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

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受众变迁: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媒介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 2.0技术的以博客、播客、论坛、BBS、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媒介。

一、受众变迁: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媒介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 2.0技术的以博客、播客、论坛、BBS、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媒介(participatory media)。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正在网络世界中日渐盛行,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媒介功能的同时,也在重塑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而其中最为核心也是最为直接的变化便是受众地位与行为的变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受众将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行为参与者,即新媒介的形塑者。受众地位的改变与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的形成在颠覆以传者为核心的传统媒介文化体系的同时,也在形成一种以虚拟社区为平台和载体的全新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认为,所谓参与性文化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样式(1):(1)艺术表达与市民参与的门槛相当低;(2)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3)拥有诸多非正式的富有网络经验的网络老手,能够将文化不断传承给新来者;(4)在这里,会员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5)在这里,会员们建立起了一种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至少他们会比较在乎其他成员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评价。根据詹金斯的理解,这种参与式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份认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比如BBS、Friendster、Facebook、Myspace、在线游戏等的注册会员)、信息表达(制造富有创意的媒介文本,比如数字内容采集、软件皮肤制作、“粉丝”视频制作、“粉丝”小说写作、“粉丝”杂志等)、集体解决问题(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来共同解决一些难题或完成重大任务,比如共同编纂Wikipedia等)、信息的传播(通过播客、博客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非要给参与式文化下个定义,那么所谓参与式文化主要指的是以网络虚拟社区为平台,以青少年为主体(各种“媒介迷”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力量),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虽然Web 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式的自我媒介形式,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主动的受众,进而成为参与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当前参与式文化的主体仍然是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影视明星和社会名流的“粉丝”们——即“媒介迷”(media fans)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是主体中的主体,是参与式文化最大的动力源泉。根据美国著名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最近的一份研究结论,美国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曾经创造过网络内容,有1/3的青少年曾经利用网络与他人分享过自己的作品(2)。交友网站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社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交友网站My Space的用户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而居于第二位的交友网站Facebook的主要用户则是大学生。在中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07年1月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民居然占到了52.4%,也就是说在中国有超过7000多万的青年与少年网民,而其中以“论坛/BBS/讨论组等”为主要网络使用功能的占到36.9%,网络游戏占26.6%,博客占25.3%。可见,青少年是构成虚拟社区的主要群体,虚拟社区正在成为青少年表现个性、逃避乃至抵抗种种现实权威与压制的主要方式之一。正如美国学者利文斯通(S.Livingstone)所指出的,“对成年人而言,互联网主要意味着的是www的信息浏览,而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更多的则是意味着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在线游戏等参与形式,在这里他们早已经成为网络内容的创造者(4)

参与式文化虽然是一种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文化,但并不代表这种文化会远离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相反,青少年的这种媒介使用经历会改变青少年自我认同与他者评价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最终通过参与式文化行为来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在今天,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参与式文化的社会价值及其对青少年思维方式与社会行为的长期性影响研究。以“participatory culture”为关键词在Google中进行搜索,居然有高达42万个结果。然而在中国,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尚未有学者对当下中国参与式文化的特征、参与式文化的行为、参与式文化的主体、参与式文化的客体、参与式文化的内容以及参与式文化的社会价值、参与式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对传统媒介文化意味着一种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巨大力量,虽然目前尚无法形成气候,而且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无法取代现有的主流媒介文化体系,但是伴随着青少年网民队伍的日渐壮大与网络交互技术的不断完善,参与性文化“登堂入室”的潜质与可能性是不应该遭到质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受众永远都是其研究对象与主体,面对主动受众/参与式受众的形成所导致的受众地位的根本变革,面对新的参与式文化的媒介背景,以“被动受众”作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作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如何转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