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退休后出现的心理原因

老年人退休后出现的心理原因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年轻人对老年人上述心理特点不了解,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愉快,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老年人的各脏器功能出现全面衰老,这种脏器功能的衰老往往对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老年人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有老年痴呆、焦虑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老年人应有人老心不老,永葆年轻的心理。和睦的家庭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步入老年后人的心理变化

不服老心理

许多老年人事业心较强,有美好的理想追求,有生活乐趣,虽已年逾花甲,仍勤奋工作,不顾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因而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自尊心强

有些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曾有过辉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顺利,在离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较强,不爱听逆耳之言。

疑心重

有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年轻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观念及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表现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东猜西想,疑虑重重。

空虚心理

一些从繁忙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紧张的生活一下子转为无所事事,往往不能适应,感到退休后大势已去,于是出现空虚心理,感到生活毫无滋味,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

兴趣狭窄、消沉

一些老年人兴趣狭窄,不爱活动,感到精神衰退及体力不支,并出现消沉、孤独的状况。这些老年人如果再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则情绪更加抑郁、消沉、寡言少语、闷闷不乐。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子女分居,则更感到无依无靠。

个性改变

有些老年人的性格与年轻时明显不同,如出现性子急,耐心差,爱发牢骚,絮絮叨叨。有的老年人则变得格外吝啬,喜欢攒钱,总是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钱。有的人对自己身体特别关注,过分地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死亡到来,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许多年轻人对老年人上述心理特点不了解,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愉快,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躯体衰老对人的心理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老年人的各脏器功能出现全面衰老,这种脏器功能的衰老往往对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老年人感觉器官功能下降,如视力减退,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病及视疲劳;听力减退,重听、耳鸣;嗅觉、味觉减退。此外,由于老年人肌肉萎缩,使得肌力减退,体力下降,不愿活动,与外界交往明显减少,安于现状。因此,易产生继发性抑郁症及其他心理问题。

各种身心疾病对心理产生的严重影响

由于身体衰老及身心功能减退,有50%~7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癌症等,其中有一半人患有高血压。老年人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有老年痴呆、焦虑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由于患有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造成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活动不便,人际交往困难,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痛苦,使老年期固有的一些焦虑、不安、抑郁、烦恼、压抑、孤独等心理变化加剧,导致老年人情绪危机,精神崩溃,自杀率明显上升。

脑功能衰退对心理产生的影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脑功能趋向于衰退,表现为大脑的抑制过程明显减退,神经系统灵活性下降,智能减退,主要为近事记忆减退,但远事记忆相对保持较好,思维缺乏创造性。上述这些脑功能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心理灵活性差,迷恋往事,保守,重视传统,创新性差。

固执己见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性格出现较大变化,主要是性格的弹性明显减退,灵活性差,往往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经验,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新鲜事物,不能正确判断目前的生活现状。常沉湎于往事回忆中,经常唠叨及向别人讲述自己以往的辉煌,并自叹过去的好时光不再回来。少数以往有较大成就者,变得傲慢、偏见、盲目自大,听不进别人的劝说。

情绪不稳

老年人情绪变化具有截然相反的两极性:一种情况是老年人情感脆弱,变得容易激动,难以自制,情绪稳定性差,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另一种情况是情绪变得淡漠,对外界事物、他人情感日渐淡漠,缺乏兴趣,不易被激发出热情。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明显占优势,往往产生疑虑、空虚,对死亡恐惧,各种内心冲突、心理矛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稍有刺激便可出现消极言行。

病态心理出现

猜疑、偏执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常常表现为嫉妒、猜测、偏见,总感到有人要害自己,有人要偷拿自己的东西,老伴有外遇,以及兴趣索然,孤独离群,人际交往困难等。

如何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可以通过锻炼和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自己不断老化、功能逐渐衰退的时期,讲究心理卫生,使自己思想豁达、精神愉快、心胸开朗,避免精神不振、忧郁多愁、惊恐悲伤,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老年人怎样才能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呢?

