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有效的活动是常态化的

最有效的活动是常态化的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单元,有效地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专长、服务时间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安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整体性的工作力量。日前,就辽宁省青年志愿活动的具体展开情形,共青团辽宁省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姬广军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最有效的活动是常态化的_志愿者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种机构沿用“学雷锋、做好事”的方式,年年开展“学雷锋”活动,但未免流于形式化、短期化,“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的说法虽有失偏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的实质。中国的公益服务及爱心互助活动须实现观念变革,创新发展,进而注入活力,有长久生命力,在此时达成共识。

这时,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以及深圳地区,一批热心青年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的新形式。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电话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

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

1992年,在香港义工的直接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诞生“义工团”。各省市区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组织随即诞生。

1993年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同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

1995年,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目前,由全国协会、35个省级协会、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单元,有效地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专长、服务时间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安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整体性的工作力量。

1998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的建设工作,从1995年开始就已经有序推进。

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国内第一部省级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随即制定并推出各种版本的志愿服务条例与规定,并付诸实施。

《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日前,就辽宁省青年志愿活动的具体展开情形,共青团辽宁省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姬广军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笔者:对于志愿活动来说,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有一个说法称之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是这样吗?

姬广军:这个说法是当时的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说的,“2008年将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来临。2008年有两件大事,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千百万志愿者踊跃奔赴救灾第一线。志愿者中有党员、团员志愿者,也有企业志愿者和宗教团体志愿者;有青年志愿者,也有中老年志愿者和妇女志愿者,甚至还有少年志愿者;有大学生、企业志愿者,也有居民、农民志愿者。二是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会,百万志愿者参与服务,让各国领导人、运动员、媒体记者、现场观众、场外群众都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认识。

从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到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的新机制,成效越来越明显。

笔者:就辽宁省目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而言,有哪些突出的表现以及具体的特点?

姬广军:说到具体的做法,或者说经验,这些年来,有几件事值得一说。团省委确立的志愿服务原则是“党政关注、社会需求、青年愿为”,这一原则充分考虑到了青年学生以及共青团组织的职能特点。依照这一原则,我们集中优势力量,精心打造了多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青少年手拉手减碳行动”等。还有,我们通过团中央的项目平台,先后选派了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到新疆、四川等祖国西部地区,以及塞拉利昂、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里,有关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注意,即从所谓行动到项目的逐渐转化,是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成熟的一个标志。

笔者:能否把这个理念展开说明一下?

姬广军:最有效的志愿活动,应该是常态化的。以前我们总是强调行动,但是行动总是短暂的,行动总会结束,一个行动结束了,另一个行动才开始。项目就不一样,项目可以是长期的。比如一个简单的扶助老人的志愿工作,我们不让它成为一个走访式的行动,而让它成为一个项目,我们就可以通过招募定向志愿者的方式,把这件事长期做下去。志愿者的服务意愿常常不一样,扶贫、助学、环保,各有其指向,我们把第一个指向作为一个项目,而把有此意向的志愿者组织起来,长期坚持做这个项目,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项目吧?这个项目目前的情形如何?

姬广军:这个项目启动于2003年,是团中央等单位启动实施的西部计划与我省地方项目辽西北计划的有机结合。作为西部计划的招募派出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累计选派178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新疆、四川、青海、宁夏、贵州等地开展为期1年至3年的各类志愿服务。同时,在省内,即“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这部分,十年来争取财政资金扶持超亿元,累计招募派遣11批、5800名志愿者投身辽西北基层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帮困、农村金融与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笔者:这样一种运行机制,在应对大型赛会的时候,是不是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姬广军:正是这样。比如刚刚成功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团省委承担了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在全省14个赛区统筹11668名赛会志愿者、16000名城市志愿者、200万名社会志愿者,为各地来宾及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服务逾4000余万小时。没有这样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不可想象的。

笔者:就是说,志愿服务工作的项目化运行,已经形成了非常具体的机制?

姬广军:对。这个具体的运行机制,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单元,有效地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专长、服务时间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安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整体性的工作力量。

姬广军:共青团辽宁省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辽宁省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