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

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从西瓜产业的发展看陇南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初夏之际,太阳一天比一天炽热,武都城区大街小巷拉着架子车的瓜农声声叫卖,给市民们带来清凉的慰藉。二西瓜是一项传统产业,在陇南众多的沿江沿河川坝地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三与徽县相比,武都渭子沟的西瓜因上市早而获益。笔者认为,特色就是优势,市场就是潜力,陇南特色产业占了天时却地不利人不和(活)。
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_从西瓜产业的发展看陇南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开拓市场是当务之急——从西瓜产业的发展看陇南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初夏之际,太阳一天比一天炽热,武都城区大街小巷拉着架子车的瓜农声声叫卖,给市民们带来清凉的慰藉。在你切开皮薄籽小的西瓜,品尝着水分充足的甘甜果肉时,是否关注到西瓜这一产业的发展?在你清爽身心、消除燥热的时候,是否注意到瓜农的收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每一个城里人关心农民、关注农业、支持农村,每一个陇南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开发潜力、加快发展的问题。

陇南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众多的特色产品,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成为陇南最为突出的特色优势,这在武都区体现得最为明显。且不说油橄榄柑橘无花果茶叶等一些省内独一无二的农业特色产品和花椒等大宗特色产业,就小小的西瓜因好气候也形成了特色优势。

每年二月,西北绝大多数地方还在严寒的包围之中,地处白龙江畔武都城郊海拔不足千米的沙滩地上,渭子沟村的瓜农们已忙碌着下种,才到端午节,早熟的西瓜就成了城里馋人的珍品,要比省内其他地方早熟两三个月的武都西瓜,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

对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陇南来说,虽然各县的气候差异较大,但不同的流域各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差异就是特色,自然资源就是特色优势。不同的区域因生产了同一产品也可以成为一大特色产业。

从五月中旬渭子沟的西瓜上市后,锦屏乡段河坝村、汉王镇罗寨村、马街镇、安化镇等地方的西瓜依此先后陆续上市,七八月份,来自徽县的优质西瓜大量上市,成县、文县的西瓜也几乎同时上市,到了夏末秋初,来自宕昌的厚皮沙瓤西瓜则让武都人饱尝了最后的夏日晚餐。蛮有口福的武都人一个夏天吃了许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市内自产的优质西瓜,瓜贩子在满足了近10万市民消暑需求的同时,赚了个盆盈钵满。

西瓜产业虽然在一村一乡产量规模不大,但却在陇南独特的温差型气候结构中成为梯形产业,将分散的比较优势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比较优势,全市西瓜种植面积目前已接近5万亩,总体上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特色。就全市来讲,一年四季中三季都有西瓜吃,如果各县种植温室西瓜的话,也有可能四季都可以销售经营西瓜,其科技开发、经济效益还大有潜力可挖。

西瓜是一项传统产业,在陇南众多的沿江沿河川坝地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20世纪80年末发展起来的徽县水阳西瓜,一度时间因面积产量的增加出现卖难,多年来随着市场波动起起落落,面积未突破2万亩。在县乡组织坚持不懈的宣传扶持下,瓜农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营销意识的觉醒,吸引了成都、广元、汉中、西安等周边城市越来越多的瓜商。近两年来,西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无籽西瓜、白皮西瓜、礼品西瓜等富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大量出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平均亩产量达到4000斤,去年市场平均最低价0.35元/斤,亩纯收入1400元左右。

2005年,徽县100吨无籽西瓜试销香港后,广受消费者欢迎。2006年,聪明的徽县人通过电子网络,与港商签订了1万吨的购销合同,订单农业使全县西瓜种植面积在2005年2.5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到2006年的2.8万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瓜农70%以上种植了无子西瓜。预计2006年市场价最低也要每斤4角钱,瓜农整体增产增收胜券在握。

徽县瓜农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源自于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走合作经济之路,共同闯市场。以水阳西瓜协会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单个瓜农通过经济利益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经济组织成为西瓜产业的营销龙头,使瓜农通过西瓜协会这个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发言权,成为市场主体,走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徽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也得以体现和发挥。

与徽县相比,武都渭子沟的西瓜因上市早而获益。刚上市时,武都市场价格每斤2~3元,之后逐步价跌,但整体平均价格仍在0.4元/斤,亩均收入8000元,效益好的农户亩收入上万元,西瓜成为渭子沟名副其实的高效优质产业。然而百余瓜农的300亩瓜田仍是单家独户的生产,至今未能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不到一半的西瓜让天水、文县、宕昌的客商运出去外销,大部分产品是以武都城区为销售市场,其平均销售价格在0.4~0.6元/斤,5月早熟西瓜的外销批发价在0.8~1元/斤,贩运到外省城市后,价格成倍翻番。外地市场销售权操纵在外地客商手中,本可以依靠资源优势既增产又增收的瓜农无力开拓市场,在本地市场销售时又常被欺行霸市的贩子强买强卖,一直处在市场弱势地位。

由此可见,以武都渭子沟为首,西瓜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增收潜力和开发潜力,其规模面积和经济效益还都未能实现最大化。如果瓜农们组织起来,有了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把市场销售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扭转市场外销价格贱买的畸形局面,瓜农大幅增收也就有了可能。

除西瓜外,陇南还有许多区域性很强的特色农产品,如“三蒜”、中药材、食用菌、苹果、油桐、柑橘、山楂等,常常是增产不增收,丰收使人愁,农民没有找市场,也不会找市场,一些特色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处在自生自灭状态,长期得不到投入,使品种和品质下降,自然优势有时竟变成了经济上的劣势。

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什么喊了多年,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迟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笔者认为,特色就是优势,市场就是潜力,陇南特色产业占了天时却地不利人不和(活)。

陇南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优势使特色产品品种多、品质好、上市早,物产丰富,天时造就了陇南市的特色优势。

地不利,不能仅仅因为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成本高而控住了自己的手脚。没有占领市场的意识,不去尝试着闯荡山外市场,怎知市场之大,天地之广阔?四川的红橘、新疆的雪梨、海南的西瓜、浙江的甘蔗、陕西的苹果和猕猴桃等外地农产品,却不怕交通不便和运输成本高,不远千里,及早就抢占了陇南的山区市场。地不利挡住了陇南人的手脚,却挡不住外地人的观念意识,其差别就在于陇南的生产规模小、市场意识差,思想解放程度不够。面对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支线机场等一些特大交通项目的实施,陇南的地域劣势很快就会转化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准备好了吗?

人不和(活),是因为陇南的多数特色产业的生产是由单家独户的小生产来承担,农民思想上没胆量,经济上没能力,眼光狭窄短浅,只看到当地市场不知道山外寻找大市场,搞大流通,抓大财富;也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共同创市场,因地制宜,走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之路。

缺乏组织、流通不畅,带动不了规模的扩张,规模效益上不去,产业就难以做大,必然导致经济落后。做大产业,必须弄清优势在那里,掌握了解市场行情,融入国际国内的大市场。市场对于贫困山区的产业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东西,只要找见市场,任何产业都可以做大做强。找市场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帮助农民找市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特色产业开拓市场,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期的任务。发挥陇南特色产业优势和潜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商品意识,扶持发展营销组织,健全信息服务网络,鼓励争创品牌,在市场的拉动下,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重点区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使产业化开发真正见到实效。

(原载于《陇南经济》2006.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