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机制运行现状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机制运行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供给模式占有绝对压倒比例。这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经常化开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机制运行现状分析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二、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机制运行现状分析

(一)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生产供给体系初步形成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供给形式,主要分为政府直接生产并供给型、民众自发生产并供给型、非营利组织生产并供给型、企业生产并供给型、政府采购并供给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供给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据统计,浙江省2010年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979场,投入资金达15.3亿元;举办各级各类“送戏下乡”活动2390场次,惠及观众4761436人,这一统计仅仅代表了政府主导的各项群众文化文化活动,而与此同时展开的由民众自发生产供给、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类主体生产供给的群众文化活动难于纳入统计,据课题组在湖州调查所示,仅2010年湖州市中心城区各社区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就达1083场次[3]。还有大量居民自发文化体育活动,和城乡间不计其数的红白喜事中的文化活动,则更是无法统计。

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来,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生产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处于稳步推进和不断探索之中。

(二)政府供给型群众文化活动仍占主导地位

政府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主体,又是群众文化活动主要生产供给主体,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政府主导并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职能日益明晰,政府在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供给方面更加突出了社会公益性、政府主导性。据课题组在浙江省调查显示,就“何时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最多”的回答是,选择“政府重大政治经济活动”的人数最多,达到50%左右,选择“周末或节假日”的人数,占比达25%左右,其他选项占比均较低。可以看出,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文化活动生产供给模式占有绝对压倒比例。

(三)社会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政府虽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常态化经常化开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如企业、NGO、其他公益单位、社区、行政村等也一起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生产与供给中来。这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经常化开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湖州市下属德清县为例,2010年全县共举办有记录的群众文化活动567场,基层文化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由政府主办80场,乡镇(街道)村(社区)主办332场,其他事业单位主办139场,企业主办16场[4]

(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据统计2010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359元,比2005年的16294元增长了6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303元,比2005年的6600元增长了66.7%;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5]。同时,随着时代的开放和发展,公众的主体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出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由政府统一生产供给的文化活动产品已不能完全适合群众需求。人民群众日益渴望获得经常化、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这给政府的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带来了压力和动力,迫使各级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的推动力度,也为社会主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需求空间,并使众多群众自组织文化活动风生水起。

(五)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经常化的成功模式亮点频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群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经常化的规律和路径,并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普适意义的成功模式。如浙江湖州的“文化走亲”模式、宁波鄞县的“天天演”模式、江苏吴江“区域文化联动”模式、湖南长沙的“百团汇演”模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