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现状与回顾

研究现状与回顾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本书将研究重点置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关注和结论上的出入,增加了将此项研究深入进行的必要。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回顾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即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这两项研究已经分别有80个和49个国家和地区参评,涵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具有较大的民众知名度和政策影响力),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波特教授对竞争力研究有重大影响的另一点,是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

不少学者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钻石模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拓展研究,如Enright对瑞士和我国香港的研究[1];邓宁(Dunning)对钻石模型进行了考察和质疑[2];Rugman认为波特模型强调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只适用于解释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大经济体的情况,但用来解释加拿大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就会出现大量的错误结论[3],等等。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韩国的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包括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除了以赵彦云教授为首的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每年发表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以外[4],和格林根大学合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以1996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在《中国软科学》和《经济研究》杂志上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两篇论文[5],开国内学者用生产率法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之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金碚研究员,是最早应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工业竞争力分析的国内学者[6],1997年发表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分析》报告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金昌博士2002年发表的以毕业论文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一书,对前人的相关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总结,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为国际竞争力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平台”。此外,笔者本人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2003,2004)[7]和相关理论(2006,2007)[8]及其政策含义(2006)的论文[9]在本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个明显的状况是,不管从国内,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著名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一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本书将研究重点置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这一点和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和他主持的WEF微观经济竞争力研究不一致,后者注重企业运作的微观经济运营环境,属国家竞争力层面)。笔者同意《国家竞争优势》一书1998年的再版序言中所说的:“国家会影响到它的公司在某些特定产业的成功,而数以千计个别产业的竞争结果,又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进步能力。”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关注和结论上的出入,增加了将此项研究深入进行的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