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时期建立大理白族特色档案的构想

新时期建立大理白族特色档案的构想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族特色档案涉及的范围较广。本文拟结合大理白族文化的实际,对新时期建立白族特色档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求得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正。(三)白族民居建筑档案大理白族民居以其漫长悠久的历史、生动鲜明的特色、博采众长的包容性,在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白族医学成果的医药典籍不断发掘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关注。
新时期建立大理白族特色档案的构想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本文所讲的大理白族特色档案是指记录和反映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人民饮食起居、医药卫生、著名人士、民间文艺、民情风俗、旅游文化、生产工艺等方面特点的,具有重要影响和特殊价值的,经过科学整理归档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

白族特色档案涉及的范围较广。从过去大理州整理的状况来看,大多局限于谱牒、金石、宗教等类目,其他一些种类的收集整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虽然在本系统内做了小范围的搜集,如原大理医学院图书馆先后搜集到少量的白族医学文献资料,但因其发动面不广,搜集工作不普遍,还无法形成体系。

本文拟结合大理白族文化的实际,对新时期建立白族特色档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求得有关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白族特色档案的内容

(一)白族饮食档案

白族特色饮食主要有乳扇、喜洲粑粑、猪肝酢、雕梅和炖梅、“头苦、二甘、三回味”的“三道茶”、土“八大碗”等。〔226〕白族每逢客至,先邀请上座,即奉献烤茶、果品等,再用八大碗、三碟水等精致丰盛的菜肴款待宾客。〔227〕将记录和反映白族特色饮食的历史、演变、发展、烹调方法、技巧、色香味特点、特色宴席、风味食品、配料、食谱等整理成白族饮食档案,对于白族饮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白族服饰档案

白族服饰体现了白族崇龙敬火、尚白尚红、喜水爱云的独特风格。男子多以白色、黑色或靛蓝色布包头,穿白布对襟上衣,外套黑色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宽筒裤,有的还肩挎刺绣的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水红、浅蓝无领大襟上衣,外罩玫瑰色、红色、藏蓝色领褂。领褂右衽佩戴银质扣链,下坠三或五绺银缨穗;银扣链上有的还悬挂针筒或是银、骨制作的金鱼、龙、凤等饰品。腰间系有腰带,束紧后再系上围腰,围腰一般单层,两边及下摆或镶嵌绣花边,或饰以图纹,或绣上万字花、蝴蝶、蝙蝠、龙凤等图案,以取其吉祥之意。围腰配以飘带,飘带两边缀以两面绣花的“鸭舌”和呈尖角的带头。肘、腕和耳垂喜戴玉、银镯、耳环等饰物。下着白色或浅绿、浅青蓝色宽裤,裤脚边镶以各类花边。脚穿绣花鞋。服饰上的纹样以波状纹、彩云纹、花瓣纹为主体,色彩多用强烈对比色,反差较大,色调鲜艳明快。图案形状多以水、云、鱼、蝶、花为主。〔228〕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和重要载体。对典型的白族服饰设计图案、文字说明、穿着打扮等可制作成音像资料,服饰精品要经过技术处理,一并作为白族服饰档案保存。

(三)白族民居建筑档案

大理白族民居以其漫长悠久的历史、生动鲜明的特色、博采众长的包容性,在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除大理、喜洲、周城民居古建筑群外,以剑川金华镇为代表的白族民居也很典型,现存的150余座建筑保持着从明清、民国到现代的完整连贯的时间序列,具有丰富多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架,显示了白族传统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229〕白族民居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门楼采用木雕彩绘、泥塑、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加以装饰,呈现出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的特点。这种“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家居环境,幽雅多姿、古朴玲珑、远近闻名,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将记录和反映白族建筑风格、布局特点、设计施工、装饰维修、改建扩建等内容的档案建立好,可以为白族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白族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准确资料,对现代白族民居和仿古建筑的修建和维护也有重要意义。

在文献史料方面,历代正史、政书、笔记、方志家谱等都有关于白族建筑科学成就的记载,但十分零散,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目前大理州档案馆保存的白族古建筑档案资料有:(1)科技档案1卷,内含《云南白族民居调查报告》《大理、喜洲、剑川白族古代建筑随遇记要》《白族建筑匠师访问记》及照片63张、图纸77张,档号101-1-504。该卷档案图文并茂,准确反映了大理、喜洲、剑川、周城等地具有典型意义的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2)文书档案。分散保存于州政府、州建设局的全宗内。(3)图书资料。有《白族建筑艺术》《白族美术史》《神奇美丽的大理》《大理览胜》《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小院》《喜洲忆旧》《喜洲民居建筑群》《白族民居》等28册。〔230〕

