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词语运用分析

电视新闻词语运用分析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新闻词语运用分析(一)电视新闻中的引语动词和艺术作品的虚构、夸张相比,客观真实、朴素平实是新闻作品的本质特征。广播、电视、报纸新闻相比较而言,广播、电视可以凭借声音优势,运用同期声真实再现新闻人物的话语,这种“有声版”的直接引语原汁原味、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是一事一议,引语动词的最大辖域可以扩展到整个新闻语篇。

二、电视新闻词语运用分析

(一)电视新闻中的引语动词

和艺术作品的虚构、夸张相比,客观真实、朴素平实是新闻作品的本质特征。在各种语体的篇章构成中,几乎都会有引语动词的使用。在引语动词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则当属“说”。“说”有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人物)说:“……。”——这被称为直接引语,小说、寓言、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经常使用这种表述方式,让情节中的人物自己站到前台表明自己的所思所想,便于推进故事情节的展开,易于塑造人物形象;一种是——×××(人物)说,……。——这被称为间接引语,在各种语体中都可以使用,但出现的频率却各不相同。和文艺作品相比,电视新闻语体中后一种表述方式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前者。广播、电视、报纸新闻相比较而言,广播、电视可以凭借声音优势,运用同期声真实再现新闻人物的话语,这种“有声版”的直接引语原汁原味、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中“有声版”的直接引语越来越多,我们对100条电视新闻中的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直接引语共出现了43次,间接引语出现了75次,虽然间接引语仍占有绝对优势,但二者之间的比例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

现代汉语里能起到引语作用的动词很多,“单一个‘说’字就有二百余种表达方式”。[4]在电视新闻语体中,除了最常用的“说”之外,还有“表示、称、声称、声明、证实、宣布、报道、致辞、讲话、要求、重申、强调、指出、透露、呼吁、宣称、建议、预测”等。

这些引语动词在电视新闻文本中的主要作用是:

1.引领话题

引领话题内容是该类动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根据具体情况,引语动词的辖域范围可大可小。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报道常常是一事一议,引语动词的最大辖域可以扩展到整个新闻语篇。例如: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2号表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方式中,有四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2005年9月22日《新闻30分》

《建设部: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方式划出四条“禁行线”》

在语篇中,话题是分成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表现语篇主题的是核心话题,围绕核心话题可以有若干个分支话题,分支话题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细节话题等。在《建设部: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方式划出四条“禁行线”》这一新闻中,引语动词“表示”引领的就是核心话题,其辖域范围是整个新闻语篇。

当引语动词所辖范围与自然段重合时,常常具有引导分支话题的功能。这种形式在时政新闻,尤其是会议新闻中极为常见。例如:

当天下午在下榻的饭店胡锦涛会见了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同他就进一步扩大中国同亚行的合作广泛交换了意见。

胡锦涛对多年来亚行同中国富有成效的合作给予积极评价。

胡锦涛向黑田东彦介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关情况。他强调……。(讲话内容省略,“强调”引导分支话题1)

黑田东彦感谢中国政府为亚洲发展基金提供3000万美元的捐款和捐款2000万美元在亚行设立中国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他说,……。(讲话内容省略,“说”引导分支话题2)

当晚,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出席了阿罗约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两国元首分别致辞,盛赞中菲传统友谊,一致表示将携手合作,使两国战略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刚等中方陪同人员和菲律宾参众两院议长、内阁主要成员和各界人士300余人出席。

——2005年4月28日《新闻联播》

《胡锦涛会见亚行行长》

引语动词所辖范围也可以较小,此时它所引导的一般只是话题中的某一细节话题。例如:

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发言人安迪·埃尔姆斯26号证实,前一天发生在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炸弹爆炸事件,造成瑞典士兵1人死亡,3人受伤。(引语动词“证实”出现在导语中,引领出该条新闻的核心话题)

埃尔姆斯说,在25号的爆炸中,有1名瑞典士兵不幸身亡,另有3人受伤,其中1人伤势比较严重。(重复并补充导语所说内容)阿富汗地方官员证实,这批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士兵是25号下午乘军车返回军营途中遭遇炸弹袭击的。(补充前面埃尔姆斯的话,补充说明细节话题)

