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村落选址和布局

村落选址和布局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村落在初期选址和开创天地的艰辛亦如本图来自陈志华先生《新叶村》第21页,图中①新叶村;②三石田村;③上吴芳村;④汪山村;⑤李村;⑥儒源村遗址。叶坤和他的夫人共育有两子,长子叶光赞,次子叶光隆。叶克诚育有一子名叫叶震。“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也是古代村落用地选址的基本思想。叶克诚、叶震父子在天才自发的“天人合一”的理论的指导下,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村落选址和布局_宗族政治理想标本:新叶村

村落选址和布局

无论如何,叶坤在白下里叶真正地安定了下来,那是因为夏家离开的那一刻开始的,没有了夏家的第一个夜晚,叶先生的内心必定是非常复杂,人的思量往往在黑夜中才能真正地展开,回顾一下往事或者端详一下自己,其中的酸甜苦辣都烙印在他的大脑中。尽管舅舅和自己毕竟隔了姓氏这样的无形的厚墙,但是他毕竟是比自己更加根深叶茂的大树,没有了大树的阴凉,未来的艰辛定是让人畏惧。

夏家因为土地贫瘠得让人忍无可忍才出走的,见《建德县志》记载清计楠《严州行》云:

昔者藩王封此邑,梅花为雉石为堞。

青溪如驶绕城来,万峰峭立土硗瘠。

一分田地一分水,八九分山如剑脊。

畈心畦畔高复低,节节层层作梯级。

生涯种植兼牧樵,牛掣水碓遍山隰。

地产仅供三月粮,米盐布帛他方入。

可见土地贫瘠到什么程度,而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天灾,量变必定会导致质变,那场可怕的灾难成了压倒骆驼最后的一片羽毛。可以断定的是,叶坤在进入白下里叶之前,白下里叶的规模不会太大,虽然有十八种姓氏族群[10],但他们的集聚甚至很可能是因为逃荒而结伴而来的散姓流民。这在古代中国村庄的形成中并不少见。

img18

本图采自《兰溪县志》,可以看到,白下叶的选址在水系的发端,这样做既能够保证农业和居住的用水量,又能够保证水质。同时也可以发现,古村落多在水系边上出现,可见中国这个农业国家,人和水的亲密程度

万事开头难!

新叶有如《老子》说的:“为无为,事无事,……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确,小、大的关系处理好了,“小贞吉”也可以转变为“大贞吉”。也正因为叶坤之初一点点地恢复族力,有“小贞吉”在先,才有了后来的叶克城及以后中兴的“大贞吉”。这种作法,深谙《老子》无为而为之道。

《易经》中的“屯”卦也是综观整个玉华叶氏历史过程很好的注脚,它说:水雷屯(屯卦)(《屯》卦,可以说是《乾》《坤》两卦总论后的第一卦。也可以说,《屯》卦实乃《乾》卦第一爻“潜龙勿用”的翻板。这一点从《屯》卦辞可以得到证明。起始维艰!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建村之初,困难总是多于顺利,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可是也像“屯”的另外面,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img19

采自《玉华叶氏宗谱》,图为三石田住宅全图,崇智派三支迁居三石田,图中见祠厅为崇智堂。此村落在初期选址和开创天地的艰辛亦如

img20

本图来自陈志华先生《新叶村》第21页,图中①新叶村;②三石田村;③上吴芳村;④汪山村;⑤李村;⑥儒源村遗址。本图还要注意:标号④的正北方即为玉峰山,标号①新叶村的正北方为道峰山,明显的连接⑤、③、①三村的是乡村公路,虚线为乡村小路

“潜龙勿用”这句话让我想起,在数次的考察新叶村中,当地人似乎还是最喜欢提起的人物常常是叶坤的孙子叶克诚。是的,在研读《易经》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往往万事开头难,而开头的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不仅从《屯》卦的卦辞“勿用”可以说明《屯》[11]卦处于“潜龙勿用”的始生期,而且从《屯》卦的各爻辞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初九”爻辞为“磐桓”;“六二”爻辞为“邅如”,“班如”,“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六三”爻辞为“往吝”;“六四”爻辞中虽有“往吉”,但仍为“班如”;“九五”爻辞为“小贞吉,大贞凶”;“上六”爻辞为“班如,泣血涟如”,这些爻辞均为徘徊不前、举步维艰之辞。