(四)白族医药档案

白族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白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医学,形成了具有初步医学理论的医药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白族医学成果的医药典籍不断发掘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关注。其中有明代陈洞天的《洞天秘典注》、李星炜的《奇验方书》和《痘诊保婴心法》、清代赵子罗的《本草别解》和《救疫奇方》、孙福荣的《病家十戒·医学十全合刊》、李文庭的《验秘方》,近代奚毓崧的《训蒙医略》《先哲医案汇编》《伤寒逆症赋》《六部脉主病论补遗》《药方备用》《治病必术其本论》《五脏受病论》《舌苔歌》,赵成矩的《续千金方》、李钟甫的《医家辑要》和《眼科》等,被誉为“医界名著”〔231〕

白族医药、疾病治疗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取了汉、藏等族的医疗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值得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医学信息资源,希望引起地方政府和医疗卫生界的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好白族医药档案。

(五)白族名人档案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人名流荟萃,历代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清代以前的暂且不论,民国时期的著名人士如赵藩、张耀曾、周钟瞸、杨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张伯简、王德三、王复生、施、周保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如“两弹一星”功臣王孝希、著名史学家马曜、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等。每一位历史名人都蕴涵着特定时代的思想精华。有关这些著名人物活动的书信、日记、手稿、照片、影像资料等等,也是白族特色档案收集的重点之一。大理州档案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现已收集到大理第一任专员杨永新、著名医师梁炳学、白族画家杨德举、白族女书法家姚林等名人档案史料60多卷。

(六)白族民间文学艺术档案

白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风格各异。民间文学如白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叙事长诗、诗词谚语等;民间音乐歌舞如大本曲、吹吹腔、三弦、唢呐、洞经古乐、霸王鞭舞等;民间传统工艺雕刻如大理楚石、云龙石刻、洱源起凤砚台、鹤庆新华村金银铜器加工、大理周城扎染、剑川狮河村木雕木制品及遍布白族村落的刺绣编织等;影视、戏剧、曲艺如《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儿女们》《红色三弦》《望夫云》《阿盖公主》等。这些文化事项又通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乡规民约、族谱、家训、村落组织等加以保护和传承。将白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档案建立好,可以为白族文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和创新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

(七)白族民风民俗档案

白族民风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大量珍贵的民风民俗档案。仅民间节庆就有商贾云集的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欢快的“绕三灵”、谈情说爱的“蝴蝶会”、载歌载舞的“三道茶”、独有的“本主节”、游人如织的鸡足山、妙趣横生的石宝山歌会、别有情趣的“耍海会”“栽秧节”“葛根会”“二月八”“花朝会”“田家乐”等等。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个传说都引人入胜。〔232〕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在民间流传着大量文字、图片、声像、口碑档案,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收集、整理和抢救。大理学院图书馆视听资料室近年来拍摄了《大理三月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艺展演实录》《大理三月街民间洞经音乐演奏实录》《大理三月街民族情歌对唱实况》等多部DV影像资料片,并制作成光盘存贮,建立起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影像档案资料库。〔233〕

(八)白族旅游文化档案

大理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独有的崇圣寺三塔、蝴蝶泉、“风、花、雪、月”四景和苍山、洱海的自然景观以及南诏、大理国的太和城遗址、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等文物古迹,无不让人神思遐想,令人赏心悦目。主要自然风光旅游景点、景区有:鸡足山、南诏风情岛、剑川石宝山、大理云景、鸟道雄关、洱源茈碧湖、剑川满贤林、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龙洞、百鸟朝凤、云龙天池、云弄峰等;主要人文古迹旅游景点有:云南驿古镇、巍山古城、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严家院、千年白族村、云龙太极图、大慈寺火葬墓群、虎头山古建筑群等。〔234〕建好白族旅游文化档案,有助于大理旅游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大理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有助于大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九)白族扎染工艺档案

扎染是白族著名的一种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扎染是以白布为原料,用手工针线扎缝各种花形图案,用靛蓝多次浸染而成,由于扎缝部分在染制时不能正常渗透,因此染色后图案就成为清里带翠,蓝白相间,色泽深浅不同的花纹,具有其他印染方法不能达到的效果。制作上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数道工序。经过不断改进工艺,更新花色品种,现已有18种花型,24种针法,408个图案,产品有头巾、手帕、床单、桌布、门帘、沙发布、帽子、流行时装等50多种。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扎染不仅对人体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而且对环境无污染,这对洱海地区的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将白族传统的扎染工艺档案建立好,对开发白族传统工艺,发展大理的旅游产业具有长远意义。

二、建立白族特色档案的措施

(一)重在抓落实

在新时期白族特色档案建设工作中,抓落实的意识不容乐观。据了解,大理州档案馆及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团体已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旅游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关键是如何把这项工作长期抓下去,怎样把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资料收集进馆。笔者认为白族特色档案工作重在抓落实,在落实上下功夫,从深层次去考虑和认识这项工作,对上要主动协调、汇报,积极争取经费,争取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对内要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进行调配,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困难。