近来,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士兵频频遭袭。本月14号,喀布尔东部发生两次自杀式爆炸,共造成包括1名德国士兵在内的至少6人死亡,约11人受伤。18号,两辆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军车在喀布尔执行巡逻任务时触雷,造成1名葡萄牙士兵死亡,另有3名士兵受伤。(新闻背景资料的综述)

——2005年11月26日《晚间新闻》

《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遭袭 瑞典士兵1死3伤》

2.转换话题

转换话题也是引语动词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所引领话题的转换,推进新闻事件的进程。例如:

上周二,我们报道了山东烟台男子蔡淳治被毒蛇咬伤,包机来上海抢救的消息。今天,记者从收治患者的龙华医院了解到,蔡淳治经过治疗已基本脱离生命危险。

记者今天在龙华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被毒蛇咬伤的蔡淳治,他精神状况不错,曾经肿胀的左手虽然还包着纱布,但已经可以轻微活动了。

医生介绍说,他们在抢救过程中采用中医“箍围”法减少蛇毒扩散,同时利用蛇毒血清解毒,效果不错。(话题1,怎样对蔡淳治进行治疗)

蔡淳治告诉记者,养蛇是他的爱好,家里三条五步蛇已经养了好几年,没想到差点因此送命。(话题2,蔡淳治伤病缘起)

当时,蔡淳治危在旦夕,烟台又没有治疗条件,幸亏他所在的客运公司立刻包机把他送到上海,经龙华医院全力抢救,这才保住性命。

(伤者蔡淳治的同期声):我感动的是所有人都在帮助我,感谢医院,感谢社会对我的关心。(话题3,蔡淳治的感激之情)

医生说,蔡淳治本周就可以出院,不过受伤手指功能的恢复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话题4,治疗结果)

——2005年11月16日《东视新闻》

《蛇伤男子情况明显好转 感谢上海医生全力救治》

3.补充话题

常常见于对核心话题或分支话题所报道内容的追加、补充,使新闻内容更加翔实。由于补充话题的表述者常常不是同一个新闻人物,有时即使是同一新闻人物,但是所说的是新闻事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因而可以使新闻报道比较全面、细致。例如:

这两天召回汽车的还有美国的通用汽车。这家公司昨天宣布说,由于汽车后座的安全带存在安全隐患,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两百多万辆问题车。被召回的是通用汽车公司2003年至2005年生产的雪佛莱、凯迪拉克等11个品牌的汽车。其中的148万辆SUV和敞篷小货车被召回的原因是安全带故障。通用汽车公司表示,这些汽车后座的安全带的安装位置过高,车子在被撞击时乘坐者可能会脱离安全带的保护,目前虽然没有安全事故发生,但是存在事故隐患。受此消息影响,昨天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下跌了2%,收于每股26.8美元。

——2005年4月26日《全球资讯榜》

《通用汽车:因安全带问题召回两百多万辆汽车》

据伊朗官方的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省今天发生里氏5.9级地震,四座村庄被毁,至少10人死亡。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今天下午1∶30左右,北京时间下午6∶30左右,震中位于阿巴斯港附近的格什姆岛。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测量,此次伊朗地震震级为里氏6.1级。

——2005年11月27日《晚间新闻》

《伊朗发生地震 四个村庄被毁 至少10人死亡》

在前一则电视新闻中,引语的来源相同,后一则新闻的引语则来自不同的话语对象。“通用汽车公司表示”后所说的话题是对上文中“汽车后座的安全带存在安全隐患”的进一步补充与解释——存在什么样的事故隐患,这样的隐患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使人们对安全带隐患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后一则新闻中,消息的来源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援引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的报道旨在总述地震,而国家电视台的报道则重在对地震发生的时间进行补充。

电视新闻文本中引语动词的这种现象也就是胡壮麟所称的“言语证素”。“言语证素”的使用表明某时间的相关知识不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的,而是通过其他的消息来源,“言语证素”的信息源就是动词的发出者。电视新闻文本大量使用这种“言语证素”是电视新闻语篇服务于信息传播功能的结果,同时也成为电视新闻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电视新闻中的形容词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也是句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表现人、事、物等的某种性质状态。形容词的功能比较强大,可以充当句子的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其中谓语和定语的用法比较常见。[5]