叶坤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白下里,他都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白下里叶的村落选址工作。而真正完成这个历史壮举的却是他的孙子叶克诚。

叶坤和他的夫人共育有两子,长子叶光赞,次子叶光隆。光赞生了两个儿子,叶克谐和叶克宽;叶光隆只育有一子名字叫叶克诚。叶克诚育有一子名叫叶震。

叶坤和长子叶光赞、次子叶光隆给未来的新叶村打下了最基础的基础,万事开头,可谓难矣,难到难以述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可谓苦矣,更难以述说。

御高风,扶摇琼宇,漠然无视农人苦。

耕牛耕地汗如淋,畴裂禾枯,此境凭谁恤。

新翻禾田飞黄土,笑巫师术乏蓍占无助。

且绸缪,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得及时雨,雨欢苗畅,如卸千年赋。

叶克诚先生接过了他祖父的事业,和他的儿子叶震一起,对整个村落进行了改造,让白下叶[12]迎来了新的面貌,焕发了新的青春,相当于重新对村落进行了选址定基。使用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选址思想。我们现代人做规划设计的时候经常说“天人合一”这个词,其实现代人所讲的和古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代的人与自然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十分复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内核,即自然与人是和谐的整体,天地派生万物,其中当然包括了人,人和自然万物都是这个和谐大系统中的不同元素,因此,叶克诚父子尊重和顺应自然万物,强调天道与人为的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类相同,相类和统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应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强调人性即是天道,追求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而达到天人协调和谐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也是古代村落用地选址的基本思想。叶克诚父子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凭直觉认识和经验积累,不自觉地做出了以自然与人相协调为准则地认识观念和一种特殊的择地评价标准和体系规划,构建了择地方法和构建居住环境地准则理论。即我们现在的所谓“风水理论”,虽然其科学成分与迷信内容混杂一体,但是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所以“风水理论”这一特殊而古老的人居环境学仍是古人建村择地的依据。

所以说,古代中国各地的“风水理论”在不同的地方便具有不同的风貌,差异性广泛存在。叶克诚、叶震父子在天才自发的“天人合一”的理论的指导下,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以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态度,择宜居之地。并高度重视并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以珍惜土地,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能源的原则,选址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遵循“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兴。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的模式。此古村落的选址方式,充分体现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适宜的聚居环境;充分体现着节约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装点自然和融合自然,而且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心理要求;注重环境和资源容量,保持适度的聚居规模。

我们可以发现保存到现在新叶古村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非常灵活,整个村落的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丝毫没有克隆“风水”的痕迹。原因其实异常简单,虽然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很多“风水理论”,但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基本上都定义为民间流传,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非主流思想。尽管风水数术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广为流传和大行其道。中国风水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是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共存、共荣、共雅。这需要的真正是大智慧,打个比方就是六祖慧能的那种,可以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具备通天撼地的本事。现代的人往往有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但是往往忽略人文,因为人文的学问不是知识的体系。哲学和史学不是知识的体系,虽然史学包含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光有史料是不能够构成史学的。语言学现在虽有一点科学化倾向,但是其内在目的都是属于人文领域的。这很重要,我常常是表示怀疑的。如果大多是在房子门口上方设置个八卦镜子或者看了几本风水书便自以为深得其道,那真的是小看我们祖先的智慧了。

风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这句话,其重点第一是“难”。《老子》的开篇有“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句,有些理论是不可说,一旦用语言解读出来,便走了样变了形;有小智慧的人或者智慧不足的人,理解起来常常会发生偏差而导致误读和误解,如同盲人摸象,必须有宏大的智慧力,可以通盘感应。所以说它“难”,这说明文化知识的积累并不一定能产生智慧。第二是大雅之堂,常常被人误读和误解的风水,以变脸的形势出现,常常被人理解为玄学。更有别有用心的人散布和把持错误的部分,已达到道德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目的,理所当然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了。

