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阅读给定材料,或者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提出对策、申发论述,都离不开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因此,考生也应学会因果分析。在申论的阅读和写作中,从阅读要求、写作意图和考虑接受心理出发,较多采用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而且,分析原因的角度尽管可以有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应该是一致的。

前面曾经提到,把握给定材料的逻辑关系特别重要。无论阅读给定材料,或者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提出对策、申发论述,都离不开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时,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分类归类以外,分析和综合、探因和寻果、比较和鉴别、矛盾分析、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一些好的分析方法。

1.分析和综合

这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把事物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加以研究,也就是由总到分、化整为零。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考察,也就是由分到总、集零为整。分析和综合也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认识不可能具体深入,也就无从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前导,没有综合,不能统观全局,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就缺乏方向和目标。分析重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分析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事物的手段。分析之后,又要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放到事物的整体中,放到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作用和矛盾中,放到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它们的地位、作用,从而把握其本质。而综合也不是现象的罗列,不是事物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而是要按照事物各个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对事物各个方面作全面的、本质的反映,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这也才是分析的目的。综合是分析的前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离开了分析,综合也就没有价值了。

申论的阅读中,我们既要善于分析,从微观角度仔细研究材料的方方面面,也要学会从宏观角度把握材料的整体脉络,理顺方方面面材料的内在关系,注重对材料的系统思维。总之,要注意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2.探因和寻果

不少应试者在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时常常就事论事,在申发论述时,也囿于现象抓不住本质,重要原因在于不会因果推理。有的申论命制了分析原因的题目,例如:“参照材料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用200字以内的篇幅,简要分析导致农民工职业病高发且诊断治疗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实际,谈谈各级党政干部为什么应当多读书、读好书。”“请根据给定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民工荒’的原因。”等等。即使申论中没有出现专门分析原因的题目,在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提出对策、申发论述时,也必须对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考生也应学会因果分析。

任何事物或现象与有关事物或现象都有一种因果联系,有果无因、有因无果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存在的。探因和寻果正是发现事物间必然逻辑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由因及果,先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再推导出必然结果、结局、影响或发展态势。也可以由果溯因,先摆出事情结果或现状,再探究导致这种结果或现状的原因、条件或根据。在申论的阅读和写作中,从阅读要求、写作意图和考虑接受心理出发,较多采用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

第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原因,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在诸多原因中首先抓住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忽视次要原因。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诸如:

——宏观原因或者微观原因:宏观原因包括法制的、政策的、体制的、机制的、社会的、全局的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微观原因指具体的、个体的、个别的或者局部的原因。

——主观原因或者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指自身的、内在的、本单位(部门、地区)的原因,即内因。客观原因指外部的、外在的、外界的原因,即外因。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历史原因或者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就是过去的原因,指远期的原因。现实原因是现在的、即时的原因,指近期原因。

——理论原因或者实际原因:理论原因指认识上、观念上的原因,是重在务虚的原因。实际原因指行动上、措施上的原因,是重在务实的原因。

——精神原因或者经济原因:精神原因指政治上、理论上、认识上等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原因指经济调控、经济利益、经济指向、经济待遇、分配机制等等方面的原因。

——领导原因或者群众原因:领导原因既指领导者个人自身的原因,例如领导者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人格力量、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等等方面的原因,又指领导工作上的原因,例如领导决策、实施管理、用人机制、沟通协调、调查研究等等方面的原因。群众原因包括执行层面上、操作层面上、认识层面上或者反映层面上等等原因。

——个体原因或者群体原因:个体原因指个别的、个人的、某一个单位的原因。群体原因指整体的、相当部分人的、部分单位的、带普遍性的原因。

——单个原因或者多个原因:要注意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多少。有时,单个原因导致单一的后果,或者单个原因导致多种后果;有时,多个原因导致单一后果,或者多个原因导致多种后果。

——主要原因或者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决定性原因;次要原因是产生问题的相关原因、连带原因、其他原因。忽视主要原因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忽视次要原因又会产生片面性。