在充当句子成分时,大多数的形容词具有限制和描写的功能。也就是说,使用形容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其他性质、状态等的排除与消减。比如,“白纸”区别于“黑纸”、“红纸”、“蓝纸”等,“他很高大、威猛”中的“高大、威猛”对“他”的外形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在描述的同时也做了相应的限定,排除了“矮小、猥琐”、“中等、清秀”等其他的可能。下面例子中标注出的形容词都是对后面所修饰的语法成分的进一步限制和描写,通过这些形容词的限制和描写,使得所修饰成分在语义上更加明晰化。例如:

胡锦涛说,菲律宾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对勤劳智慧的菲律宾人民一向怀有深厚的感情。建交30年来,中菲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5年4月28日《新闻联播》

《胡锦涛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

60年前,苏联人民以伤亡200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2005年5月8日《全球资讯榜》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拉开帷幕》

在缓缓升起的一万支象征着奥运“五环”的气球中,奥运千天倒计时牌正式启动。这块位于北四环北辰桥西南角的倒计时牌高9米,宽5米,地处奥林匹克公园的显著位置,又与对面的奥运重点工程“鸟巢”和“水立方”遥相呼应,创意主题为“北京情怀”。它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首都人民热盼奥运的喜悦心情。

——2005年11月11日《特别关注》

《奥运千天倒计时牌今天竖起》

有时,形容词的选用常常蕴含着话语使用者的主观情感因素。透过篇章中的形容词可以体会到创作主体对事件、人物等的情感、态度、立场。在文艺作品中,形容词的这一特性表现得比较充分。如:

下雪了,一片片白白的、轻飘飘的雪花,在寒风里欢快的飞舞。(用“白白”、“轻飘飘”描写雪花的直观感受,“欢快”一词运用移就手法使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西红柿毛茸茸、暖烘烘的,把女人的脸也映得通红。(“毛茸茸”是对西红柿的直观感受,而“暖烘烘”则有通感的效果,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温情)

是一个严冬的霜夜,不知怎样的,迷离的踱到一处无际的荒野去:漠漠的赤沙,漫漫的长途。凄烟迷雾里,只见朔风怒号,寒月苦照,惊鸿凄泣,怪鸱悲鸣。小心里,惶然悚然,只剩有寂寞,只剩有荒凉!(一连串的形容词,营造出荒凉、落寞、愁苦的氛围)

电视新闻真实、准确、客观的特质一般不允许在新闻篇章中出现像文艺作品中如此大范围、高密度的主观感受描写,尤其是在严肃的硬新闻中。因此,尽量避免“用激情扭曲现实事实”,尽量避免在激情的驱动下滥用形容词,消灭“闪闪发光的空话”,成为众多新闻创作主体潜在的规律、准则。在这条规律的作用下,形容词常常被当做是别有用意的词,“避免感情用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报道中少用形容词和副词”。[6]

在硬新闻中,对形容词的使用是比较谨慎的。据统计,在以硬新闻为主的《新闻联播》中,形容词的使用比例为3547/74055=4.79%。但在一些娱乐、体育、社会生活等软新闻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形容词,则会为新闻语篇增色,使新闻语篇充满情趣、洋溢着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同时,这也是硬新闻软处理的手段之一。比如:

昨晚,费德勒以帅气十足的棕色西装和黑色衬衣亮相,尽显大师风范。在全场观众热情的欢呼声中,这位瑞士天王从ATP官员手中接过了年终排名第一的水晶奖杯。手捧奖杯的费德勒依旧保持了谦逊本色,他表示,愿意与球迷一同分享这一幸福时刻,并希望未来几年,继续保持排名第一。今晚,费德勒将在大师杯小组第二轮迎战克罗地亚名将柳比西奇。

——2005年11月16日《东视新闻》

《加冕ATP年终第一宝座 费德勒在上海领取奖杯》

……据专家介绍,宋代钧瓷玉壶春瓶,造型优美,釉色细腻,秀雅端庄,是难得一见的钧窑珍品。明代铜立马,健壮雄美,体格塑造生动活泼,充满进取拼搏之意。从28000起拍,一路飙升,最终以1100万元的价格成交。明代青花将军罐,器形古朴,上绘缠枝莲形青花,色彩鲜艳明快,胎质坚硬细密,釉面光洁肥润……

