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四川省体育事业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体育强省过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好坏就成为四川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此为契机,四川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紧紧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几年来,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共举办了两届省运会和年度青少年比赛。

四川作为拥有8700万人口的大省,在体育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四川省体育事业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体育强省过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好坏就成为四川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中普遍存在的偏重竞技体育的惯性作用,使得青少年体育工作也暴露出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诸如“学训矛盾”、“输送机制”、“人才选拔”、“项目失衡”等一系列困扰依然存在。新时期里,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如何抓住机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是如何把广大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1)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业余训练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体育的重心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学校体育方面,但我国体育管理的现实却是——学校体育的管理权限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情况将在今后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自2007年5月起,四川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在绵阳联合召开了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意见》。

以此为契机,四川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紧紧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市州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更加密切。大多数市州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已全部放在学校,还有不少市州也把部分项目训练点直接布到学校,如南充高中的篮球、宜宾三中的篮球、资阳中学的排球等,逐步形成了“体育部门指导选材训练,教育部门落实就读、升学,学校负责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合作模式。二是县级业余训练依托学校更加普遍。学校更加重视素质教育,体育意识强,场地条件好,教师水平高,希望通过开展学校课余训练,培养体育尖子,打造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既为运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也为大学培养了体育尖子生,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三是传统项目学校命名工作更加有序。通过四川省内各级体、教部门的共同努力,传统项目学校已成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加强了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目前有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284所(国家级16所),开展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夏令营、足跑、健美操、轮滑等。

(2)业余训练

同学校体育相比,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业余训练的管理就直接和顺畅得多,特别是专业训中的各级体校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更是目前体育系统所能“唯一、直接掌控”的青少年体育资源。但其主要任务,仍然较为单一地体现在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

2007年后,四川省的业余训练工作围绕加快实施“七个一工程”,以制定政策和扩大投入为工作着力点,大力推进业余训练规模和扩大质量的提升。一是实施县级业余训练评估工作。制定了《四川省县级业余训练工作评估办法》和实施细则,通过评估,促进县级业余训练的开展。二是开展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2008年,共15个体校(3个省级单项运动学校)获得国家基地命名;2009年,有18个市、县级体校获得本周期省级基地的命名,基本形成了奥运年争创国家基地、全运年打造省级基地、省运年评估认定县区的工作模式。三是完善了激励政策。2006年以来,根据全省业训发展和改革要求,对《四川省业余训练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2007年~2010年间,四川省体育局用于业余训练输送奖和成绩跟踪奖励的经费投入已达600多万元。四是强化教练员培训。按照《2006年~2010四川省教练员培训计划》,有30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培训,有3000余人次参加了省级培训。五是加强硬件建设。新建、改建了一批业余训练场地,完善了训练设施,添置了相关器材,使业余训练得到了基本保证。于2010年启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被列入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体育局的“十项体育惠民行动”。今年将完成第一批(5所)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任务。六是创办幼儿基地。2008年初,为了实现体育从娃娃抓起,制定“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认定办法,在21个市州建立了22个幼儿体育基地,并进行了经费资助,帮助各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就实际效果而言,尽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收益人群的“数量”上不如学校体育,在竞赛成绩的“质量”上不如业余训练,但其管理模式却最为符合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体育行政部门只履行行业监管的角色,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实现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

近几年来,四川省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规范日常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巩固师资队伍等措施,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和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了全省青少年体育的不断发展。一是保证质量,稳步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省20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部完成总局网上登记。21个市州中,有10个市州的俱乐部年度经费总收入大于年度经费投入,各节假日活动人数连年增加。二是加强管理,提升质量。修订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评比办法(试行)》,分别从组织管理、申报创建和青少年活动等方面加强了对各市州的管理工作的综合考评,并对获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俱乐部管理人员1416名,体育师资5314名。四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紧扣“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主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4)青少年体育赛事