——本质原因或者表面原因:本质原因指深层次的原因,即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透过现象抓住的本质原因。表面原因则是浮光掠影地看到的、浅层次的、表象的、不能反映事务本质属性的原因。

从以上阐释不难看出,不同角度也会有交叉、重叠、包孕,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会使我们把问题抓得更准。而且,分析原因的角度尽管可以有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应该是一致的。否则,这种分析就缺乏科学性了。

第二,要深刻地分析导致结果的深层次原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浅层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从原因中去探究产生原因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因因分析。因为有时表面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个现象,如果我们的分析浅尝辄止,只根据这个表层的原因得出结论,这种认识就可能是十分肤浅的。因此,要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揭示出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最起作用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申论的阅读分析时,对给定材料所反映事实的抽象概括,往往是通过因因分析完成的。

例如一篇关于噪声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材料,就事论事就是噪声污染造成工厂与居民的矛盾。如果仅据此概括归纳,显然没有抓准问题本质。如果对材料进行抽象概括,首先要明确基本事实(现象)——噪声污染造成工厂与当地居民的矛盾;进而分析原因——城市建设脱离实际,工厂布局不合理;再进一步找到根源(根本原因)——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与生产发展、群众生活不适应;最后探究本质(本质原因)——城市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从因果分析到因因分析,逐层深入,就抓住了事物本质属性。

3.比较和鉴别

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就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鉴别就是辨析、判定,它是比较的结果。比较和鉴别是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比较大体可分时间、空间两类比较。时间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发现同一事项或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差异,这也叫纵向比较(纵比)、历史比较。空间比较是在现实既定形态上的比较,通过比较能鉴别出不同事物在同一时期呈现出的异同,这也叫横向比较(横比)、现实比较。纵比能追本溯源,易于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思路又显狭窄,拓展不开。横比思路宽阔,易于看到事物与相关事物的差距,但又可能浮于事物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实质。二者各有长短,可取其长综合运用,即采用方案比较法,又称为综合比标法或优选法。这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考虑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将几种方案、几种情况进行全面比较,鉴别出最佳方案、最正确情况来。

由于申论给定材料大多涉及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对给定材料归纳概括、分析阐述时,常常不可避免地要针对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做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以便全面地认识问题,鉴别出客观事物(或者事理)的正误或者真伪、优劣、善恶、美丑。例如关于李友芬是否因公受伤的不同意见、大学毕业生出现“供需失衡”的现实矛盾、矿工聂清文临死不忘欠他人债务的诚信品德与少数党政干部长期欠贷拖贷不予归还的失信行径的鲜明对比,等等。而有的申论试题,本身就是要求对比分析、概括归纳。诸如:简述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阐述“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正义”的两种不同理念,概括围绕赖宁照片的摘与挂反映出的不同观点,分析阐述对交警部门挂出标语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等等。不难看出,在申论的阅读分析中,比较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比较都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即比较的标准(简称“比标”)要一致。比较一定要在有紧密联系的事物之间进行,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被比较的事物之间不但应有并列关系,还应有对立或矛盾关系,一般不应有重合关系、交叉关系或从属关系,否则也无从比较。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异同和性质。还要注意比较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作比较,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4.矛盾分析

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综合和延伸。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要认识到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全面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防止片面性。

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

要认识到,现实事物是复杂的,包含多种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而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胡子眉毛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决不可能把事情办好。我们分析、评价人和事,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问题,主与次、得与失,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还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又要学会统筹兼顾。而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两点兼顾,只注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点论。

不难看出,在申论阅读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申发论述时,矛盾分析法是十分重要的辩证方法。比如涉及青少年学生使用互联网利弊的申论试题中,给定材料反映出,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关于对互联网的评价,应试者分别作出如下结论:

(1)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2)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3)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4)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中关于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等观点,就可以判断出:(1)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具有相对性,因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所占比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说法是错误的。(2)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互联网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互联网所带来的利与弊。(3)说法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4)说法正确,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两个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这样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