——2005年11月28日《中国新闻》

《流散海外的60多件珍稀文物被国内买家拍得》

新闻是为了传播信息,传播信息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达到较为一致的认知。然而每个人的教育程度、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认知理念等存在着千差万别,如何缩小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差别,一直是传播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根本的一项要求是不要使接受者不加考虑就认为这个讯息似乎是可怕的或不相干的而对之加以拒绝”。[7]不加考虑就认为某一讯息是不可接受的,除了与己无关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用词过于夸张、激烈、绝对,从而使人产生反感和不信任感。因此,对形容词的选用要恰切、适当,要和新闻信息传播的本质相协调。

(三)电视新闻中的名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语

名词是表示客观世界中万物名称的词,在现代汉语的各词类中,“名词是个开放的类,词典里大部分是名词。名词不但比别的词类的词都多,并且比别的词类加在一块都多”。[8]名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其中主语、宾语是其最常见的功能。

我们对2005年11月份的《新闻联播》(CCTV- 1)和《特别关注》(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统计,名词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5.60%和29.64%。同时还对《人与自然》(CCTV- 3)、《电视散文》(CCTV- 1)的语料进行了统计,名词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3.25%和24.02%。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电视新闻中,名词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在下面随机抽取的电视新闻中,名词大约占到了43%,几乎占到了该条新闻词语总数的一半。

昨天,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发表声明说,他们在当天晚上成功地对沙龙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以避免沙龙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对身体造成损害。手术前,医生对沙龙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显示沙龙的大脑与上次检查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哈达萨医院曾经在14号发表声明说,脑电图检查显示,沙龙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在活动,但他还没有任何苏醒的迹象。有以色列官员透露说,以色列总检察长马祖兹已经通知奥尔默特继续担任代总理,可能一直要持续到3月28号举行大选。

——2006年1月16日《全球资讯榜》

《沙龙成功接受气管切开手术》

在电视新闻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新闻中人物名称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标识该人物身份、职位以及所属国家、机构等相关信息的其他名词,它们与人物名称一起组成同位结构。比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韩国总统卢武铉”、“阿盟秘书长穆萨”、“英国首相布莱尔”、“意大利央行行长法兹奥”、“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美国舞曲天后保拉·阿布多”、“瑞士天王费德勒”、“世界网球头号种子、俄罗斯美少女莎拉波娃”等等。

同位结构的名词性词组虽然在别的语体中也存在,但不像电视新闻中那样普遍,这种结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电视新闻语体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之所以电视新闻语体中会如此高频率选择使用这一结构类型,关键还在于它符合、适应电视新闻“短、新、快”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篇幅中发布最新的、容量最大的消息是电视新闻追求的目标。同位结构的名词性词组可以增加句子传输的附加信息值,提高所涉及信息的信度,它的大量使用非常符合新闻在有限篇幅内传递大容量信息的要求。

在新闻的构成五要素中,时间要素是构成新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时间要素可以由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及表示时间的数量词语来充当,这三者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时间词语主要位于句子的开头部分,可以位于主语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开宗明义标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

在新闻报道中,既有具体、详细的时间,即×年×月× 日×时×分、今天、明天、昨天,也有相对概括、笼统的时间,比如,“最近”、“近日”、“近一段时间以来”等。

根据对电视新闻文本的统计,具体、详细时间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概括、笼统的时间。这是因为,电视新闻特别注重时效性,从新闻事件的发生到新闻事件的报道播出,二者之间的时差在逐渐缩小,“截至今天×点”、“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等已屡见不鲜,“今天的新闻”的比例在逐渐增多,“昨天的新闻”也将会大量存在,而“近日”、“最近一段时间”等“旧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多在新闻综述、新闻背景中出现。

大量具体、详细时间词语的使用,还突出表现了电视新闻注重准确、精确的特性。在文学作品中,对时间的精确程度要求并不是特别高,除非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重要性或其他原因而有意为之。和消息相并列的通讯、评论等类型的语篇文本与文学作品等文本相比,对时间词语的使用要求相对严格些,但仍不及消息那样对时间词语准确而详细的要求。精确的时间词语和概括的时间词语在通讯、评论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当,甚至有的通讯、评论文本中概括时间词语的使用频率要大于具体、详细的时间词语的使用频率。

在电视新闻语篇中,时间词语的使用,可以构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框架和发展脉络。因为当人们对新闻事件进行关注时,首先考察到的就是时间的发展和流逝。比如:

当地时间21号傍晚,北京时间22号上午,美国捷篮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车A320客机因起落架故障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成功迫降,机上13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安然无恙,整个过程历时近4个小时。

