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是当务之急

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是当务之急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服务目前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如何常态化发展”的课题。志愿活动取得实效,是让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获得成就感进而热情永在的最重要动因。二是志愿服务内容提供要常态化。比之于互联网,一个个志愿者组织就像一个个APP,他们急需的就是一个APPSTORE。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志愿服务的全国性立法工作,进而规范志愿服务行为,明确和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志愿服务的法治化。
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是当务之急_志愿者的力量

从涓涓细流到汪洋大海,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已经蔚然大观。把事做大不容易,把事做好则更难。怎样把志愿者个体的一时热情化为长久坚持的动力?怎样使志愿服务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怎样让志愿者组织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怎样使政府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更加规范健全?志愿服务目前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如何常态化发展”的课题。

●人数多规模大并不等于常态化

近20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志愿者数量以及参与群体方面,还是在服务领域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尚没有进入常态化轨道。

先从现象上来说说什么不是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比如在救灾中,缺少专业队伍和统筹协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时,志愿者积极奔赴灾区,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调度组织,各行其是,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甚至有时添乱大于帮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志愿者的热情受到打击。不少城市举办体育赛会时,很多志愿者为市民提供了各种服务,比如各种歇脚点、饮水处,指路、咨询服务,都非常贴心暖人,但赛会结束后,这些设施大多“人去屋空”。

又比如,在日常服务和社区服务中,以我为主,而不研究服务对象和活动主题的特点,只看场面,不看效果。

做活动靠热情、凭心情、看感情,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遇事一哄而上,事毕一哄而散,这些都不是常态化的志愿服务。

而在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上,管理部门也存在诸 多疏失:能为我所用就支持,否则就忽视;围着我转就鼓励,需要出钱、出政策就失语。

有学者将制约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参与管道不足,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者流动性高,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行政化倾向;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志愿者资源浪费严重。

建设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就好像互联网的发展,必须要有程序设计,有大数据、云概念,有APP和APPSTORE,有网络运营商。

●什么是我们提倡的常态化

我们所提倡的常态化志愿服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常态化:

一是把握志愿服务需求要常态化。志愿活动取得实效,是让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获得成就感进而热情永在的最重要动因。有的放矢,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拍脑门,多一些针对性,志愿服务必须建立在对需求的准确把握上。打捞和捕捉真实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集纳、整理、分析,同时有一套定期跟踪、更新的机制,是实现有的放矢的基础。这项工作之于志愿服务,就像大数据之于互联网。

二是志愿服务内容提供要常态化。信息时代,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全能型志愿者组织往往不如专业甚至方向单一的志愿者组织更有效率,而网络技术可以打破个体和单一群体的限制,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组织融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将各个组织可以提供的服务打包在一起,由需求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各取所需,一分一合之间,将潜在的志愿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比之于互联网,一个个志愿者组织就像一个个APP,他们急需的就是一个APPSTORE。

三是志愿者组织运营管理的常态化。目前,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分散在党政多个部门:宣传部门有倡导和引导的职能,民政部门有注册的职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都有相应的志愿者管理部门,但这些职能部门中谁是主导、如何分工,却并不明晰,因此时常面临缺位、越位的诟病。基于创新的高效率志愿者管理机制,就像互联网上的运营商。

四是志愿服务模式的常态化。有人把志愿服务通俗地理解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有一定道理,但各种志愿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每个志愿者能作出的贡献不尽相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也应该是不同的。对于大型盛会的志愿者来说,荣誉感、参与感、统一的风格气质和培训是最重要的;对于灾难救援来说,专业性和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于从事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既要求专业性,又要有亲和力、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而对于赈济贫困的公益组织,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上要有更严格的运行与检验标准。把这些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模块化、模式化,将便于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在不同标准上进行评价,也更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这项工作,就好像互联网上的程序设计。

●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基本路径

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依据国情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把基本路径做如下设计:

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常态化。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较一些更为成熟的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建立、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情,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采取各种手段,全时空扩大社会宣传力度,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建立、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志愿者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立法与政策支持、网络建设与制度保障是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基本路径。

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其管理与服务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组织 实行分类管理,增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明确志愿者组织的目标与使命;建立职责清晰的组织结构;采取科学的管理流程,有效避免志愿资源的浪费。

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实践证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明确的伦理规范。从世界范围看,对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提出要求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制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内的北京、上海等省市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志愿服务的全国性立法工作,进而规范志愿服务行为,明确和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志愿服务的法治化。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发达、方便、快捷、灵活、程序简洁的志愿服务信息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是我国志愿服务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供选择的思路是:建立全国志愿者数据库;制定并颁发志愿服务手册;通过志愿资源的网络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志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提供体制与机制保障,为志愿服务创建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与救济机制;建立人性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完善和加强税收优惠、财政投入等相关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