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共举办了两届省运会和年度青少年比赛。围绕着这两届省运会和年度青少年比赛,制定了《四川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通过从新周期的第一年开始实施运动员注册、指纹建立、照片上网、资格公示等工作,有效地打击了竞赛中的“以外打内”、“以大打小”等不良现象。颁布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四川省青少年体育项目管理员管理办法》,明确了竞赛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强化了承办、参赛、管理单位的责任,加强了对竞赛组织人员的纪律约束,提高了竞赛质量,净化了竞赛环境。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11年四川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参赛运动员达到7300余人,同前一届的5365人相比,参赛运动员人数大幅增加,展现了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发展趋势。

【注释】

[1]陈永进.蜀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J].中华文化论坛.1999(3):57-61

[2]数据来源:成都市体育局内部资料

[3]资料来源:都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相关资料整理(成都市体育局提供)

[4]资料来源:成都市体育局

[5]数据来源:成都市体育局

[6]数据来源:成都市体育局

[7]数据来源:成都市体育局(07、5、21报文产办:成都市体育产业的基本情况)

[8]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8年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四川人民出版社.第85页

[9]苟清华等,成都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2008(10)

[10]交流经验,促进改革,探索城区体育工作新路子[J]1998-09-23

[11]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8年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第三章第43页

[12]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8年成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第308页

[13]齐建国等.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1.

[14]钟启泉.日本学校体育的演进及其未来走势——日本教育学者木下百合子教授访谈[J]. 全球教育展望,2009(6):3~6.

[15]http://www. tokyoamericanclub.org/health-and-recreation/ youth- sportsand-programs/classes-a-programs.html.

[16]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14(2):16~19.

[17]鄢长安等. 日本新一轮学校体育指导要领改订的框架及内容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3):83~86.

[18]杨少波. 美国体育教学的启示[N]. 中国体育报,2011年5月10日:第七版.

[19]Catrine Tudor-Locke, Sarah M. Lee, Charles F. Morgan. Children’s pedometer-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 segmented school day.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6(38): 1732-1738.

[20]张怀波.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1):116-119.

[21]陈洁洁等. 从美国社区体育管理的经验看中国社区体育发展战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7):88.

[22]Courtney J et al. Vascular risks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6, 2(2): 171-87.

[23]http://www.fitness.gov.

[24]Sigmund A. Anderssen, Ashley R. Cooper, Chris Riddoch. Low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s a strong predictor for 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ge and sex.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7 Aug; 14(4): 526-531.

[25]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1987). The President’s Challenge. Washington, DC: Author.

[26]Sharon A. Plowman, Charles L. Sterling, Charles B. Corbin, Marilu D.Meredith, Gergory, J. Welk, and James R. Morrow, Jr. The History of FITNESSGRAM[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06(3): 5-20.

[27]http://www.catchinfo.org/.

[28]http://www.sparkpe.org/.

[29]Seefeldt, V., Ewing, M.E., & Walk, S. (1991). Overview of youth s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30]Vern D. Seefeldt, Martha E. Ewing. Youth Sports in America: A n Overview.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Series 2, No.11, Sep, 1997.

[31]专家关注青少年体质下滑:新生代手无缚鸡之力[EB/OL]. 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21日,http://www.chinanews. com.cn/ty/ty-zhqt/news/2010/03-21/2181334.shtml

[32]曹燕. 澳大利亚学校体育教育简介[J]. 基础教育参考,2010(7):32~36.

[33]Active After-school program gears up for 2011[EB/OL]. 2010年12月17日.(访问时间:2011年8月8日)http://www.ausport. gov.au/news/asc_news/story_409970_active_after-school_program_gears_up_for_2011

[34]Magarey A, Daniels L, Boulton J.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ustr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assessment of 1985 and 1995 data against new standard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s.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01,174: 561~564.

[35]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AUSTRALIA’S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FOR 12-18 YEAR OLDS. http://www.health.gov.au/internet/main/publishing.nsf/content/0D0EB17A5B838081CA256F 9700136F60/$File/youth_phys.pdf

[36]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Sports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A Statistical Overview, Australia (Edition2), 2008. http://www. intuitivesolutions.com.au/Downloads/ABS1.pdf.

[37]NHPA. Be Active Australia: A Framework For Health Sector Agenda For Ac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2005-2010. http://www. health.vic.gov.au/nhpa/resources/pa_be_active.htm.

[38]周珂等. 《澳大利亚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借鉴[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30~16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