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的探讨

基于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的探讨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已成为动物疫控的重要任务。2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内容2.1 向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方式转变动物防疫从业务部门大包干逐步向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方式转变。3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目标3.1 免疫密度质量达到农业部的要求实现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
基于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的探讨_十年护牧: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成果集

濮永华

(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保山678000)

摘 要:免疫是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根据 《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结合保山市动物防疫工作实际,对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内容、目标、措施进行探讨,为推动动物疫控科学发展、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禽免疫;方式转变;对策措施

动物疫病是危害畜牧业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坚持贯彻 “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动物疫病采取免疫为主的防控措施,并以 《动物防疫法》规定,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已成为动物疫控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 《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结合保山市动物防疫工作实际,对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内容、目标、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动物疫控科学发展、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意义

1.1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已达30多种,目前我国每年因畜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元[1]。国际上发生的疯牛病等动物疫病对我国形成新的威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2]。周边国家和地区严峻的疫情形势对我国构成严重的威胁。自2010年以来,全球39个国家相继发生口蹄疫疫情,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而紧邻云南省的缅甸、越南又是重疫区老疫区,新传入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新传入的缅甸98谱系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致死率高[3]。国内疫情形势也非常复杂,猪瘟、牛出败等老的疫病尚未消灭,新的疫病又在增加,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短期难以根除,随着活畜禽及其产品流通量的增加,传播病毒风险增加,羊痘、小反刍兽疫、仔猪流行性腹泻传入的风险正在加大,人畜共患传染病如 “奶牛两病”、狂犬病呈上升趋势,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1.2 保山市动物疫控任务艰巨

保山市腾冲、龙陵与缅甸接壤,口岸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保山市动物防疫任务十分艰巨。畜牧业是保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末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296.01万头、68.67万头、47.5万只、692.14万只,畜牧产值达5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14%。发展畜牧业最关键的环节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据2006~2011年的抽查,全市猪、牛、羊、禽平均疫病死亡率分别为2.06%、0.38%、1.33%、3.61%,较省下达畜禽死亡率控制指标3%、1.5%、2.0%、6%分别低0.94个、1.12个、0.67个、2.39个百分点,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保山市畜禽存栏基数大,按照2011年畜禽存栏数计算,如果防疫措施不力,导致畜禽死亡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每年就要多死亡畜禽10万头只,按现价计算,每年畜禽死亡损失就要增加近4000万元。如果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大。

1.3 加强畜禽免疫任务十分紧迫

长期以来,畜禽免疫以春秋两季防疫为主,形成市、县部门安排布置,乡兽医站组织村防疫员实施的免疫工作格局。随着畜禽存栏数和病种数的增加,畜禽免疫任务成倍增加,繁重的免疫注射任务落在每村1~2名防疫员身上。村防疫员是享受每月200~300元定补的农民技术员,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在缺乏有力宣传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免疫,密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证明,这种仅依靠村防疫员自觉实施的免疫方式投入低、效率低、可靠性差。保山市畜牧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质转换的重要时期,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免疫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方式的改变,迫切要求转变畜禽免疫方式。只有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才能克服老做法的不足,大力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构建牢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转变畜禽免疫方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内容

2.1 向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方式转变

动物防疫从业务部门大包干逐步向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方式转变。国务院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4]。应按照 “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4]的要求,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真正体现动物防疫政府负总责。

2.2 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防疫工作方式转变

兽医部门工作从一般性开会布置到实行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防疫工作方式转变。落实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责任制,实行 “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取市级分片包干县区、县级分片包干乡镇、乡级分片包干村,负责督促指导村级开展强制免疫工作,以及负责督促指导责任区内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按照程序开展畜禽免疫工作。

2.3 散养户畜禽免疫向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免疫方式转变

农村散养户免疫从防疫员 “单打独斗”向推行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免疫工作方式转变。除一些边远山区外,在畜禽主产区、养殖密集区、坝区采取2~3个村组成一个由乡、村、社干部和村防疫员组成的防疫队,以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畜禽免疫,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五不漏”[4]的要求,规范地开展畜禽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

2.4 规模养殖畜禽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免疫方式转变

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畜禽免疫从自发免疫向部门监督下按程序实施免疫方式转变。即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

3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目标

3.1 免疫密度质量达到农业部的要求

实现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4个病种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5]的免疫目标。