培养并保持积极的人生观

老年人应认为自己肩负重任,始终有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考虑自己,而时时想着社会,想着人民,胸怀宽广,无所畏惧,不图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使生活充满意义。

永葆青春的心理

老年人应有人老心不老,永葆年轻的心理。要知道,人体内所有的器官,如脑、心、肺等,都具有一种后备能力,这种能力需由良好的心理和适度的运动来加以引发,从而减慢衰老的过程。因此,老年人应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保持愉快的情绪

老年人应有健全饱满的情绪,但适度的紧张也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并且使心脏加强收缩,有更多的血液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特别是大脑的营养需要,使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也随之改善,代谢增强,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减少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冷静和稳定的情绪,遇事不急,头脑冷静,克服激动和不安情绪。

热爱事业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具有独创的技能,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适度的社会活动,会使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但工作也不能太紧张,应张弛有度,过于紧张会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导致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不要有不服老的心理,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培养劳逸结合的良好习惯。

与人为善

老年人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感受到人际间的温暖,使人乐观向上,心胸开阔。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朋友和伙伴,有了知心朋友,可以与你共享快乐,分担忧愁,可以增加生活乐趣,增强承受心理压力的力量。和睦的家庭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热爱生活

只有热爱生活、性格开朗、胸襟豁达、乐观向上的人才认为生活是美好的,才能充满朝气与活力。老年人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离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再学习,可掌握一门适合自己体力的新技能,如烹调、绘画、书法、音乐、园艺、修理等。这样可以有新的精神寄托,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晚年生活的乐趣。

坚持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锻炼人的意志。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发生化学和心理变化,改善血液中激素的含量,从而改善精神健康状况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另外,体育锻炼可给人一种成就感和优胜感,激发人的热情,激励人进取的勇气和信心。

善于让步和超脱

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与矛盾时,应理智一些,适当地做出一些让步,这不仅对自己有好处,也会使别人对自己敬重和谅解。尽量摆脱矛盾,避免卷入是非之中。

老年人如何预防离退休综合征

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空虚、自卑。一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往往出现孤独、空虚和严重的失落感,体力和精力明显减退,自卑心理严重。

(2)忧郁、烦躁不安。一些老年人由于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环境,因而情绪低落、坐卧不宁、行为重复、做事犹豫不决、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控。有的人则悲观厌世,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有的老年人性情发生明显变化,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更有甚者,终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而且有失态现象发生。

(3)不与外界交往。有些老年人对事物毫无情趣、缺乏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不与周围人交往、反应慢,严重时可达到麻木迟钝状态。

(4)心理老化加快。自感脑力活动减慢,体力活动不支,并因此而出现悲观失望。

(5)容易发生身心疾病。有些老年人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环境变化,容易出现身心功能障碍和免疫代谢能力下降等情况。许多人在离退休前身体健康,一旦退休后很快重病缠身,甚至在较短时间内死于癌症或心脑疾病。

(6)老年人应做好离退休前的心理准备。老年人接近离退休时,应及早做好离退休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心理准备,计划好退休后的生活。有一技之长者,可联系需要自己技术特长的单位,准备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充实退休后的生活,这样可以预防退休后的适应不良。这种心理准备一般在离退休前1~2年就要着手进行。

(7)老年人离退休后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应积极参加一些自己喜爱或者是适合自己体力和专业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一些公益事业,为社会发挥余热,摒除无用感。

(8)培养业余爱好。老年人最好能有2~3种业余爱好,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活到老,学到老,使生活丰富多彩,激发生命活力。

(9)运动健身。离退休后老年人往往由于身体的原因不爱活动。“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如想获得身心健康,必须克服心理老化和不爱活动的习惯,积极参加适合自己体力的活动。