之所以现代的国人对风水既爱又恨,常常以隐讳的身段在舞台上飘摇,是因为常常撇开其政治而单独存在,这等不必详说。历史上的新叶村,需要一个具备高身大量、胸怀日月、高瞻远瞩的大人物带领全族改变命运的人物的出现,于是正如《圣经》中写的那样,“上帝说,我需要,于是就出现了”。叶克诚和他的儿子叶震在叶坤和叶光赞、叶光隆的物质积累情况下,运用恢宏、阔达、深远的心灵,宏观的眼阔和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大手笔地改造白下里叶,用自身知识和自己的生命与身后的儿孙的生命岁月去验证。

叶克诚、叶震父子办了决定整个宗族命运的四件大事,第一选定玉华叶氏聚落的位置。村落本应由里宅和外宅协同规划,但里宅衰落,而外宅兴旺,叶克诚的名望和地位已经使他成为白下里叶叶氏宗族的领袖,他具备堪舆智慧,筑室于道峰之南,玉华之东,以道峰山为村子的朝山,以玉华山为祖山,从而定下新叶村的位置和朝向。以山脉来定建筑的朝向是“形胜”的规划思想(这种规划思路,造就了长安、洛阳、北京等众多著名的古代都城)。白下里叶村落空间塑造强调顺应自然,因山就势,保土理水,因材施工,培植养气,珍惜土地和水脉等原则,保护自然生态格局与活力。以因借冈、阜、谷、脊、坎、坡壁等坡地条件,巧用地势分散布局,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叶克诚、叶震父子结合他们时代的经济文化基础,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为依据,按功能分区,土地使用划分,宅地与耕地,住宅与住宅,道路与水系,空间尺度与组合等的有机关系,进行多层面的创造,构建不同形态的物质环境,以至于他们的后代多次继续改造和完善,新叶村成为多个核心体为中心的古村落,在现存新叶古村落中以祠堂、宗庙等多位中心,组织有序的空间结构,塑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表达敬祖尊先、长幼有序等“礼乐文化”的精神。

有人说,新叶村的民居布局犹如迷宫,更有“新叶村的整个建筑群落,讲究阴阳八卦。以五行九宫为布局,包含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三世祖东谷公邀请理学家金履祥给居地再作实地勘察占卜,根据地形位置,依五行九宫规律,选定现在的有序堂位置为村的中心点建大厅一座,并将原南塘改建成半月形,再从周边向四方开通八条路。但大厅不开正门,在右侧另建门台一座,门台直对道峰山主峰,有序堂定为中宫。外面八条通道自左向右逆转。划为一白(水)、二黑(土)、三碧(木)、四绿(木)、五黄(上)、中宫、六白(金)、七赤(金)、八白(土),北面道峰山为火,恰是九宫紫火”。我认为这不足信。

其一,道理非常简单,东谷公时代的规划在以后的历代变更中早已失去原貌,而且随着新叶村人口随后的不断巨变,外姓氏的不断迁出,旧的住宅因为人口的增长而发生各种变化。荒僻、更新、扩出、翻修等随机的变化造就的状态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面貌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因为民居的房基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引起族群内部和外部纠纷的主要发生根源。凭借现状来推断六七百年前的村落布局是有问题的。这一点是根本问题。