3.2 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控制在云南省农业厅提出的指标以内

实现云南省农业厅提出的在全省大力推进 “动物防疫整村推进”,猪、牛、羊强制免疫反应率和反应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和0.02%以下的目标[6]

3.3 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达到云南省农业厅确定的目标要求

按省级要求达到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达9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达100%,散养户免疫户口册发放使用达90%以上,整村推进示范乡镇兽医站电子免疫档案建立使用达100%[6]

3.4 畜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云南省农业厅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全市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省级下达的3%、1.5%、2.0%、6%以内[7]

3.5 动物防疫工作达到 “两个确保”的总目标

按照 “预防为主”和 “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防控方针要求,积极转变动物防疫工作方式,全面推行 “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模式和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苗同步、两点注射”免疫方式,落实 “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防疫工作责任制,确保全市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7]

4 转变畜禽免疫方式的措施

4.1 加强动物防疫的宣传和领导

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动物防疫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认识。争取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使政府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者,成立动物防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物物防疫经费、召开动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宣传发动群众和组织开展辖区内的畜禽免疫工作。

4.2 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

针对保山市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不适应的实际,积极争取实施冷链体系建设项目,使市县有与免疫任务相匹配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乡村有相应的冰柜、保温箱,确保疫苗冷链储运质量。按照 《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将畜禽免疫、疫病监测、疫情诊断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4.3 大力推进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工作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在全市大力推行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免疫方式和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三苗同步、两点注射”免疫方式,坚持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在动物卫生监督指导下实施程序化免疫,并按照分片包干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对农村散养户因地制宜地推行 “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同时对新补栏、新增畜禽及时补针。扎实推进4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实现农业部提出 “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5]的免疫目标,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4.4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

为检验免疫效果以及为免疫提供科学依据,市、县区动物疫控机构应认真开展免疫效果监测。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及时进行监测。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在免疫21天后,猪口蹄疫灭活疫苗在免疫45天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凡免疫抗体阳性率达不到70%的,必须及时进行二次免疫。

4.5 不断规范畜禽免疫技术

根据农业部的免疫计划和免疫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订本市、县区动物免疫方案和免疫技术规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县、乡、村各级防疫人员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疫苗冷链储运、免疫注射操作、免疫反应治疗和生猪 “三苗同步、两点注射”免疫技术,不断规范动畜禽疫工作,确保免疫效果可靠。

4.6 加强畜禽免疫档案规范化建设

按照云南省农业厅的要求,加强畜禽免疫工作痕迹管理。市、县、乡疫控机构按照全省统一格式建立完善疫苗调供台账及微机管理。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在实施程序免疫和农村散养户实施集中免疫的同时,认真建立全省统一格式的纸质免疫档案,即《规模养殖免疫档案》《散养户免疫档案》《畜禽免疫户口册》。并以纸质免疫档案为基础,在乡兽医站建立到村到户的、全市统一的、具有自动汇总功能的电子免疫档案,实现动物免疫工作痕迹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4.7 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疫苗浪费

农业部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疫苗款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疫苗免费提供也导致管理松散、浪费严重。为减少疫苗浪费,保山市要求各县区不将疫苗一次性地分发到乡到村,而是采取县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乡,乡级将到位疫苗数的80%分到村,县乡各储备20%,用于应急使用和调剂乡村的余缺。同时,加强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加强疫苗冷链储运管理。

4.8 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协调进人指标,逐年招聘专业人员,为市、县、乡动物疫控机构补充新的力量。当前应根据云编办[2012]162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恢复建设工作,保持乡镇畜牧兽医站稳定完整和队伍稳定。同时,应加强动物防疫队伍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定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考核办法,配合省级搞好村级防疫员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村级防疫员待遇,发挥好村级防疫员在基层免疫中的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维军.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下)[J].肉品卫生,2005(11).

[2]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全国 (2004~2008年)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发改农经 [2006] 2837号.

[3]高鸿宾.加强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降低境外动物疫情传入.2010.07.08.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1]14号.2001.05.04.

[5]农业部.关于印发 《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云医发 [2012]1号.2012.01.19.

[6]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发 《云南省动物防疫整村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农牧 [2011]57号.

[7]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发 《云南省2012年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方案》的通知.云农牧 [2012]10号.2012.02.

[本文发表于 《现代农业科技》2012.22期,曾获保山市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