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

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准》的测试应与学生的健康体检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测试。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的情况,要认真检查监督。要将《标准》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

二、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

48.学校体育应坚持哪些基本理念?

学校体育必须坚持的理念包括:

(1)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思想,努力改善学校体育环境与条件,使体育主体得到体育实效并感到真正满意。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不能变成休闲课、娱乐课,必然要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和要求。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积极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从中受益。

(4)坚持遵循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努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要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坚持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奋勇拼搏、吃苦耐劳、勇于竞争、团结协作、耐受挫折、生动活泼、乐观向上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全体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不能偏离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轨道,不能把体育课程变成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自由课。

49.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增强青少年体质,认为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强调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为此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50.我国为增强青少年体质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国主要通过加强青少年体育来增强青少年体质,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包括:

(1)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2)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3)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5)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6)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7)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

(8)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9)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

51.怎样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工作?

(1)《标准》的实施工作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体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组织实施。

(2)《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学校体育教研部门、教务部门、校医院(医务室)、学工部门、辅导员(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标准》的测试应与学生的健康体检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测试。学生的《标准》测试成绩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小学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含电子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对达到及格以上成绩的学生颁发证章。《标准》的实施工作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3)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的情况,要认真检查监督。要将《标准》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分。

52.提高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性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一:注重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发

(1)传统的、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如民族特色项目武术、锅庄舞等。

(2)新兴体育项目,如气排球、软式排球等。

措施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将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

(2)成立体育社团或俱乐部。

(3)举办体育文化节,营造体育运动氛围。

(4)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竞赛、素质拓展游戏等。

措施三:加工、改造、创新活动项目

(1)调整、删除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田径项目如跨栏、铅球等,选择简单、具有观赏性的项目如100米跑、球类等。

(2)增设师生喜欢的、趣味性强的集体性项目,如阳光伙伴跑、迎面接力等。

(3)引入传统的民间、民族项目,如踢毽子、多人板鞋、拔河等。

(4)选择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如风雨同舟、电脑键盘游戏等。

措施四: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比赛

(1)观看世界性体育盛会如篮球的NBA比赛、网球的四大满贯赛、足球的世界杯赛等。

(2)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赛去模仿明星的技术动作,体育课堂成为学习动作技术的场所。

(3)高水平的比赛会极大影响现代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可定期筛选精彩的比赛给学生观看。

53.学校的体育资源有哪些?

凡是与学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的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事、时和信息的总和。它们按资源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资源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软)和条件性资源(硬);按资源性质作用可分为人力资源(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媒体资源(教材资源、教具资源等)和条件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按资源来源途径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54.为什么要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资源非常有限,并且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对体育资源匮乏的西部农村学校,应特别注重加强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而对于那些体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则应加强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这样做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为实施课程改革创造条件。所有资源都是支持学校体育课程的要素,新改革需要新尝试和新探索;

(2)为充实课程内容奠定基础。过去内容受限,需校本教材更好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地方特色;

(3)为达成课程目标提供便利。全方位利用与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更有利于达到课程目标;

(4)为提高课程质量发挥作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便于进行创造性教学,利于达到新颖、趣味、便利、高效、安全教学。

55.开发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可采用哪些方法?

可采用的方法较多,需要体育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宜在借鉴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常所采用的方法:

(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可通过修改运动规则、简化技术战术、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变场地器材等实现。

(2)引用新兴运动项目,包括拓展、软式球、体育操舞等。

(3)开发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一是采用已经改造过的项目如民运会竞赛项目、民运会表演项目、非遗体育项目、体育挖整项目;二是将嬉戏娱乐为主的三民项目、竞赛为主的三民项目、节庆习俗的某些三民项目改造入课,但设计课程内容时应遵守民族风俗,要使教材适合学生发展,并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和引导学生创新。

56.开发利用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可采用哪些方法?

开发和利用校内体育人力资源的方法可有: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源开发,既可解决实际需要,又能培养骨干,还能积累经验;

(2)开发教师群体巨大资源宝库,可采取借用、共用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

(3)发挥校内相关特长人士作用,使他们提供兼职、辅导等帮助;

(4)聘请校外行家热情支持帮助,让他们指导、培训,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

57.开发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可采用哪些方法?

