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根据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的发展,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对于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问题,以前的一致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_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2013年度成果概要汇编

蔡晓红[1]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由于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新的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有一个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目前四川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的培养,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要求,建立以俱乐部、保健课、体育兴趣班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教学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竞争机制,使四川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新水平;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测评手段等,对锻炼能力素质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培养,以实现从“体育知识技能教育”向“体育适用能力素质教育”转变的学校体育改革。

1.根据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的发展,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对于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问题,以前的一致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专家提出新的观点。袁旦教授在《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指出:“研究和改革学校体育,把为人们从事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掌握从事体育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就有根本意义。”

2.四川省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

体育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活动与追求愿望。体育观念是学生在已有的体育意识基础上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观点。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的培养,提高全民族体育认识水平,促进社区体育发展。

3.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能力

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注入式”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法,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如“协同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主体式教学法”等。这些教法注重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放在再现教材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到采用使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

4.提高学校体育教材内容质量,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新修订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使教学内容转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使之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接轨。

5.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校内外的自然衔接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是指特定年龄段的人群——青少年(儿童)所开展、参与的体育活动,并未限制在什么空间、时间、范围内开展。学校体育则特指在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内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中生活的主体部分。我国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其主体内容是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同时,学校体育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使青少年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以真正实现青少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生活质量。因此,应让体育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精神生活的特殊内容与方式。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有组织的活动,还要关注校外、家庭的自由参与,关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自发的体育态度与行为。学校体育应向家庭延伸,向社区拓展。学校体育要为青少年的校外体育打基础、教方法、培养兴趣,实现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校内外的自然衔接。

【注释】

[1]作者介:蔡晓红(1974—),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