,有将近20%人回答不清楚。而在贵州对于广告目的的认识与山东地区有着显著差异,在这个问题上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居然高达80%,而余下将近20%的人则认为是因为广告好看。这说明由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对于广告认识上的不同。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山东地区的儿童由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使得他们过早认识到了广告的真正目的,而处于相对落后贵州地区的儿童由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他们对此的认识就显得稍微滞后。当然从认为“好看”到明确地认识到广告的真正目的,除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环境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结果,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他们必然会最终认识到这一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着媒介传播的效果。

2.在针对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的调查时我们发现,将近60%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喜欢这个片子,而且都认为动画片当中的三毛的流浪生活不是真实的,在这两个问题上没有表现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我们撇开动画片的质量不谈,多数的小学生认为关于三毛的流浪生活是不真实的这种现象,说明了我们动画片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三毛的流浪生活是由于旧社会的战争和贫困造成的,在20年代的旧上海,事实上有许许多多像三毛一样的孩子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是现在的孩子却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在儿童中出现的这种认识偏差与孩子不了解这段历史,缺少必要的影视欣赏背景知识有关。

但是在对影片效果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由于地区而导致的差异,贵州地区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这个片子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对三毛表示同情的比例只占10%;而山东地区有63%的被调查者看了这个片子后很同情三毛的遭遇,而通过这个片子认识当时社会现状的只有28%。我们又利用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对观看电视时间与影片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随着被调查者观看电视时间的延长,影片的效果也从直接的信息传播效果转向了对影片中人物情感上的认同。这说明这种表面看起来是地区差异的问题,实际上背后的因素是电视观看时间这个因素导致的。这和我们对一个陌生事物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认知一个陌生事物时,先获取表面的信息,然后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人们逐渐将情感因素也加入进来。从总体情况看,农村儿童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充满了同情。在对社会的善恶判断中,大多数的小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理性的态度去思考社会善恶,事实上随着媒介接触时间的延长,感性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影视欣赏中,这在媒体素养教育中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接触媒体时,如何让他们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至关重要。

(二)影视传播影响的调查

1.在对“电视里的小朋友是不是比自己周围的小朋友漂亮”的问题上,他们绝大多数人认为电视里的孩子是天生长得漂亮,天生有才能。这明显地表现出农村的儿童缺少必要的自信心,电视里的孩子是很漂亮,有才能,但是却没有人告诉他们,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和电视里的孩子一样漂亮和一样有才能,只是缺少机会而已。在这方面,电视不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是削弱了。

在“和谁在一起看电视”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看,现在的农村孩子虽然大部分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却很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好多是孩子跟着父母的兴趣在观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应该在父母的指导下看电视,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如何观看电视几乎没有指导,孩子看电视时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来欣赏,而且他们也很少有机会自己单独看电视。

2.“你觉得看电视或电影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被调查者都认为看电视或电影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些帮助,但是认为没有作用的比例也不小。利用列联表分析没有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地区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一天当中观看电视时间的增长,认为会对学习有帮助的比例在下降,而认为电视对学习没有什么作用的比例却在增加。在“看电视或看电影到底在哪些方面会对你有帮助”这个问题上,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丰富词汇”、“激发学习动机”、“增加知识”。在这个问题上,贵州和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出现了显著差异,贵州地区的被调查者列首位是丰富词汇,而山东地区的列首位则是激发学习动机、丰富知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两地之间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着差异,贵州地区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儿童主要依靠电视和学习外界的新词汇,而山东地区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所以电视已经不再是他们学习新词汇的唯一渠道,电视对他们的影响已经从表面深入到内部。

3.在是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小学生从不模仿,经常模仿的只有10%左右,在农村的广大儿童由于受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性格都非常腼腆,即使他们有很强的模仿天赋,也由于他们的模仿经常受到的是周围的嘲笑(没有恶意的)而不是欢迎和鼓励,因而变得不好意思模仿。这样的心理使他们不敢大胆地把他们想表现的东西找机会表现出来。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个问题上本来我们以为应该是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会有更多的人经常模仿,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则恰好相反,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中从不模仿的比例是最高的,而贵州地区的被调查者中比例最高的是偶尔为之。