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可采取:

(1)发挥现有器材多种功能,实现一物多用;

(2)利用它物满足上课需要,实现替代借用;

(3)按需制作简易适用器材,实现量材制用;

(4)改造场地条件满足实用,实现选配适用;

(5)合理布局校内体育设施,实现改变增用;

(6)充分有效使用场地器材,实现计划调用。

58.开发利用学校体育课外资源及自然资源可采用哪些方法?

课外开发可采取自我锻炼、锻炼小组、体育俱乐部等方式;校外开发,可在节假日组织开展家庭、社区、区县镇、少年宫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而关于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将河流、草原、森林、山地、沟渠、丘陵、田野、海滩、沙丘、空气、阳光、季节和气候等都作为体育课程资源,一些水上、冰上、雪上运动与活动已经成为课程内容,实施这类体育课程内容应当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59.体育教育有哪些基本特性?

首先,体育教育强调和谐,需要把握健康第一,以德育人,开发智慧,贯穿审美,体现出系统性;其次体育教育追求有效,力求让师生们用较少时间能得到较大收获,体现出科学性;再则体育教育需要激发,注重以榜样和实例去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去启发,体现出艺术性;并且体育教育要求行动,奉行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技能,经验出智慧,从而体现出技术性。

60.体育学科有什么专业特性?

学科是按研究对象划分的关于某一客观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科学领域,属于“科学学”的概念。体育学科的专业特性主要体现为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非线性、复合性。

61.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什么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归属于学校课程体系,围绕增进中小学生健康,具有体育“三主”(主要手段、主要内容、主要目标)特点的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62.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011年版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描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63.体育课对学生要达到什么目的?

体育课应使学生收到懂、会、乐、练的实效。

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懂得如何锻炼身体,包括锻炼身体的方法、生理卫生保健知识、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运动规则、观赏比赛门道以及人体运动过程的知识点等。

教师也要积极帮助学生学会技能,只有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才会有运动乐趣,才懂得通过运动锻炼和愉悦自己身心。教师要将达标和身体练习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每个学段都学会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再基本掌握其他几项运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会一到两项比较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再学十几项基本技术就能终身受用。学校可据本校特色,教师可依当地情况自定运动项目。

体育是一种来自乐趣的文化,乐趣融于竞争和表现之中,体育教学失去乐趣便无人来学。

学生在运动中既与他人友好竞争,赢了高兴,输了努力;又挑战自我,提高成绩,都获得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项目的不同乐趣和体验,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历挫折和磨难后能享受到成功乐趣。

学生脸发红、出微汗,这是好的体育课的一个标志。但也不能让学生练完以后大汗淋漓,脸煞白,头发晕。

64.体育课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体育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这是授业的本职;锻炼学生的身体,这是进行生物学促进;传授健身方法与体育运动文化,这是教学知识体系;体验成功与乐趣,这是实现陶冶与养育;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通职。

65.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课程建设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围绕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当前教学研究的成果。自“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更加明晰,“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从教学实效上看,大多数学生既没有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也没有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出自教学资源匮乏、体育教学研究环节薄弱、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外、校内外)缺乏一体化设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不容乐观等方面。当体育教学新课改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亮点之时,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体育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影响着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教育部强调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使学生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理应成为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体育课程内容里缺失了“学生运动技能”,则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这一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确定体育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确定基本的知识、技能。

与此同时,如果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中缺失了“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也将使体育课程的地位受到质疑。为此通过组织实证研究,逐步制定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学习的评价标准,研究适合新课改模式的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应是体育课程建设中一项迫切而艰巨的重点任务。这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提高技能,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激发教师钻研教材教法的积极性,实现阳光体育的初衷,无疑都将起到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66.应怎样认识体育课程及其目标?