(10 )人老有“心病”,应及早就医。如心理障碍严重,应及时到心理咨询门诊就医,以便顺利地度过离退休的初始阶段。

(11 )消除自卑感。老年人离退休后,遇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人老身体状况差,离退休使得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老年人不适应目前重新担任的社会角色,进而产生“不中用”“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强烈自卑感;还有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前社会地位较高,学识和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好面子,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爱听恭维及顺耳语,处事固执己见,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一旦出现反对声,便感到自己没有面子,人老了,谁也看不起了;部分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由于没有了需要自己决策和把关的事情,便把注意力从单位、社会转移到家庭中来,尤其是在单位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老年人对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横加干涉,并因此常与子女发生矛盾,感到自己经验无处使用,而产生自卑感。

那么,怎样克服这种由于角色转换所产生的不适应呢?对自己应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人生在世并不是只在工作岗位上作贡献,在家庭也可有所作为。一个人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对家庭生活几乎没有什么照顾,离退休在家趁自己身体还好,应为家庭尽自己的一份义务。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平静地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

(12)克服失落感及孤独。克服孤独与失落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节。

第一,不断探索和追求,充实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由于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离退休后可以充分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施展才华,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则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将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第二,克服消极情绪,重新安排晚年生活。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一定要消除“无用”的悲观心理及消极情绪。要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的寿命在逐渐延长,离退休不是生活的结束,而是人生第二个春天的开始,是一种新生活的开端。因此,要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三,改变旧有的生活环境,扩大人际交往。老年人不要自我封闭,不要离群索居,要扩大社会交往,努力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冷漠化。应该尽量增进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帮助子女教育第三代人,从中寻找家庭的乐趣。尽量地缩短与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做脱离群众的超人,也不做不合群的“怪人”。

老年人应从多方面与同代人进行交往与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多参加集体活动及各种公益活动,打破自我封闭的局面,并在人际交往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习他人良好的性格,为自己性格的改造创造良好条件;要多交几个性格开朗的朋友,遇事多与朋友协商,取得朋友的热情帮助,而不要闷在心里。在交往过程中,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取长补短,互助互学,以有益身心健康。

(13 )培养多方面的情趣。老年人可参加一些文艺、体育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拳、舞剑、打球、下棋、写字、作画、垂钓、养花、养鸟。这样可以陶冶情操,集中注意力,忘却孤独寂寞,帮助解除烦恼,使自己融合于群体中,通过交流技艺和感情,消除失落感和孤独感。

(14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老年人,因为摆脱了忙碌的工作,进入一个轻松自由的休养环境,生活会变得不规律。规律的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老年人也不例外。所以,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也需要给自己安排一个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将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有益身心健康。

(15 )结交伙伴。老年人丧偶后,孤独感较为严重。所以,应结交适宜的异性伴侣,待感情成熟后,结合在一起,相敬相爱,这是克服孤独的最好办法。老年人在再婚问题上,即使遇到一定的阻力,也应积极去争取,尤其是无子女的老年人,丧偶后更应寻找新的生活伴侣。对于那些无子女又不想再婚的老年人,应到养老院中去生活,这样可以找到伙伴,防止孤独感的产生。

(16 )在情绪低落时,应多寻求帮助。老年人在离退休后,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朋友交往的减少,生活上的单调,常会有孤独感及失落感,从而情绪低沉、精神空虚、心情烦躁、郁郁寡欢、委靡不振、焦虑不安,还会出现头昏头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周身不适、心悸失眠等症状,甚至出现活着受罪、生不如死的念头。这时应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谈心,或找心理医生咨询,以排除心中苦闷,减轻失落感及孤独感,调节情绪,顺利地度过这一心理危机。

(17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老年人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老病死或者其他不顺心的事。不要害怕孤独,孤独并不是灭顶之灾,孤独并不等于孤立。老年人如果时刻把自己同国家、民族、社会、群众连接在一起,虽然自己身边无亲人,但是可以感觉到有成千上万的人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就不会感到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