(三)影视鉴赏力的调查

1.在“认为是否真有猪八戒这样的人”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是相信没有,猪八戒这样的人是想象的,这说明农村的学生在对虚拟的夸张的电视节目有比较明确的判断,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被调查的儿童大部分能分辨电视播放内容的真假,知道新闻是真实的,动画片、电视剧是虚构的。但调查中也发现约一成半有沉溺使用媒体倾向的儿童,他们的传媒判别能力明显偏低,而且有较强仿效媒体内容的倾向,例如存在的“在有意无意间去学习电视剧、电影或者漫画人物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歌词、剧情或者电影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等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

2.“认为影视作品中打人的行为对吗?”在对待媒介中暴力问题上,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表现出了较多的理性,有41. 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待坏人可以使用暴力,而有37.9%的人支持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暴力。在这个问题上,两个地区之间也在0. 05的水平上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山东地区的被调查者更多地主张有选择地使用暴力,而贵州地区的被调查者则简单地支持对待坏人就可以使用暴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地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人们头脑当中的主观现实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越高,问题就越复杂,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经过几天的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式调查,我们发现电视给乡村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农村小学生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可以比以往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适合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影视作品和信息传播形式还是普遍偏少,他们对“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大事并不了解。家里是否接入有线电视对孩子获取信息量方面的影响很大,而且我们发现获取信息的多少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就像我们在调查中遇到的姗姗那个个案。在专门为儿童制作的节目中,人们看到的也只是那些光鲜靓丽、口齿伶俐、多才多艺、优雅不俗的城市儿童,农村的小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目前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在如下几个方面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了:早熟问题、媒体影响下的消费主义、暴力与少年儿童犯罪、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等。目前这些问题在城市中已经有所体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在农村的极大普及、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进一步减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儿童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时间和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目前在大城市已经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农村中也会很快遇到。怎样才能降低和削弱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呢?因噎废食?不许孩子接触媒介?这条路显然走不同,唯一的出路是我们只能积极地应对。因此了解农村儿童影视剧的观赏经验,可以为我们消除媒介的负面影响提供依据。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两项调查与分析:(1)“媒介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与分析。(2)青少年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调查。从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角度看实际上可以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介及媒介内容调查,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青少年他们感兴趣的媒介以及信息类型,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描绘出由网络媒介为他们构造的这个“拟态环境”,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媒介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奠定基础。另一个方面就是受众调查,我们要了解由这个“拟态环境”构成的网络文化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影响。比如说:早熟问题、媒体影响下的消费主义、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等。

围绕着“媒介接触与青少年发展”这个主题,我们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首先是媒介接触调查,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媒介接触问题,还有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以及曾经在中学生非常流行的贴吧的调查,而且还做过对北京和长沙394名青少年和332名家长的调查,探究第三者认知与网络色情问题的联系。第三者认知在此结合了社会认同和自我类化理论以及“我群”保护倾向、他群消极社会刻板成见等概念,对社会距离预测第三者认知的推论起到了一定深化和补充作用。当然,这一研究是对传播学理论的一种验证,但是它为我们从更宽阔的范围认识和了解中学生网络文化开了一个好头。第二,在调查研究青少年媒介接触情况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传播效果,我们尝试研究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与青少年认知的关系、媒介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心理特点分析、从危机报道看青少年心理需要的满足、新媒介的教育应用与青少年心理因素分析、心理“期待”因素在媒介使用中的作用等。第三,我们还尝试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媒介接触的作用,分析了观察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媒介中的暴力、社会距离与第三者效果——中学生网络色情传播效果分析、信息类型、社会属性、青少年心理影响、新媒体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等研究。第四,在媒介娱乐化与青少年发展方面,我们主要研究了“媒介娱乐化”背后的“娱乐”、媒介娱乐化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关系,“媒介娱乐化”与社会认知以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第五,我们在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发展方面主要研究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博客建构与城市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

回顾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会清楚看到关注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在美国学者总结传播学研究的13项里程碑式成果中,有五项关注的对象是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项的研究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从心理学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还提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来应对负面影响的策略。

该研究的对象主要有这样两类,一是受众即青少年;二是媒介调查。具体来讲我们要通过对青少年这样一个典型成分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媒介的使用情况和感兴趣的信息类型;了解他们的媒介使用和信息需求状况;了解媒介文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媒介在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前期的研究我们重点进行了受众调查,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想重点进行媒介调查,通过对主要媒介中的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媒介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推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前期的受众调查相互验证,更加深入地分析媒介接触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并由此为青少年建立先进的媒介文化提供可供操作的理论依据。