体育课是为增进健康而进行的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课是获取健康与体育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练习,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素质,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上体育课是为了终身进行体育和受益体育,通过体育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体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课有一个由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所构成的功能有别的复杂分层目标体系,目标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和递进性,每个水平级次都有相应的若干具体水平目标,上课需对照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学会运动技能,终生受用以提高健康水平。

67.体育课程有哪些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出,更加突出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其目标体系为:

(1)运动参与的目标包括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的目标包括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身体健康的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包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68.应怎样制订体育课的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目标既要依托教材和教学场景,又要使目标具有努力因素和适宜难度,并且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和行为化。为了使学习目标的表述具体而明确,最好应在目标中包括“条件”、“课题”和“标准”三个基本部分,即解决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的问题。

69.搞好体育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什么?

课程是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综合体或者说“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的总和”,属于“教育学”的概念。

根据教育规律,课程结构确定之后,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在于教师、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要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重点在于优化教学内容,难点在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体育课程的建设始终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体育教育效果的中心环节。必须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70.基础教育体育课改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基础教育的体育课改应主要改善体育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努力创设适宜教学改革的良好条件。

(1)体育课改能否成功其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改革问题。如何客观地看待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认真研究和提出改进措施,科学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这既是重中之重,又是当务之急,应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真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改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均存在改革即成功、改革即失败、改革中出现问题这三种可能性,对第一种应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推进改革;对第二种应及时停止,另辟蹊径;我们现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改革,属于第三种情况,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正和完善改革方案,继续推进改革,不断前进。

(2)课程改革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课程性质不同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需避免提出过于强调统一性和约束性的要求,应允许根据学科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不能简单采取行政指令性的管理办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体育学科属于实践类技能性课程,其教学既要遵循科学类课程、人文类课程的认知性学科教学规律,又要遵循人体动作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体与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这是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能仅仅囿于课堂教学与教材的改革,不能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解决国家必修课程所需达到的目标,而是要统筹兼顾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之间的联系,将课内外,校内外、社会与家庭三者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网络。唯有如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沿着健康协调的轨道,向着预期的目标继续前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目的。

(3)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正在步入小康社会。虽然人们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即青少年体能和健康素质持续下降,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尚未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尚未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和尚未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三是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奥数班、提高班、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见“升学率”,不见“近视眼”,在他们看来体育教师可有可无,体育教学设施缺乏投入,体育课程被随意挤占,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4)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而在学校体育中则重竞技,轻教学,重少数,丢多数。体育课程教学处于这样两个层次的边缘化状态,地位极其尴尬,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评选与评优以及结构工资分配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在一定范围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都是人民教师,他们担任体育教师只是教授的学科不同,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他们在人格上应该受到尊重,其劳动应该得到承认,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有些学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上根本不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他们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置之度外,置广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于不顾。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被称为“小三门”之一,在安排课程时总是文化课“主科”(中高考学科)优先占据最好的时间段,体育属于“副科”,处于“打补丁”和“为主科让路”的境地。大多数学校上午前两节不安排体育课,使体育场地闲置,体育课却被集中安排在三、四节和五、六节,致使本来就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更加难以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根本无法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应尽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情况,追究行政责任,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这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对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且还要建立通报制度。

(6)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以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配置是按原来实施《体育教学大纲》每周两节体育课标准配置的,2001年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体育课时由原来的两课时增加为“四、三、二”的课时结构,但教师数量没有增加,从而造成教师配置数量不足,导致新的课时结构与所需要的教师数量不匹配。因此应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和体育教师的配备,保证开展日常教学的需求。一方面对目前体育教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学校,应编制规划,逐年改善,尽快达标,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部开设课程门类和课程时数的规定,合理配备体育教师数量,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7)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各地方和学校应按《学校体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努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与投入,增加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使办学条件均衡、完善,全面提升学校整体规模和办学条件。为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不仅应建造符合国家体育场地设施安全标准的教学场地设施,也需要购置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的体育器材,要为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8)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育安全与防护,在进行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开展运动伤害事故的防范教育。既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又要有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一旦伤害事故发生能尽最大努力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点。并且学校有义务帮助体育教师积极妥善地处理问题,要有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才有利于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切不可因噎废食以安全为由而禁止或影响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71.体育课程改革引起了教育行政管理出现哪些变化?

