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是“非常态”中的常态
(一)危机的含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认为,危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潜伏的祸害,如危机四伏;二是严重困难或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如金融危机。美国学者罗森豪尔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的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就一般而言,危机是指社会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严重危及现有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的事件。危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危机发生的领域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等;从引发危机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的危机和人为的危机,前者如地震、海啸、水灾,后者如战争、恐怖;从危机发展和终结的速度可把危机分为龙卷风型危机、腹泻型危机、长投影型危机和文人型危机。
(二)危机的特质
从抽象的特征来看,可把危机的特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突发性与紧迫性。突发性即不可预测性,“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作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性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机”。[1]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人确切知道在什么时间、地点会发生怎样的危机,也没有人能够预知危机的后果。紧迫性是指危机中所面临的情况达到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阈值,危机的爆发、扩张迅速,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否则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2)危害性与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造成破坏与损失。所造成的危害、破坏在强度和烈度上表现得十分显著,危害可能是有形的与无形的、现实的与长远的。尽管危机可能会使原有问题与不足充分暴露,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危机导致的经济、政治、心理方面的损失来看,危机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3)复杂性与扩散性。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可能是单一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危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影响和危害具有扩散性的特点,危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即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初始的危机会对外部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像投入水中的石头,所引起的冲击波可能包含石子撞击池底,在水面及周边溅起的水花和涟漪荡荡而引起的波动。[2]如阿根廷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国经济大危机,最终导致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危机也会发生“蝴蝶效应”,一国发生的危机会影响到其他地方,带来全球化的影响。
(4)双重效果性。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危机和机遇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机肯定会造成损失,但危机也是生存、发展的良机或重要关头,是机会和转折点。通过解决危机而获得进步,变危机为契机。危机也具有“社会安全阀”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