未来研究以网络为代表来研究,建立青少年媒介环境指数

一、研究背景

目前,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它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交换平台。网络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网络也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网络文化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及社会道德的冲击已见端倪。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的接纳尤为迅捷,因而很快就成了网络受众的主体之一,网络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文化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更新、推动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新的文明和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某些网吧唯利是图、违法经营;个别中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浏览非法或黄色网络,身心受到严重毒害。因此科学地界定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状况,提出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文明工程的实施建议和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很早注意到了,但那时还只是限于教育系统内部,比如说我们进行了网络学习环境与理想学习环境的差异比较与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4,1),信息化进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1)等一些调查研究。现在我们是从更广的范围来认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问题,因为网络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且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国际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不仅拓宽了中学生的求知途径和知识的来源,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影响。因此本项调查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中学生上网情况的实地调查和对感兴趣信息内容的分析,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网络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一些具体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规范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使其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研究方案

1.本项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1)北京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2)“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调查与分析。(3)中学生“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对策研究。(4)青少年媒介环境指数构成,可以将这一指数分成接触度指数、兴趣指数、认知指数三个方面,进一步建构具体的测量指标,以此为依据,设计问卷和量表。

从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角度看,实际上可以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介及媒介内容调查,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中学生他们感兴趣的媒介以及信息类型,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描绘出由网络媒介为中学生构造的这个“拟态环境”,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网络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奠定基础。另一个方面就是受众调查,我们要了解由这个“拟态环境”构成的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影响。比如说:早熟问题、媒体影响下的消费主义、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等。

具体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网络认知、行为、态度的调查,这里面包括媒介及信息素养知识、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网络与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从网络中获得的社会经验等;二是网络传播影响的调查,包括对自己学习的影响、对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交往的影响、对于自己与父母家庭关系的影响,对于自己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等;三是网络鉴赏力的调查,对于网络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夸张和幻想有没有正确的鉴别能力、对于网络当中所表现的丑恶现象以及暴力行为是否具有正确的辨别和认识能力,也就是对于网络为学生营造的拟态环境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对网络现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差异认识情况进行调查。

这方面的研究在2005年我们曾经通过对北京和长沙394名青少年和332名家长的调查,探究第三者认知与网络色情问题的联系。第三者认知在此结合了社会认同和自我类化理论以及“我群”保护倾向、他群消极社会刻板成见等概念,对社会距离预测第三者认知的推论起到了一定深化和补充作用。当然,这一研究是对传播学理论的一种验证,但是它为我们从更宽阔的范围认识和了解中学生网络文化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将把新获取的数据和信息与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在大众传播学已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将把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起来、网内网外结合起来高质量、按时完成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研究任务,为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文明的建设工程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和策略支持。

2.专项调查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选取

确定专项调查对象和选取调查单位,是解决“向谁调查”和“由谁来具体提供资料”的问题。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有这样两类:一是受众即中学生;二是网络媒介调查。具体来讲,我们要通过组成中学生这样一个全体典型成分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使用情况和感兴趣的信息类型;了解他们对网络使用和信息需求的状况;了解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网络在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对主要网络媒介中的中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推论受众的刻板印象,由此为中学生建立先进的网络文化提供可供操作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具体调查单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层次和地区进行抽样确定。抽样的基本原则采取多阶段的抽样方法,以北京为例,我们可以把北京市分成老城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新城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顺义区、通州区、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昌平区、大兴区、延庆县;也就是我们在表中所列的包括郊区和市区的中学,将利用分层、分阶段抽样的方法进行如表所示。

img52

对于职业高中,我们将采取直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适当考虑郊区和市区的因素的影响。总体的样本数量我们控制在6000个以上,约占学生总数的1%,这个数据我们是根据北京市2005年的教育事业统计报告制定的。在样本中,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分配比例我们按照它们各自占总体的比例数来进行分配,即初中样本数为2800个;普通高中样本数为3000个;职业高中的样本数为800个。