这架空中客车于当地时间21号15点17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班克机场起飞,前往纽约肯尼迪机场。……

为了安全迫降,飞机先在长滩机场和洛杉矶上空盘旋了三个小时消耗油料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当地时间21号18点19分,斯科特·伯克驾驶着这架A320客机稳稳着陆……。

——2005年9月22日《晚间新闻》

《美国客机前起落架故障 成功迫降》

这条新闻先后用了四个准确、详细的时间词语,在导语中的两个时间词语相对概括、模糊一些,但也足以使人明白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段,同时引出该新闻事件的核心话题——美客机成功迫降。在新闻主体中,新闻事件的起始时间精确到了分钟,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变化,新闻事件也在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整个新闻事件按照时间线性顺序展开,每个时间词语都引导出一个新闻细节,对导语中的核心话题进行补充、扩展。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

(四)电视新闻中的代词

代词是一种具有指代功能的词类。从指代的对象看,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疑问代词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因此,我们着重探讨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是能指示、区别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代词。”[9]在电视新闻里,经常出现的是近指指示代词“这”(包括它与“边”、“儿”、“里”、“些”、“位”、“个”等构成的复音词)。

首先,近指代词主要用于和文本中的上下文照应,指代上下文中所提到的相关内容。被指代的内容可以是实词、短语、句子,甚至也可以是句群。“这”在电视新闻中经常做主语,偶尔也做宾语。如:

……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的中山陵是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1929年他的灵柩被安葬在这里。连战一行今天还到明孝陵、旧国民政府总统府等处参观。(“这里”指代实词“中山陵”)

——2005年4月27日《新闻联播》

《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今天拜谒中山陵》

国际南极事务委员会还正式委托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对格罗夫山区域的四十多座未命名岛峰进行探测和命名,并完成1∶50万南极格罗夫山区域地质图的编制,这些岛峰的命名将随着地图的出版,向全世界发布并得到国际公认。(“这些”指代短语“格罗夫山区域的四十多座未命名岛峰”)

——2005年11月16日《东视新闻》

《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本周五将从上海启程》

正在珠穆朗玛峰进行珠峰高度重测工作的中国测量队员们,今天确定了与珠峰峰顶进行联测用的6个交汇测量点。这也意味着,从珠峰大本营到峰顶的直接测量全面展开。(“这”指代句子“正在珠穆朗玛峰进行珠峰高度重测工作的中国测量队员们,今天确定了与珠峰峰顶进行联测用的六个交汇测量点。”)

——2005年4月22日《新闻联播》

《中国测量队确定与峰顶联测的六个测量点》

26号,一辆满载巴勒斯坦人的公共汽车顺利通过连接加沙地带南部与埃及的拉法口岸,这标志着第一个由巴勒斯坦人完全控制的边境口岸正式开放。(“这”指代句子“26号,一辆满载巴勒斯坦人的公共汽车顺利通过连接加沙地带南部与埃及的拉法口岸。”)

——2005年11月26日《晚间新闻》

《拉法口岸正式重开 巴勒斯坦人感受通关新速度》

虽然今年58岁的菲舍尔是德国的老牌外交家,但他有的时候也会闹一些小笑话。在应邀参与德国电视一台的一个知识问答节目的时候,当主持人问他马耳他的首都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这位外交部长居然很“自信”地说,马耳他的首都就叫马耳他。但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瓦莱塔”。这着实让电视机前的600多万德国观众吓了一跳。(“这”指代句群“当主持人问他马耳他的首都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这位外交部长居然很‘自信’地说,马耳他的首都就叫马耳他。但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瓦莱塔’。”)

——2005年4月26日《全球资讯榜》

《菲舍尔:德国外长被指签证政策影响德国安定》

其次,近指代词“这”与文本中的上下文照应的同时,还与电视画面所表示的内容相照应,将画面与有声语言衔接起来,展现同一主题。例如:

近日,一些海洋动物学家在一只海狮的背部放上了一部摄影机,希望能够拍摄到海底生物的一些画面。而这只海狮摄影师也不辱使命,带给我们许多生机勃勃、富有感染力的海底画面。

