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龄人退休后易犯的精神疾病

老龄人退休后易犯的精神疾病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离退休后的适应期是老龄人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在精神方面。有报道称,此时老干部中患有各种疾病的高达39%。这种变化称为老龄人离退休综合征。工人多自愿退休且容易适应。离退休综合征的躯体反应。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同时,必然发生相应的躯体变化。根据调查,离退休综合征通过自我调适,大多在一年内恢复常态,个别性格急躁而又固执的老龄人持续三年以上才能逐渐适应。父母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老龄人退休后易犯的精神疾病_“积极养老”的全方位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针、内容和动力的研究

离退休后的适应期是老龄人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在精神方面。有报道称,此时老干部中患有各种疾病的高达39%。约1年后,绝大多数老人能恢复正常。常发生的老龄精神疾病有如下三种。

1.忧郁症

退休后的很多现实问题和矛盾会影响到老龄人的心态,如不及时调整,容易产生抑郁,患上老年忧郁症,其常见症状有:了无生趣,变得懒散;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或早醒;缺乏自信,自责自疚;甚至有自杀念头等。

对待患老年忧郁症的病人应注意哪些事情呢?

首先要求助于心理医生,主动地与亲朋好友宣泄,谈心,或将烦恼锁入“保险柜”放下包袱;情况严重者应遵医嘱,坚持服药,由于抗抑郁药的起效一般较慢,因此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要多求助知心朋友的帮助,常外出走走,或参加旅游,转移注意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要做的事情外,下面这些事情则要尽量避免:不要隐藏自己的感受,与别人交谈肯定有所裨益;不要喝酒,酒不能解千愁,酒与抗抑郁药有不良的化学作用;不要过分担心睡眠困难,当病情改善时,睡眠也会随之改善。

2.离退休综合征

老龄人经过数十年的生活磨炼,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离退休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容易引起情绪低沉、精神苦闷,很难适应。有少数老龄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新变化感到突然和苦闷,出现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他一些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影响老龄人的心身健康。这种变化称为老龄人离退休综合征。

(1)离退休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行为重复,做事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有的还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发生做错事的现象。性情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脑子里好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以往的经历。每当听到议论工作时则感到烦躁不安,并且猜疑他人是在有意刺激自己。有些平素有修养的人,也会一反常态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甚至产生偏见。有些人情绪忧郁,常常深夜不眠而望天长叹、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较为普遍。

(2)离退休综合征的心理反应。

主要是情绪波动。常见的有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和抑郁感。

①失落感。心理上感到若有所失,没着没落,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是从有职业有任务的单位职工突然变成闲散老人的正常反应。原职务较高的负责干部这种失落感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离退休前后权利、地位等落差较大。研究表明,原职业对是否容易适应离退休有影响。干部、教师不愿退休的比工人多,即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为多。工人多自愿退休且容易适应。他们觉得退休后社会地位没有变化。不少工人觉得年龄已老能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且基本生活能有保证是件好事。

②孤独感。离退休老人有孤独感的较多,由于退休,工作上的人际交往基本上没有了,子女大多独立生活,不少老人丧偶,人际交往大大减少。据调查,老龄人有孤独感的占1/4—1/3。

③自卑感和抑郁感。部分老龄人在离退休后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里的地位下降了,不受尊重了,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年老无用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由于自卑,老人会变得过于敏感,容易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够尊重,于是更加自卑和抑郁。据调查,老人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尊重的竟高达40%以上,抑郁悲伤的也有30%左右。其他如急躁易怒、焦虑烦躁、苦闷等不良情绪均可发生。

(3)离退休综合征的躯体反应。

心理和生理是一个统一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的同时,必然发生相应的躯体变化。睡眠不安、心区不适、食欲不振、血压波动、疲倦乏力、动辄发怒而不能自制等心身障碍是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那些原来有高血压、冠心病、胃病或睡眠障碍的老人,这时更容易出现波动或发作。

(4)离退休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与预防。

离退休综合征的发生率与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如平素忙忙碌碌、事业心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而偏于固执的人发生率高,其中无心理准备而突然离退休者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有多种爱好的人很少患病。女性适应快,很少发生这类病症。

根据调查,离退休综合征通过自我调适,大多在一年内恢复常态,个别性格急躁而又固执的老龄人持续三年以上才能逐渐适应。有的人可并发其他心身疾病。社会应积极开展老年心理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自我心理训练,使人们能认识到离退休是国家的制度。要顺应自然,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合理地安排离退休后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开拓“第二人生”,使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以预防离退休综合征的发生。

3.“空巢”综合征

现代家庭中,子女一旦长大成人就像小鸟一样“离巢”而去,或求学深造,或外出打工,或成家立业,一个个离开父母而远走高飞。做父母的在如释重负之时,变得寂静起来,产生难以排除的“空巢感”,尤其是做母亲的,心情更难以平静,出现种种不适心理反应,即常见的老年性忧郁症。如不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解脱,就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发生紊乱,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降低,进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那么,此时老龄人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呢?

(1)顺应自然规律。

子女“离巢”,这是社会自然演变的规律,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期望和预料之中的结局,说明这个家庭发展了,成熟了,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老一辈应该感到高兴和欣慰。如果认为,子女外出打工或学习是对父母的不孝和背叛,进而给予百般阻挠,那就不对了。这种自我封闭的做法不仅会妨碍子女们的发展,给家庭本身也会带来不幸。父母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2)情感转移。

子女“离巢”后,确实会使老人一时感觉冷落,这时应把对子女的思念之情适时地转移到老伴身上,使夫妻生活升华到“第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这时的夫妻才称得上真正的终身伴侣,以此填补子女“离巢”所留下的情感“真空”。

(3)增加交往。

老龄人走出家庭小天地,多与亲朋好友来往联系,不要自我封闭,应到公园去,到老年大学去,到老年俱乐部或老年活动中心去,扩大社会交往,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当然,作为外出工作或学习的子女,应经常打电话或写信回家,或定期返家探亲,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外面的工作学习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定期寄些钱物回家,以表示自己对父母的孝道,减少父母的牵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