(二)扩大宣传

不仅档案部门的领导要提高对建立白族特色档案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而且还要向有关单位和领导宣传建立白族特色档案的重大意义,使他们认识到在文学艺术、旅游文化、风土人情、节庆礼仪、风俗习惯、生产工艺、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白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料,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求得各行各业的支持和配合,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白族特色档案收集起来,并移交给档案馆。

(三)搞好调查研究

建立白族特色档案要深入调研、掌握线索、了解情况,要对白族地区和白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对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留有印象,能与专家、学者、教授交流和沟通。了解白族地区有哪些地方特点,有哪些特殊的社会活动,能形成哪些特色档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

做好白族特色档案工作不是有了人力、经费就万事大吉,它还包括宣传、走访、调查、保护以及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配合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具有持久性、连续性。白族特色档案的建立工作从人员的调配到档案的收集、设备的配置、工作措施的制定等都非常细致,要周密地考虑。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使白族特色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努力做到收集有范围、整理有章法、归档有目录、保管有措施、利用有平台。

(五)做好收集工作,丰富馆藏

从馆藏结构和社会需求出发,积极收集反映大理特色、白族特色的档案资料。第一,要改变“闭馆自守”“坐等上门”“十年一进馆”等旧习惯,注意各种线索,寻找新的途经,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沟通交流,对大理白族地区发生的大事、要事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及时收集进馆。如为了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成果,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可以将收集到的近代、现当代档案文献集中起来统一保管,建立本地区“文化名人著述手稿资料档案库”。集中后的手稿资料,按全宗以个人为单位入藏,这种统一管理方式有利于系统、全面、完整的检索和利用;又如为了记录、保存和开发利用丰富而厚重的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可以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及影像载体挖掘、采集和开发大理地域性传统白族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空间活动事项,影像化开发、记录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口传、文献资料与文化空间的活态文化知识信息,建立大理“非遗”名录影像资料库。〔235〕第二,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进馆档案的内容和范围,如增加接收非纸质载体的档案,如声像型、电子型、数字型、网络型档案等;扩大接收进馆单位的范围,广泛接收有关的重要资料;加强同民族、宗教、文化部门的联系,进行文物与档案的互补;广收地方志书资料,以补充馆藏的不足;等等。第三,对散藏在民间的文献资料,一旦掌握了线索,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收集;一时征集不了的,要先登记好线索,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征集;对确有价值的东西,即使花较大的代价也要征集进馆。第四,收集白族特色档案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可采取征购、索取、寄存、捐赠、交流、代集等多种方式丰富馆藏。第五,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复制补缺。比如白族家谱的复制,过去采用复印的方法,不仅成本高,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现在应普遍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再刻录成光盘,这样不仅成本低,保真度高,保存起来也很方便、耐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制作成缩微胶卷保存,如《大理丛书·金石录》(缩微胶片)等。

(六)打造白族档案品牌,弘扬民族档案文化

白族特色档案品牌精品、珍品的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白族特色档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特征,更加重视名牌效应,努力打造白族档案名牌,弘扬民族档案文化。不仅要加大白族特色档案的收藏和编研工作的力度,还要搞好白族特色档案的展示活动,及时向社会展出白族档案珍品和精品,使档案展览成为各族群众文化休闲的一个重要基地,以扩大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提高档案文化工作的知名度,增强社会的特色档案意识和档案文化意识。〔236〕

(原载《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注释】

〔226〕张永钦.略谈白族特色档案[A].杨汝鉴.兰台荟萃——云南省档案学术论文集[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57.

〔227〕赵敏.略论云南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开发价值[A].纳张元,赵怀仁,张锡禄.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36.

〔228〕刘傅森.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浅谈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彝族服饰[A].赵怀仁,张锡禄,赵敏.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69-671.

〔229〕杨晓.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J].今日民族,2008(7):28.

〔230〕大理州档案馆.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EB/OL].大理:大理档案信息网,(2008-10-08).[2009-11-15].http://www.dlda.yn.gov.cn.

〔231〕徐子圣.大理白族地区民间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A].林超民,杨政业,赵寅松.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501-502.

〔232〕沈辉,沈岗.对大理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A].赵怀仁,张锡禄,赵敏.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19.

〔233〕李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81.

〔234〕李新.大理旅游声像资源整合与利用初探[J].云南图书馆,2008(3):57.

〔235〕李新.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81.

〔236〕吴云,方慧.元明清时期傣族成文法的形成与变迁[J].思想战线,2006(5):136-137.余海波,余嘉华.明代纳西族文化的奇葩——丽江木氏土司著作[A].林超民.西南古籍研究[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280-283.唐永海.迪庆藏文档案的价值及意义[J].云南档案,2001(4).段晓林.20世纪50~60年代“云南民族调查手稿”概述[J].云南图书馆,2007(4):111.赵爱国.档案文献编纂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193,202.宋濂.元史·泰定帝纪一[M].卷29.张永钦.略谈白族特色档案[A].杨汝鉴.兰台荟萃——云南省档案学术论文集[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59.范俊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1):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