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教性报刊的发展

文教性报刊的发展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教性报刊的发展文教性报刊,包括文化、科学、教育等各类报刊,是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倡导“科教兴国”的产物,并成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发展文化教育是国家议程上的大事之一,因而文教性报刊继续发展,并因与时事政治联系不是直接的而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

一、文教性报刊的发展

文教性报刊,包括文化科学、教育等各类报刊,是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倡导“科教兴国”的产物,并成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01年清末“新政”期间,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文教性报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上海,先后出版的文化、教育、科技报刊有80多种,其中着重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30多种。在北京,先后出版的各类文教性报刊有50多种[1]。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地,文教性报刊也为数不少。1901年后出版的文教性报刊,其主流是白话文报刊,在全国主要城市或地区均有出版,北京为数最多。白话文报刊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文盲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是启发民智的一个有效手段,因而在政策上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908年颁行的《大清报律》明文规定“白话等报,确系开通民智”者可免交保押费[2]。为了便于向下层民众宣传革命主张,正在发起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接过了这一武器,创办了为数不少的白话文报刊,使白话文报刊成为当时鼓动下层民众参加革命斗争的重要媒介。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发展文化教育是国家议程上的大事之一,因而文教性报刊继续发展,并因与时事政治联系不是直接的而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其中教育类报刊数量最多,“民初7年多时间,共出版了120种左右,而在民国以前,总共不过40种左右,只占现在的1/3”[3]。文化、科学类报刊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教育类报刊,且基本上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城市,但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要远远高于后者。

有鉴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势力仍然统治中国的现实教训,不少当年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改造国民的意识形态比改造国家的社会制度更加重要。康有为、章太炎等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在思想上倒退了,开始回过头去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甚至还有一些人公开宣扬鬼神迷信,阻碍民众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另外还有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陈独秀等人,却能够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广泛的“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认定改造中国首先要用民主、科学来改造国民。但是,无论是提倡尊孔读经的封建卫道士,还是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战士,无不借用文教性报刊这一形式,以作为其发表对现实的反思成果的主要阵地。前者以康有为于1913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不忍》杂志等为代表,后者则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和《科学》杂志等为代表。而正是《青年杂志》和《科学》杂志等的创刊,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