——2005年11月26日《全球资讯榜》

《海狮摄影师拍摄海底画面》

展厅中,阿曼雕塑成为艺博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这件《新女神》全球仅此一件,至今尚未公开展出过。率先将阿曼作品引入上海的台湾现代画廊今年更是送来了八件雕塑,其中《胜利女神的诗篇》和《希望乐章》两件作品是阿曼特别为上海创作的。以胜利女神像为原型、与小提琴结合的《胜利女神的诗篇》是阿曼生前亲自烧制完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这件《希望乐章》则将30多把小提琴融合到音乐女神中,具有独特美感。

——2005年11月16日《东视新闻》

《法国雕塑大师阿曼生前最后遗作亮相艺博会》

这里是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户居民家,现在是晚上6点多,水龙头已经流出了干净的水流。从现在起,哈尔滨市各城区陆续恢复供水。

——2005年11月27日《晚间新闻》

《哈尔滨今晚6点开始恢复供水》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一种媒体,指示代词是将声音和画面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之一。“无论如何,对于极大部分的群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和最持久的东西还是电影中的视觉部分,而且那些最有效果的影片都是一些先满足眼睛,其次才顾到耳朵的影片”。[10]同样的道理,电视画面形象、直观的特点让远在天边的、需用许多笔墨才能描述得清楚的人物、事物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比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阿曼的《新女神》、《希望乐章》雕塑,无须过多笔墨的描写,仅通过镜头中所展现的画面便将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画面把雕像的美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受众自己去欣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而有声语言则把雕像的相关知识背景、抽象寓意娓娓道来,声音和画面各展所长,时而同步、时而分开,以指示代词“这件”为声画的纽带和结节点,使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最后,有些指示代词具有特指、限定、区别的作用。尤其是在连续进行的同类事物中,指示代词的这种功能会时常使用。例如:

提起奥运会,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说到“小丑奥运会”,您可能就会觉得有些新鲜了。27号,100多名滑稽的小丑聚集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丑奥运会”。

这次的“小丑奥运会”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那些上个月遭受斯坦飓风和维尔玛飓风袭击的灾民筹集善款和食品。(从下文的新闻背景中,可知“小丑奥运会”已经举办了五届,“这次”特指的是27日举办的最新一届的“小丑奥运会”)

——2005年11月28日《中国新闻》

《墨西哥的“小丑奥运会”》

在缓缓升起的一万支象征着奥运“五环”的气球中,奥运千天倒计时牌正式启动。这块位于北四环北辰桥西南角的倒计时牌高9米,宽5米,地处奥林匹克公园的显著位置,又与对面的奥运重点工程“鸟巢”和“水立方”遥相呼应,创意主题为“北京情怀”。它的设置,充分体现了首都人民热盼奥运的喜悦心情。(从下文中得知在首都机场、三元桥两地还将会分别再立两块同样规模的倒计时牌,详细描写“这块”倒计时牌,以示与其他两块的区别)

——2005年11月11日《特别关注》

《奥运千天倒计时牌今天竖起》

人称代词是指代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常用的人称代词分为三种。第一人称“我”(包括其复数形式“我们”),用于说话人的自称;第二人称代词“你”(包括尊称“您”及它们的复数形式)用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指称;第三人称“他”(包括“她”、“它”以及它们的复数形式),是对说话人与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而言的。

在电视新闻中,常常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包括“她”、“它”以及它们的复数形式)。

一般来说,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外视角与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

全知视角指的是传播者(或者叙述者)掌握的情况全面而周详,知晓事件、人物的过去与未来;限知视角则是指传播者(叙述者)只是通过某一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或者只了解一部分情况,且把所了解到的部分当做整体。相对来说,全知视角显得客观、公正,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而限知视角则主观、片面,有“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陷。

外视角指传播者(或叙述者)的观察位置在事件之外,用旁观者的身份和眼光去观察客观事物;内视角则是指传播者(或叙述者)的观察位置在事件之中,即叙述者本事就是事件中的人物,用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见证、观察客观事物。故此,采用外视角的方式,易于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往往显得客观、冷静、可靠,而内视角的方式则易于对人物的心理、言行等做再现式的细致描摹,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单一视角指传播者(或叙述者)使用某一叙述主体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叙述;多元视角则是采用不同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叙述,叙述的主体处于不断变换中。

第一人称叙事指传播者本身见证、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以“我”来叙述自身的经历和认知过程;第三人称叙事指传播者站在事件之外客观地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一定的间离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常常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外视角、单一和多元视角并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因此,电视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非“他”(包括“她”、“它”以及它们的复数形式)莫属,新闻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代词通常就成为了客观叙事视角的典型标志。