主要是在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转换其职能,力求真正扭转对体育课程教学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职能错位的问题。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专门设置了学校体育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进一步关心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属于薄弱学科(弱势群体),需要国家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加大力度强化体育学科管理。为此教育部设置体卫艺司、各省市教委(教育厅)设置体卫艺处、区县教委(教育局)设置体卫艺科全面负责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拟订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总体发展规划与目标;制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并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及其教学改革进行指导、监督和宏观调控;并且负责组织学校间体育竞赛。

(2)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划分是由体育局管理竞技体育,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教育行政职能部门没有按照机构改革时所规定的“制定政策、宏观管理、检查监督,管办分开”的职能定位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多有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不力,地方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时,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没有参与权与话语权,更谈不上决策权,造成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及实施方案时根本不考虑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最终导致体育课程方案出台后难以实施。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改变行政管理缺位、不到位、错位乃至越位的现象,力求与部门定位相符,与政府机构改革方向一致。

(3)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是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体育课程管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要通过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体育课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虽然学校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打基础的任务,学校体育要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但这只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学校体育的工作主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要注意改变在学校体育中只重视课余训练、运动竞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

72.当前体育课改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当前的体育课改不仅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努力优化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投放,改善教学的基本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电化教学、影视教学、把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此外,加强课程管理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有条件的学校要努力完善俱乐部、单项协会、体育社团、学校运动队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

73.怎样可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重要的是要改革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国家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质量监测制度。

(1)国家应尽快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质量(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地方和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情况进行监测;各地区也要建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长效监控机制,坚持常年对区县和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还要建立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2)要制定统一的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质量(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对不同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体育课学业水平进行监测,是检查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通过监测能够客观反映学生体育学业水平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3)所制定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质量(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用书,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习惯等身体健康方面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监测。

(4)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一性质决定了要制定统一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质量(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监测标准,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均应基本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

74.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课程的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的意义在于兼顾标准性与灵活性、统一性与差别性,利于在国家意志下更好发挥地方和学校的不同作用,保证实施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这种集权机制的单一模式用来处理所有教育情景中的课程问题,其内在的固有缺陷也就变得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周期长,而且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更为严重的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其影响也将是全局性的。如果由地方和学校来处理这类问题则要容易得多,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具体学校师生的个性和需求。根据我国发展差异极大、文化丰富多样的具体国情,基础教育要发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就可以确立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保证。

75.三级体育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三种体育课程都是体育课程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者各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其规定性、权威性、约束性、适用性等均存在差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它们“齐头并进”有助于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和大力发展。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体育与健康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体育的国家课程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时数等,它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地方课程是按《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由省、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教育和体育资源,反映体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而开发的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体育地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编制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它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这种课程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校本课程也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76.新课标对制订校本体育课程计划有什么要求?

2011年新课标对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其内容表述为:

学校应依据本标准和“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本标准和“方案”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2)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

(3)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4)制订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

(5)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

(6)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

(7)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8)具体规定出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包括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

(9)提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0)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

77.体育课的校本教材来自哪里?

可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校本教材,包括:

对现有运动项目改造,可通过修改运动规则、简化技战术、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来实现:

引用非竞技项目如郊游、远足、野外活动等;

尝试新兴运动项目如气排球、拓展运动、校园舞、排舞等;

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蹴球、毽球、板鞋、陀螺、空竹等。

78.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怎么选用?

首先选用学生应当学练的教材,主要为课标规定教材;其次选用学生想要并且适合学练的教材如各项目操、韵律活动等;然后选用具有适宜技术难度和较强教学因素的教材如小足球、武术、体育游戏等。

79.体育课有怎样的一般结构?

体育课的结构与课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体育课的类型主要分为新授课、巩固课(复习课)、技能课(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检查与考核课,其结构各有一定区别。

新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和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与学习新课(主要部分占50%)、小结、作业等环节;

技能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术技能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与展示范例或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与练习(主要部分)、小结、作业等环节;

巩固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提出复习巩固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技能(主要部分占70%)、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检查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与考核已学知识技能、小结(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等环节。

80.什么是体育课的质量?

