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夸美纽斯把游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是一大创举。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对世界学校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批学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新体育学派。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学校体育学由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实施、课外体育、体育教师四项主要内容构成。

1. 古代斯巴达和雅典学校体育的特点

希腊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而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又是其典型的代表。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国家,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斯巴达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骑马、游泳、作战游戏、击剑等其他项目。

(2)雅典的教育

相对于斯巴达极端的军事化体育教育,雅典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丰富、充实和灵活得多。雅典的学校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和青年军事训练团。

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2. 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1)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萌芽

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文化。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在人文主义者所开辟的历史环境中孕育、萌芽。

意大利的赫·美尔库里亚利斯于1569年发表的《论体操》是从近代实践科学角度研究体育的最早和影响最大的著作。

(2)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17、18世纪,相继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新的教育和体育体系初步建立,促进了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倡绅士教育,第一次明确地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教育、体育的原则是遵循自然。夸美纽斯把游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是一大创举。

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真题再现

【2015年下半年真题】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的思想推动了这一转变?( )

视频解析

A. 夸美纽斯
B. 卢梭
C. 古茨姆茨
D. 杜威

【答案】A。解析:在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3)近代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及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

以巴塞多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它改变了原来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采用课的形式进行体育教育,并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体育内容手段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学校体育内容体系。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目的、运动性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类型分类。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智育、德育和体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教育过程。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以及劳动、教育的基础。他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4)近代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谢切诺夫提出了“人是统一整体”的观点。他用实验证明了思维和肌肉、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外在运动和内部器官功能间的关系,使身体运动研究摆脱了单纯从认识肌肉、骨骼、身体器官活动过程中身体和精神分别起主导和次要作用的两个部分的观点,使全面发展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俄国体育家列斯加夫特在对19世纪欧洲各主要体操流派和俄国体育进行长期研究和批判后,提出了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理论,拟定了具有独创性的体育教学体制。他的全面、协调发展学说的重心是培养他所说的理想标准的人。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在19世纪中,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3. 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发展

在20世纪世界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初,高尔霍夫尔及其合作者设计出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初步实现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他们提出了实施自然体育的主张:重视户外自然活动、游戏活动,强调体育的循序渐进原则,考虑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地区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提倡实践中使用人体测量手段检验效果。

对世界学校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批学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新体育学派。杜威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作用,他主张从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教育。伍德和赫塞林顿的新体育理论是美国新教育(或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早在1893年,伍德就在全美教育学会的会议上指出:体育的伟大理想不仅是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然后是使身体能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或是文化方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赫塞林顿把新体育分为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1.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夏、商、西周的奴隶社会时期是学校体育萌芽时期,学校体育初见雏形。在商代的“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里,教学内容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武士教育的重要内容。西周的“国学”和“乡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为教学内容,培养奴隶主子弟成为文武兼能的统治者,其中射击、御及乐(音乐、舞蹈)中均含有体育的因素,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端。

唐朝时期,唐武后长安二年创设了武举制,以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从而提高了武帝的社会地位。

宋、明时期,学校体育进一步复兴,如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军事学校——武学。学生入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体考核和技术考核,学习内容是兵法与历代战例分析以及各项军事技术和实际军事指挥。

清代末年,中国开始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新式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了体操的教学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古代学校体育发展沿革总结: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由于我国封建制一直采用“独尊儒学”“文武分途”的政策,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虽然隋代设立了科举制,唐代增设立了武举制,宋代还开设了武学的内容,但时兴时废。到清代以后则大力提倡静坐学习与思考的学校教育方式,助长了文弱之风盛行,使学校体育濒于消亡,甚至基本上被排出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引进了德日的普通体操和士兵体操,开创了我国近代体育教学的先河,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是我国近代史上发表较早、较全面系统论述学校体育的专题论著。

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颁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教学内容也由兵式体操为主,改为游戏、田径、球类和体操等综合教材。由于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而主张体育即教育,体育即生活,体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适应儿童现在生活的需要,要符合儿童的意愿和兴趣,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的《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苏区学校体育受到重视,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创阶段(1949—1957)、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四个时期。

1.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

①促进智力发展;②形成优良品德;③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

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原始、最本质、最为独特的功能。

(3)娱乐功能

学校体育课余锻炼与竞赛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情感、丰富生活,缓解由学习所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2. 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1)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2)文化传承功能;(3)社区体育的辐射功能;(4)经济功能。

3.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及结构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目标。

学校体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构。从学校体育过程的特点来看,大体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包括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场地、器材、设备、体育经费、学生的体质条件等。过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主要包括工作计划、组织管理、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卫生保健措施以及教师的培训、提高等。效果目标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的最终效果,包括学生体质的水平,学生的教育、教养、发展水平,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体育人才质量,科研成果等。

4.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1)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①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②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总目标的实现,首先应该达到以下效果目标:

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和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2)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以学校体育内部所固有的特性为依据,反映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的现实与发展需要,并考虑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社会的需要

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体育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尽快使学生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目标也必须不断主动地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②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学校体育价值的体现,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否能通过学校体育自身的价值与作用来实现,这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出发点与基础。否则学校体育的目标便缺乏可行性和逻辑性,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实现体育目标。

③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应该始终不渝地把如何培养人、如何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协调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新世纪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学校体育的“四发”功能,即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和发挥人的力量。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具体条件。只有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据此确定起来的学校体育目标,其目标才是科学的,并能指导实践,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

④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固有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与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的目标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并不是简单地叠加或重复,它需要我们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与二者的结合点。首先,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培养对象相同,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在如何培养人才上与学校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其次,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学校体育的目标实际上是国民体育的一个阶段目标,这个阶段目标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特征;学校体育既要为个体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也要为竞技体育提供广泛的人才基础。

⑤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参考我国大多数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如师资、场地、器材、经费等。同时,还必须结合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学校体育的中期和长期目标做出适当的安排。

(3)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学校体育的这两条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和环节,其担负着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

考题预测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指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体能,提高机能发展水平,还应包括( )。

A.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B. 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C.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D. 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答案】B。解析: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指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体能,提高机能发展水平,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含义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和多种组织形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和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2.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

(1)规定与自愿相结合;(2)课余性与计划性相结合;(3)自主与指导相结合;(4)多样性与可行性相结合;(5)拓展性与实效性相结合;(6)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3. 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

(1)自觉自愿原则;(2)全面锻炼原则;(3)有恒经常原则;(4)适量渐进原则;(5)针对性原则。

4. 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如早操、课间操等。

(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如,成立班级长跑组、篮球组等。

(3)小团体活动。

(4)个人锻炼活动。

(5)快乐体育园地。

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含义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

①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②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③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②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①学校运动队;②基层训练点;③体育特长班;④体育俱乐部。

1.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含义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2.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2)群众性;(3)教育性;(4)多样性。

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①学校运动会;②单项运动竞赛;③单项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比赛;④季节性单项比赛;⑤体育节或称体育周、体育文化节(健身周、健身节、健身文化节);⑥校际间交流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