该调查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纸质问卷调查、网上发布问卷,同时辅以小型座谈会以及电话访问这样几种方式综合进行。对于媒介内容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将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先建立内容分析条目,然后根据抽样的原则选取分析的媒介,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网络媒介内容的趋势和特点。

4.调查问卷的设计

对于此次专项调查来说,问卷及座谈提纲是我们这次调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我们主要靠这两种工具来收集信息,因此我们将和大众传播学学者、社会学学者、教师一起,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四种不同档次的问卷和访谈提纲,比如说我们根据郊区、市区分成两个层次;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分成适用于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不同类型的问卷和座谈提纲。问题的本质是一个,但是问题的阐述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要保证让每个被调查对象都能够读懂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我们还要制定内容分析的具体条目,为网络媒介分析奠定基础。

5.确定调查资料的调查时间和专项调查期限

(1)确定调查资料的调查时间

这里所说的调查资料的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具体有时点和时期之分。我们这里主要调查的是“在最近的一年当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我们的问卷或者是访谈中提到的事件都选取在近一年当中发生的,这样可以保证资料最起码在时间上的统一性。由于我们这次调查时间正好是在学生暑假期间或以前,因此我们将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对于我们这次调查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在问卷的设计以及访谈问题的设定上有所偏重。

(2)调查期限

在保证专项调查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我们将尽量缩短调查期限。

6.专项调查的步骤

基本步骤包括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步是问卷的编制和测试工作。

第二步是实地调查,调查员深入调查单位或散发问卷指导网上问卷的调查,同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也将尽可能多的进行现场调查和具体指导,以保证数据的可靠。

第三步是制定媒介内容分析的条目。

第四步是最终调研报告的撰写。

7.专项调查的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此阶段是做出并提供专项调查的最终成果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内容为:一是进行数据审核、查询;二是进行专项调查数据处理;三是确定专项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项调查分析;四是撰写并提供专项调查报告。

8.专项调查分析的方法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目的是要突出专题、对准需求、找准问题、提出建议;初步确定采用的方法:

(1)描述性分析。所谓描述性分析,一般是指利用专项调查取得的调查资料,对调查的对象及现象进行描述和具体的分析研究。描述性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对专项调查数据的分组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和相对程度分析等几个方面。

(2)预测性分析。所谓预测性分析,一般是指利用专项调查资料和所搜集得到的统计资料,对调查的对象及现象进行分析和预测。预测性分析,除用以分析现状外,还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预测,以揭示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9.研究报告的撰写

本研究的报告我们设想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有关受众调查及中学生网络情况的调查,具体来讲包括:

(1)导语,即对专项调查目的、意义、性质作简要交代。为了增加专项调查的可信度、认知度,以及使用的时效性,我们将对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数量、调查时间、调查资料的时间范围等予以说明。

(2)专项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这一部分是专项调查报告的主体,具体反映专项调查的结果及分析研究的结论。我们力争做到如下几点:①注意观点与数据的统一协调;②突出重点、文字简练;③观点明确、概括力强;④紧密围绕主题和所要说明的问题;⑤文字、数据、图表的结合使用;⑥逻辑关系清楚。

(3)对策建议,我们将根据专项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的结论,提出可行的咨询决策建议。力争做到针对性强,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

调查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媒介调查和分析,根据制定的内容分析条目和抽样选定的新闻媒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媒介信息内容的特点和趋势。具体来讲也包括三个方面:

(1)导语,即对媒介内容分析目的、意义、性质作简要交代。为了内容分析效度和信度,我们将采用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

(2)内容分析结果及研究结论,这一部分是媒介调查报告的主体,具体反映专项调查的结果及分析研究的结论。社会学学者默顿认为内容分析法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了解媒介现实的方法,因此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将综合运用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对策建议,我们将根据媒介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的结论,提出可行的咨询决策建议。力争做到针对性强,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

总而言之,我们这一报告将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媒介、信息类型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网络知识的调查、网络鉴赏力的调查、网络影响的调查以及媒介内容分析的研究报告来反映当前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文化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如何在北京市实施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角度,培养先进的网络文化方面为政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报告中我们还将把受众分析研究和媒介内容分析与调查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地界定了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了解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状况,提出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文明工程的实施建议和发展对策提供实际的依据以及更多的理论指导。

【注释】

(1)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