体育课的质量指体育课程的本质及其课程所需各种数量。体育课程的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按新课标的定位,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和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现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意在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但这门课的简称应是体育课还是健康课或者体健课?其实这门课的本质仍是体育,是为了增进健康而通过身体运动所进行的身心教育课程,理应增加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因此现在的体育课比以前在理念、认识、范畴及内容上都有较大发展,就性质而言也可以说是利用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进行身心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其本质是“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兼有教学和锻炼的功能,简称为体育课程。达到健康则是效果。

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体育课的基础上通过课时延续成课程而进行,这就必然涉及量的概念。由于体育课具有融锻炼与教学于一体的特点,在规定的体育课中既要保证学生有较多的身体运动机会与数量以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又要教会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和社会能力,还要养成运动习惯实现终身体育,即在各学段的有限时间内(练习时间、节课时、周课时、总学时等)要实现多种需要数量(活动量、运动量、进步量等)概念的目标,就更需要有量的概念。

81.体育课的质量应以什么为评判标准?

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就是要科学把握体育课教学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体育课的常态体育教学成为成功的体育教学。然而成功的体育课教学首先应是有效的体育教学,进而成为优质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优质性成为判定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1)教学的有效性

这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和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通过体育课教学把学生教懂、教会、教乐,让学生不但锻炼了身体,同时还学会一些可以终身受益的运动技术与技能。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由于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学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这就成为一个动态标准。因为追求了不低于平均水准,就有可能使平均水准提高,而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能得到提高。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2)教学的优质性

这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高标准,也是要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高要求。它的实现需要经过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进行优化的过程,在现时状况下应体现出理念新、目标明、设计精、流程畅、方法当、目的升、效率高的优化结果。

82.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有什么目标要求?

为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应不断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达到完美结合:

(1)学生的高度参与跟教师的适时指导完美结合;

(2)过程的科学预设与问题的合理生成完美结合;

(3)共同目标的达成与个体差异的关注完美结合;

(4)课程的长远规划与课堂的近期目标完美结合。

83.提高体育课质量可采取什么途径?

提高体育课质量涉及“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样”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教什么”是前提,“怎么教”是重点,“教得怎样”是依据。

教什么涉及教材和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应当学练的教材、学生想要并且适合学练的教材、具有适宜技术难度和较强教学因素的教材,宜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和内容,既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也不能牺牲运动技能教学的量,并且需从掌握运动负荷为开端。

怎么教主要涉及教学方法,不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度,教学手段的选用要适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适切,师生关系要和谐,教学监控与评价要及时,而且要尽量克服低效和无效教学,积极从无效教学走向有效教学,再努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教得怎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定,也是对教学提供的依据。它以前期教学的检验结果,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使后期教学有所依据,得以良性控制。评价体育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学业考评的分数,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工作做得如何,关心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84.评价体育课质量的基本视点有哪些?

通常可将以下方面作为评价体育课质量的基本视点:

(1)目标性。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

(2)实效性。学习活动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

(3)生成性。这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最明显的特征。学生通过由未知到已知的生成性学习,完成由已知到“应用已知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

(4)主体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有的实效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5)交互性。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离不开师生的相互交流、沟通与促进。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发展与提高。

85.好的小学体育课有些什么特征?

其特征为有较多样的身体活动用于发展动作语言;有适宜的运动量,体现为微汗、脸红、稍累;有学习运动技术的环节用于掌握基础动作;有和谐欢乐的上课气氛,达到紧张与活泼;低年级有适当的“情景”、“故事”和“主题”,以不干扰教学为适当;渗透有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要求简明、扼要、形象、突出概念、便于记忆、与生活相连接。

86.不好的小学体育课有些什么特征?

明显的不好特征为:有一个荒唐的主题;有非体育的游戏;游戏超过3个以上;没有基本的运动量(无微汗和脸红,不累);没有任何学习运动技术的环节;有头饰、化装、背景和过分音乐;过度的表扬和夸奖;类似“扁担、南瓜、废标语”等器材。

87.小学体育好课有什么标准?