当然,第一人称代词“我”(包括其复数形式“我们”)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也会时常出现。但二者出现的位置稍有不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果说,第三人称代词出现的位置常常是在客观叙述的位置上,即新闻报道中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转述过程中,那么,第一人称代词则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人物(如被采访者、被报道者)的现场同期声中;前方出镜记者的现场同期声中;或者是新闻传播主体代表国家、政党、电视台等集体发出的声音时。第二人称代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很少出现,如果出现,则经常指代电视观众。例如:

茅台酒一直被誉为我国的“国酒”,其品牌价值一直高居白酒行业榜首。它也因此获得了“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的称号。今天,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采取四大措施来维护这一民族品牌。(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灿的同期声:)应该说我们每年都要花上千万的资金来投入到(防伪)这个方面,累计投入下来应该说有几个亿。我们产品防伪的话,我简单算了一下至少有6种以上的防伪。(同期声结束)

公司还在每一个销售片区设置了专职打假人员,配合当地的工商、质检等部门进行打假。他们还开通24小时免费查询电话,并开设专卖店和专卖柜。目前全国专卖店的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2005年4月29日《全球资讯榜》

《贵州茅台:四大措施维护国酒品牌》

奥运吉祥物“福娃”问世两周多了,但它的热销程度却一点没减。面对热销,厂家自然是加班加点的生产,但市场上为什么还经常断货呢?原来,福娃的制作工艺特别复杂,一个福娃要经过5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才能完成。今天就请您随我们的镜头到福娃的出生地,看看它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2005年11月28日《晚间新闻》

《揭秘“福娃”生产过程》

在上面所举的第一个例子中,传播者主要以外视角、第三人称的方式对茅台酒防伪进行客观报道,因而,在电视新闻主体的叙述过程中,采用第三人称来指称茅台酒和厂家;在同期声中,销售总经理以茅台酒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产品防伪的有关事宜。在第二个例子中,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全部都出现了,该报道是以“我们”——传播者为中心,邀请“您”——电视观众,一起来对“它”——福娃的生产流程进行了解。

虽然代词具有指代的作用,符合人们语言使用的省力原则,虽然电视新闻中有画面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可以避免人们理解上的一些麻烦,但是,作为电视新闻还是应该谨慎使用代词,并尽可能地减少代词的使用,以便更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州长琼斯已经宣布他将参加竞选。这是州长在同史密斯市长的一次谈话中透露出来的。他说,他因为做出这一决定而感到高兴。

在这则报道中,代词“他”出现了三次,而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有琼斯和史密斯两个新闻人物,“他”究竟指代谁,让观众难以分辨。所以,减少指示代词的使用,用重复新闻人物的办法来替代指示代词,会使语义更加清晰。

州长琼斯说,他将参加连任竞选。这位州长是在同市长的一次会晤中透露原定计划的。琼斯还说,他因为做出这一决定而感到高兴。

(五)电视新闻中的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11]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数词和量词是两个不同的词类。由于在实际运用中,在说明人、物及其行为时,数词与量词必不可缺,并常常搭配使用,故此,我们将数词和量词合并在一起综合分析。

电视新闻消息的报道是以事实为生命的,对社会事实的展现不是仅靠空洞的口号和抽象的概括就能实现的。新闻所展现的事实必须是有血有肉、细节丰满的事实,只有这样的事实才更加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实现这样的新闻报道,有很多种方法,恰切地运用数字来说话,是其中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更多关注的是小小数字所折射出来的事实内涵和寓意。

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千把(概括的数量词,说明从事砍伐人员的数量之多)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上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运下来上万根(又是一个不确指的数量词,说明砍伐的树木之多)三四米长(砍伐树木的状态可见一斑)、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1个多小时后(江面上行走之难)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用实际数字折射出所砍伐树木数量之多)。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仅沿江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伐木企业的砍伐量更大。……

——1998年8月19日《新闻联播》

这篇消息的播发正值1998年整个长江流域洪水滔天之时,全国人民都在高度紧张地忙着抗洪救灾。抗洪救灾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洪水肆虐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的东西。“千把”电锯与斧头的忙碌与江面上运输的繁忙(不到“1000米”的江面距离、“几百米宽”的江面宽度竟然被“数万根”粗木塞得水泄不通!)造成的是大量森林面积的锐减(“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5万亩”原始森林的消失!)。大量数据所显现出的真切的事实反映出当时滥砍滥伐的疯狂与造成的直接恶果,给每一个有良知与社会公德的人敲响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警钟!

