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平静”的课堂看参与式教学

从“平静”的课堂看参与式教学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学以活动为主是新课程和“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的前设计不到位。“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使用教材的共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有效参与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的投入。这些现象造成参与式教学还停留在形式模仿上。因此,让参与式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从“平静”的课堂看参与式教学

宁夏平罗县教研室 郭仕萍

渠口逸夫学校   王 忠

在一次下校调研中,笔者听了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授课教师的一些做法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节课内容板书如下:

img24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在观察周围学生的活动情况。许多学生在用小棒操作56-18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先从5捆中减去1捆,然后用6根减8根不够减,拿1捆拆开成10根再减8根,把剩下的2根与6根放在一起,最后剩了3捆8根,得38根。列竖式计算时,有的学生按上述操作过程直接写出得数;还有学生列竖式计算时是这样的:个位6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减8得2,与6相加得8,个位写8,十位5退1是4,4再减1得3,十位写3,最后得38。练习中,部分学生列竖式时不动笔计算,四处观望,好像还没有理解老师讲的算法。教师巡视时却无视这些现象的存在,他的这种做法对吗?

数学以活动为主是新课程和“参与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此课的确设计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从表面上看,全体学生参与了摆一摆、写一写的活动,参与广度达到100%,但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中,教师只关注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学生进行汇报、演示,并没有把活动中生成的结果全部呈现出来,有不同想法、做法的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不仅没有唤起这部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而且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计算56-18列竖式时,部分学生没按老师讲解的方法做,而是用个位6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减8得2,与6相加得8个位写8,十位5退1是4,再减1得3,十位写3。这种计算把个位十几减几变成十减几,减缓计算难度,很值得提倡,可教师没有及时捕捉此教学资源。同时部分学生认知冲突也没有暴露出来,造成有些学生产生疑虑,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正确,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从高位减起的操作和计算,这也是计算加减法的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计算方便,教学中一般采用从低位算起的方法,尽管书上没有,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并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会优劣。学生在活动中只有肢体的参与,缺乏思维的参与,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课堂实效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的前设计不到位。

教学前设计的立足点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使用教材的共识。用教材要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变教材为“学材”。如本节课教材下面有提示:“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这句话实际预示着从高位算起这种算法是存在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另一种摆法,就是从感性操作上升到理性计算,实际就是此方法,但可惜的只是教师没能对此进行有效的预设与捕捉。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没有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之前,已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对从高位加减和从低位加减已有所感悟,由于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会出现不同摆法、算法,但教师在前设计没有预设到这些不确定变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摆法和不同算法的时间和空间,以致自主建构知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的“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生成性,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是多向的,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有效参与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的投入。有效参与的表现为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表现机会充分和创新机会得到培养等。一节课如果只有表面的平静、顺畅、热闹是不行的,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有效参与是积极参与的目的。在调研中,我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许多操作上的问题,如活动无价值、缺乏目的;时间不保障、虎头蛇尾;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讨论不深入、蜻蜓点水;机会不均等、观众多多;合作无技巧、不会倾听;时机不把握、画蛇添足;教师游离在外、不知所措;评价不跟进、浅尝辄止等。这些现象造成参与式教学还停留在形式模仿上。

因此,让参与式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正确处理好肢体参与和思维参与是解决形式化问题的关键。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发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求知的欲望;同时要设计适度的操作活动,强调学生的体验;又要恰当地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组织有效的讨论、交流、既需各抒己见,也需形成共识。

总之,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参与的前提,问题是参与的灵魂。在参与中,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对话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以及群体互动学习的潜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