好课的参考标准有多项,包括能教会某个运动技能;能教会有用的技能;能有效地锻炼身体;能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课中有知识点;有技术学习和锻炼身体的道理;学生上完课很愉快;学生从此喜欢上这个项目的课;能指出学生的优缺点;能纠正学生普遍行为和意识的问题;已经清除掉不利于体育课的“脏东西”。

88.好的初中体育课有些什么特征?

中学体育好课的特征为:以精学的常见运动项目技术为主体,学习运动技术的环节清晰,效果明显;有配合技战术学习的体能练习,使五大素质均衡发展;结合技战术学习渗透有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能突出概念并与青春期教育相结合;有和谐欢乐的上课气氛,体现出紧张与活泼;不时有体育行为规范的提醒和教育;偶尔有“主题”,但不再有“情景”和“故事”。

89.不好的初中体育课有哪些特征?

不好的初中体育课特征为:运动技术学习不明显或太短暂;单元计划和课的位置不清晰(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有小学体育课的语言、情景等痕迹;没有配合技战术学习的体能练习,缺乏基本的运动量;课中没有知识和原理的传授及安全教育等;课中缺少行为教育。

90.体育课应注意避免些什么?

体育课应当避免出现脏东西:既无可学技术也缺锻炼价值的教材;非体育的教材;与学生年龄不相符合的教材;牵强附会的教材;幼稚的服饰或没有意义的服装道具;空洞的表扬和提问;没有真问题的分组讨论;没有深入发展的探究;走形式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费力不讨好的场地布置。

91.有何措施避免出现体育课中的异化?

体育教师要设法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避参与性不足;要注重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避主体与主导分离;要让学生受到身心双重教育,避单一发展身体;要反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避非运动技术教学;要把体育课上得有实效,避无锻炼效果的花架子;要正确、谨慎地开发课程资源,避胡乱使用教材和条件;要剔除体育课中的“脏东西”,避异化体育课;要重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避名实不符的低效体育课;要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与乐趣,避低体验性体育课。

92.怎样才能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的核心在于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常态教学,回归真实教学,实施有效教学上。

(1)关注常态教学

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为此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教科书;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应该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的要求配置体育器材,应该具备课程实施所必须的最低限度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凡是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制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并依照实施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体育课程属于常态体育课。在常态体育课的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属常态教学,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太高了,相当多的地方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其实这个“标准”只是“基本标准”,它的底线是无论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应当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理由不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体育课。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某种目的,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不按课程实施方案,不按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复演练一堂课,甚至长达一个学期或跨越学年的单课教学,这样的体育课为非常态课,或称之为表演课、作秀课。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漫延,必须遏制非常态课和非常态教学。

(2)回归真实教学

所谓回归真实教学是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有些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旗号,不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一味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状况所提出的回到原来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状态。以一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投掷垒球技术为例,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查找投掷垒球动作身体哪部分肌肉用力,并要求分组讨论。这一要求,不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对学习掌握投掷垒球技术毫无意义。这种教学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是改变了学科性质的异化体育教学。

回归真实的体育教学应当是教师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地方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教科书,制订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进行教学。一堂真实的体育课应当具备若干要素,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明确;教学练环节的针对性;合理安排练习时间、次数、密度、强度等适宜生理负荷的安排;练习中错误的纠正以及保护与帮助的提供。

(3)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概念是在20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要义是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国外学者对其定义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国内学者则借用经济学上的效果、效益、效率的“三效”概念解释有效教学。虽然对有效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即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应当从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诸多因素中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避免出现“无效教学”。

93.用什么措施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体育课的成效出自不断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而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取决于:

(1)学生的参与跟教师的指导完美结合,着重提高参与效率,跟进指导力度;

(2)过程的预设与问题的生成完美结合,解决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即计划与变化;

(3)共同目标的达成与个体差异的关注完美结合,注意面向全体,关照个体,依据“现有”和“最近”两个发展区;

(4)课程的长远规划与课堂的近期目标完美结合,考虑单课与系统的关系,倘若所处的整个教学系统有效,某单节课有效性才得以显现;只有每单节课都有效,整个教学系统才会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