在这篇不到300字的消息报道中,一共使用了11个数量词,分布密度还是相当大的,但是这篇新闻不仅没有给人留下枯燥、说教的感觉,反而显得既具体又形象生动。主要原因乃在于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形象化了。

一直以来,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让众多的传播者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它表现客观世界的简单直接、具体实在,恨的是数字的枯燥乏味、不便于听觉上的瞬时记忆与理解。如何变枯燥为形象,让死的数据活起来,这是传播者们始终在探索、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用打比方、类比等修辞手段。数据虽然表面上看很简单直接,实际上在人们的思维中对数字还要进行一定的再加工与转化。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中,人们可以反复阅读、对比、思考,但是在电视媒体中,过多的思维转换只会影响接收的效果。所以,通过打比方、类比等手段的使用,简化、缩短数据在头脑中的转化过程,便于观众听觉上的理解与吸收。比如:

A38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它全长73 米,约有7层楼高,可以承载550多名乘客,连续飞行1万5千公里。

——2005年4月26日《全球资讯榜》

《空客:A380客机可能明天首飞》

73米究竟有多长,对很多人来说,很难在头脑中快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在这一例子中,通过类比的方式,将73米的长度和7层楼的高度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有了参照物,所以对A380的长度很快就有了一个简单明了、形象直观的判断和认识。

2.对数据进行注解、换算。这和打比方、类比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将不易理解的数字通过进一步的解释或者变换一个角度来计算,使生硬的数据变得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加贴近受众。例如,下面一例通过换算,将抽象的“上涨5%”换算成具体可感的“多支付1美分到3美分”。

刚做妈妈或者将要做妈妈的观众们要注意下面这条消息了。美国宝洁公司昨天宣布说,他们生产的一次性尿布在今年夏天就要涨价了。宝洁说,他们的一次性尿布等产品将在今年7月15号开始上涨5%左右,这意味着购买每块尿布,消费者们要多支付1美分到3美分。宝洁解释说,涨价主要是纸张等原材料成本提高。在宝洁宣布涨价之后不久,宝洁在尿布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金百利公司也宣布,他们的产品也将上涨7%左右。

——2005年04月26日《全球资讯榜》

《宝洁:一次性尿布价格将上调5%》

3.图解数据。这是利用视觉通道对多个数据进行的有效注解。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报道凭借视觉优势常常采用此种方式。和报纸相比较,电视新闻的图解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动画技术等多种方式让各种僵硬、古板的图形和图表活动起来,更加富有动感。这一方法在电视中经常运用,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在电视新闻中除了要注意数据的形象化之外,还有一个值得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新闻报道中数量词的准确与模糊。

“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吕叔湘语)。从新闻总的宗旨和原则上来看,吕先生的这句话无可挑剔,因为准确的语言是新闻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尤其是在涉及到有关的数据时(因为有些数据受众根本没必要了解得那么详细、精确)。比如:

今天是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的第一天。早市开盘价为27.98元,尾市收报于40.37元。按收盘价计算,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持有的250万股隆平高科市价已超过1亿元。袁隆平院士因此成为科学家中首位拥有亿元财富的知本家。[12]

——2000年12月11日长沙电视台播出

在后排观察员位置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多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的距离,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其中的苦涩和此刻的激动,都不经意地写在了中国入世首度谈判代表龙永图的那条红领带上。

——2001年11月11日上海电视台播出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证明,受众接触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的,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某种需求,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需要的信息感兴趣。除非有某种特殊要求,比如研究等,一般来说,大多数受众只是想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电视新闻中一些模糊数量词语的使用正是为了符合受众的这种心理。在上面所列举的两个新闻实例中,既有精确的数量: “27.98元”、“40.37元”、“250万股”和“15年”,也有模糊的数量:“超过1亿元”、“十多年”、“最后几排”、“不超过15米”,但这些模糊的数量表示在某种角度上同样也是一种准确的表示。

准确与模糊是新闻语言表现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不同形式和手段,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新闻语言的模糊性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许更逼近新闻事实的本质,更全面、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也更符合事实的本真状态和行为的本质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