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叙事与印象

叙事与印象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叙事与印象建筑学家有足够的理由表达对城市的感知,如果仅从表面看,他们构建了城市,或者说有了城市才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及其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是同等重要的。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印象。
叙事与印象_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

(二)叙事与印象

建筑学家有足够的理由表达对城市的感知,如果仅从表面看,他们构建了城市,或者说有了城市才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建筑学家眼里的城市总有常人捕捉不到的细节,或高或低、或纵或横、或深或浅、或浓或淡,他们的视线穿行于城市之中,就像鉴赏一幅作品,中式也好,西式也罢,他们的建筑偏好决定了对作品的评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学家都如出一辙,现代建筑学已融入其他多种学科,他们在创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参与创造了生活。品味建筑学对城市的感知,至少可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属写实派,他们通过勾勒城市的外形来表达思绪。例如Shepard对俄勒冈小径的峭壁留下的印象是:如果在高空向西慢慢行进时,惊讶的感觉会波及所有人……无数的观察者都会发现灯塔、砖窑、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贝肯山、发射塔、教堂、尖顶、圆顶、街道、工场、商店、仓库、公园、广场、锥顶、城堡、炮台、柱廊、穹顶、尖塔、寺庙、哥特式城堡、“现代”防御工事、法国的大教堂、莱茵河畔的城堡、高塔、隧道、门廊、陵墓、Belus神殿和各种各样高大宏伟的建筑……华丽的大厦宛如美丽的白色大理石,展示了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风格。[4]写实派笔下的城市是结构的城市或符号的城市,由建筑符号通过单元和节点汇聚成网状结构城市,并由此展示建筑学意义上的城市形象

第二层次是印象派,这一流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人性因素,一方面人与建筑的互动共同构成动静交融的城市图景;另一方面城市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图景,在不同人的眼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林奇教授就认为: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及其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是同等重要的。在场景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者,与其他的参与者一起,我们也成为场景的组成部分。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印象。在城市中每一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5]虽然印象派的城市观中融入了人的因素,但它仅把人看成是以静止元素为参照物的运动元素而已,人不是文化人,人也不是社会人,因此城市在印象派感知下只是增加了动感,并没有展示灵性和美感。

第三层次是虚拟派。随着网络社会的全面渗透,连建筑学界也在反思,建筑城市是否将最终被网络城市所取代,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米切尔相信人们将不仅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同时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网络好比一块摆在我们面前的城建用地,邀请我们设计和建设比特之城(即21世纪的都市)。这将是一个不依附于地球上任一确定地点而存在的城市,其格局不取决于交通的便利性和土地的有用性,而受互联性与带宽程度的制约。它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异步的,居民由脱离现实的、分裂的主体组成,他们以化名和代理人的集合形式出现。城中的场所将由软件以虚拟方式组建,而不是用石头和木材以物理的方式造就,它们通过逻辑关系而不是门、走廊和大街彼此相连。[6]米切尔在20世纪末的大胆构想正在被现实所验证,这不知道是建筑学界的悲哀,还是人类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