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的建议

积极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农村的商务信息瓶颈,已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公益性商务信息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和销售。由于受到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还未实施,新农村商网的服务功能缺乏基层网络终端支持,采集、发布信息的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渠道狭窄,严重影响网络作用的发挥。
积极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的建议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该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和推动农村流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最近,我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当前,分散的农民面对大市场,严重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导致了“三不”现象的出现: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农民不知道卖给谁,不敢扩大生产;农民不知道市场行情,卖不了好价格。部分水果蔬菜产区由于卖不出去,保质期短,水果蔬菜成堆地烂掉,甚至出现自毁的现象。例如,广西浦北县种植香蕉13.5万亩,年产量达30多万吨,由于很难在当地市场全部卖出,每年都会有不少香蕉白白烂掉。由此可见,农村的商务信息瓶颈,已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公益性商务信息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和销售。针对这一情况,商务部于2006年4月,启动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该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开通“新农村商网”、创办《新农村商报》和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2006年8月,新农村商网正式开通。该网主要有三大功能:信息发布、咨询互动、交易对接。即该网开通后,为农民实时发布有关政策和产品供求信息;提供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咨询服务;在农产品集中上市和部分地区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时,组织开展购销对接服务活动。

2006年9月,《新农村商报》正式发行。每周一期,四开八版,通过邮政系统向全国62万个行政村免费发放两份,张贴到村。通过《新农村商报》,将农副产品市场信息集中整合,与新农村商网等网络信息源相互补充,扩大农村流通信息源和覆盖面,填补了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在广大农村的空白。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是集信息采集、发布、统计、查询和提供对接、培训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基层信息服务网络,是新农村商网通向基层的自然延伸,也是整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支撑系统。目前,商务部已与首批计划试点的10个省(区)签订了共建协议,并指导部分省市自筹资金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工程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突显出投入成本小、覆盖面广、成效大等特点。特别是在解决当前农村农产品“卖难”等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农村商品供求信息对接服务,有效缓解大宗、滞销农产品的“卖难”,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并推动了农村产销方式的改变和“订单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商网根据农村秋季农副产品集中大量上市、销售困难的实际,于2006年秋季举办“秋季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简称“秋季对接会”),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广西浦北县通过“秋季对接会”销售香蕉4.42万吨,成交额达7638万元,大大缓解了香蕉的“卖难”问题。今年初,新农村商网又举办了“冬季农村商品网上交易对接会”(简称“冬季对接会”)。“冬季对接会”开始后,海南在网上发布18条辣椒求售信息,辣椒供应总量达612860吨。通过网上网下对接达成椒类产品实际成交28000吨,对接会实际成交量已占到海南全省椒类产品销售总量的38%左右,基本解决了海南椒类产品的“卖难”问题。据统计,今年“冬季对接会”共促成交易399笔,成交总额为16.45亿元,实际成交5.90亿元,交易涉及29个省区市的716个县、51350个村、2439家商户,298种农村商品。成交的主要产品类别为蔬菜、粮食、水果、禽畜、苗木、水产等15大类65个品种,基本涵盖了农村现有的主要农副产品。对接会的成功举办,还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例如,河北玉田县农民经纪人杨明志通过参加两次对接会,与哈尔滨市希波集团达成了今年为该集团生产5000亩白菜、5000亩芸豆和2000亩香菜的订单合同。除集中举办的对接会外,平时开展的农村商品网上日常交易对接工作也在加大力度,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额都在不断增大。

二是《新农村商报》创刊发行,已经成为农民获取商务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仍十分落后。据统计,我国互联网应用人口已超过1.37亿,而涉及农民的应用才200多万人;计算机应用5000多万台,而乡镇应用计算机还不到2万台,村级应用量更小。《新农村商报》的创刊发行,可与新农村商网等网络信息源相互补充,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商务信息服务。广大农民不仅从中能获取急需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同时还能了解到有关农产品生产、致富经验等多种服务。自发行以来,《新农村商报》受到了广大农民一致好评。目前,编辑部平均每天收到上百件读者电话、电子邮件和来信。实践证明,报纸是目前农民获得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是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辽宁省海城县大屯镇自筹经费建设了24个信息服务站,共为全镇农民发布供应信息150多条,从网上为农民搜集致富信息600多条,直接和间接实现网上订购价值200多万元。又如,山西省大同市去年9月开通了“大同新农村商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已促成农副产品成交量13万公斤,金额127万元;意向成交量120万公斤,金额720万元。

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农村商网、《新农村商报》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三者互为依托、相互补充。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新农村商网、《新农村商报》的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比较明显,但整个工程的实施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缺乏商务信息服务机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程度限制。由于受到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还未实施,新农村商网的服务功能缺乏基层网络终端支持,采集、发布信息的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渠道狭窄,严重影响网络作用的发挥。在两次对接会上,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采集、发布,尤其是对接服务,大部分还是要靠电话、传真送达。在平时的常态化信息对接工作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农村缺乏商务信息服务队伍,影响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服务深度和广度。网上交易对接会的经验表明,建立一支专业的商务信息服务人员队伍,是提高商务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从实际工作看,虽然对接会期间各地商务部门指定专人担当信息员,但与对接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很多农民不会在网上收集和发布信息,临时信息服务人员也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部分农副产品的分类、主要产销地、主要客户群等情况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亟待加强培训。

三、几点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特别是鲜活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农民不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通过网上网下结合方式,借助互联网把商务信息服务延伸到农村,在网上推动大宗、跨省农产品交易,有效地解决了产地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针对目前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更快地推进该工程建设,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建设。根据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建设规划和目标,按照“抓好试点、注重实效、分期建设、逐步扩大”的原则,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惠农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和实施要坚持公共服务的方向,特别是在刚开始阶段,不能向农民收费,不能给农民和地方政府增加负担,否则,农民就没有积极性甚至害怕。为此,建议中央财政对新农村商网、《新农村商报》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行所需资金;对每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连续支持几年,几年后再由地方政府资助或由市场机制(如适当引进一些有积极性的企业参与等)维持服务站运行。这主要是在开始阶段起一个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

三是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该工程建设应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绩效考核的运行机制。各地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新农村商网和《新农村商报》,可由商务部负责建设和日常运行;对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可实行各级商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模式,具体建站可以形式多样、办法灵活,以方便农民查询、发送信息为宜。

四是加大信息人员培训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目前农村信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要切实搞好信息员的培训工作。除了学习微机和互联网知识外,还要进行信息采集、质量标准、新农村商网的功能和使用、自主建网页等多方面的培训,真正建立起一支具有基本专业知识又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以提高商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面对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信息及其基础设施资源分散的情况,很有必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整合各方面资源,来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建设和实施,确保在低投入中让农民真正受益。

(此文刊于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2007年3月28日第7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