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建构

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建构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4.3 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建构尽管各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于产业政策的建构方式不同。站在协助产业发展的立场,每个政府都会对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与协助。相信以注重文化精神,提振创意能力,面向国际社会的态度持续前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势必会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作出重大的贡献。

8.4.3 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建构

尽管各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于产业政策的建构方式不同。站在协助产业发展的立场,每个政府都会对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与协助。以英国为例,产业政策在于提升国民的创意意识和激发国民的创意潜能,并且以强化国际化的方式,将英国(伦敦)打造为欧洲的创意之都。法国的产业政策则是宣扬法国文化为主,因此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的设置也不相同。参酌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可以发现几乎是独厚网络相关产业。新加坡则是在其观光旅游和会议展览的优势上,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进一步提振其竞争优势。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企图以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当然,中国的资源丰沛且经济能力强劲,与前述国家和地区多因提振经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较为不同。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一经提出,就立即被许多省市响应和推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呈现快速崛起的态势,且对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亮丽的成绩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地区产生的,至于在国际上的成就和国际市场的开发,则仍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因此,2010年12月4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会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就表示:“文化创意,它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游戏成功了,可能下一个游戏未必成功;这部电影成功了,下一部电影未必成功;即使是同一个导演,冯小刚这样的导演部部电影成功,但是绝大多数的导演或者是编剧一般就是很难做长胜的。”这个说法提点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因此最重要的资源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资金的挹注。

至于产业集群的建构,也与产业政策有关。如果政策的着力范围只及于国内地区,固然可以减低许多推动的障碍,但是也因此较难与国际接轨,并为国家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发挥国家影响力。相对于此,如果政策目标是面向国际,就必须积极融入国际文化创意的主流,而不能只是在固有文化的层面上打转。作为文化大国,中国的文化历史资源相当丰沛,只要善加运用,不墨守成规,让传统文化以融入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自然就会逐渐产生重大的效益。

相对于此,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了解中国,也是与世界融合的重要方式。且不论在电影、电视节目、职业运动、音乐等各个方面,中国创造的成就其实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效益。相信以注重文化精神,提振创意能力,面向国际社会的态度持续前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势必会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作出重大的贡献。

【注释】

[1]吴思华:《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思维》,推动文化产业的契机与个案实践国际论坛,2003年。

[2]Kroeber,A.& Kluckhohn,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 initions.New York:Vintage Books,1952.

[3][澳]大卫•索罗斯比:《文化创意产业》,张维伦等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4]Sternberg,R.J.& Lubart,T.I.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Prospects and Paradigms,in:R.J.Sternberg.(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NY:Cambridge,1999,pp.3-15.

[5][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洪庆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6]李杰:《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Garnham,Nicholas.Concept of Culture:Public Polic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Studies,Vol.1,No.1:1987,pp.23-37.

[8]杨敏芝:《文化产业理论思潮初探与发展省思》,《环境与艺术学刊》,2000年第1期,第29-49页。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10]《文化产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baike.ccitimes.com/index.php?doc-view-4408.

[11]David Thorsby.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2]刘焕云:《客家古邑河源市文化创意发展方向之研究》,河源网志,http://www.0762.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612&archiver=1.

[13]戴维•索罗斯比:《文化经济学》,张维伦等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4]David Hesmondhalgh.The Cultural Industries,London:SAGE,2002.

[15]Caves,R.E.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 rt and Commerce.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6]戴维•索罗斯比:《文化经济学》,张维伦等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7]刘维公:《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意义》,《典藏今艺术》,2003年第128期,第42-45页。

[18]《英国创意联盟发展报告》,英国产业创意联盟(DCMS,2001)。

[19]丹麦文化部、贸易产业部:《丹麦的创意潜力》,李朴良,林怡君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20]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14卷第4期。

[21]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297017.html.

[22]管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创意文化产业链》,《艺术百家》,2007年第7期,总第99期,第4-6页。

[23]《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关村创意产业网,2006年12月25日,http://www.smes-tp.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24929.

[24]张志宏:《美国文化产业的概况和发展经验》,参阅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 — 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280页。

[25]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日本文化产业介绍报告》,2007年3月,第4页。

[26]《韩国实施先占战略攻占中国市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5/24/content-3526770.htm.

[27]周玉红:《殊途同归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版权产业》,《第一情报》,2005年6月9日,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1808.

[28]刘连英:《全国每1400人中就有1个千万富豪,堪比当年万元户》,《北京商报》,2011年4月13日。http://www.jingshenghuo.com/thread-362288-1-1.html.

[29]《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早报》,2010年7月3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3/cnpol100731c.shtml.

[30]驻芝加哥总领馆经商室:《美国外债突破14万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1年1月28日,http://shangwutousu.mofcom.gov.cn/aarticle/ddgk/zwminzu/f/201102/20110207392985.html.

[3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文)》,新华社,2003年10月21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145119.html.

[32]《李长春在北京调研时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新华网,2006年4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4/06/content-4392909.htm.

[33]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4]王琳:《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第112-114页。

[35]赵雯倩:《中日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5页。

[36]《英国、韩国、新加坡、芬兰、瑞典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比较》,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2009年6月18日,http://www.ssfcn.com/Culture/detail.asp?id=2877&wordPage=1.

[37]《日本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7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