其二,难道一个村落规划符合所谓的九宫就好?这是让人质疑的关键,按照上面所说的,新叶村的布局不是符合九宫的布局么,但是就经济政治文化而言,新叶村古人相当保守,并没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创造多么大的威风,难道不是很明显,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风水归于玄学的那一部分说的,比如《归厚禄》之《星符章》明末冷谦注云:“天地之内,气化流行,一皆九星所主治。混沌未开之开,有先天气母,以虚为主……一曰天皇大帝,即尊星;二曰紫微大帝,即帝星;三曰北斗七星;第一贪狼,第二巨门,第三禄存,第四文曲,第五廉贞,第六武曲,第七破军。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分阳,乃为诸星之纲,而尊帝二星又化为辅、弼。在武、破之旁,辅微弼隐。左右北斗,是曰九星,皆高居紫微垣,以主宰天地变化之道;紫微垣者,北极天枢,在天壬癸之方,北极至阴,而实一阳所自生,坎中藏干爻,有此一阳,而后群阴群阳,无不普遍。故能维系天地,旋转造化。斗柄所指,四时之气,随之而转,以此九星之气,下施于地,发生万物。故人之生命,无不系乎九星,穷通寿夭,岂能逃哉?地气虽发黄泉,实与天之八方之位合一,地之虚位,即寥廓无星之处,为天之次舍,所谓辰也。地之水道,从天津析水而来,即天宿所缠。辰与宿皆本于九星。所以,地之吉凶,纯以九星而断。地有九宫,天有九星,九宫即九星之象,九星乃九宫之精,犹日魂月魄运转乾坤也。在九宫则:贪即一白水,而于星又为木;巨即二黑土,而于星亦为土;禄即三碧木,而于星又为土;文即四绿木,而于星又为火,廉即五黄土,而于星又为土;武即六白金,而于星又为金;破即七赤金,而于星亦为金;辅即八白土,而于星亦为土;弼即九紫火,而于星又为金。五行虽无定数,变变化化乃自九星所出。”说实在的,读读这段话,可真是有够费劲的。并且他宣称,“五鬼运财风水局,即源于此九星法之龙、向、水理论而成。在此法中,辅弼合二为一,‘辅微弼隐’,而称为辅星。此法运用得法,可发人巨富于一时,地理之造化,须与本人之造化互相配合,方能相辅相成,使人巨富。此法虽可使人速富,然有使人易生吐血症之弊端,故在使用中,往往与法术、符咒配合使用。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效验且不致发富不成反招祸。望不要随意妄用。”如果真是如他所说得那么神,那么白下里叶的发展早已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中国风水理念让人心理得到安慰[13]、地理卫生[14]、水体改造[15]、视觉健康部分等有些道理适合保留和借鉴外,归于玄学的部分实在是没有必要。客观的说,现在的新叶村建筑组合,道路布局好似欧洲威尼斯,属于原生态自发形成的高密度聚居形态,街巷如蛛网密布,的确有点像五行九宫。“像”与“是”相去甚远。

现代旅游需要这些玄幻,但是研究却不能没有科学依据作为论点。并且我们也应该看到白下里叶在叶克诚的时代氏族人口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这个状态,依据现在的聚落形态来考证元代初期的规划是有失公允的。

叶克诚先生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整修水利。他带领族人从玉华山开渠引来双溪水,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所需,同时也可以排水泄洪。村口曲溪和溪渠错落有致,讲求意境。后人在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使得原本旱涝频繁的小村变得风调雨顺。水系的改造成了玉华叶氏世代繁衍的基础。

按陈志华先生的《新叶村》说,新叶村的选址很好。它有农业社会里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土和水。并且详细描述:这地方有两座高山,由仙霞岭迤逦而来。一座叫玉华山(又名砚山),海拔652米,另一座叫道峰山,海拔517米。道峰山在玉华山的东北,两者的顶峰相距大约2公里。它们的山麓相接,形成一个峡谷。在道峰山与玉华山的连线的西北,是山区,山高沟深,林木茂密。这一线的东南,是丘陵区,有几百亩开阔的谷地,便于开垦,是农业区。新叶村就建造在两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村民从山后的林区采伐建筑木材和柴薪,在山前的田地里种植五谷。村西的玉华山有两股水,满足村落居民使用并灌溉谷里的农田。山坡上也有泉水,挖而汇聚成塘,可以就近浇地。村子附近的四周有一圈小土冈,起起伏伏,如同项链。它们是前山冈、鼓楼冈、花园冈、塔后山、西山冈、神塘冈,能种植茶、油桐和水果。在东谷公、友松翁、白崖山人等规划下,经过乡民们几百年的努力,改造了贫瘠的薄地,兴修了抗旱排洪的水利,新叶村的土和水所哺育的农业,终于有力量供养玉华叶氏的这个大村落。

中国古代的村落,鲜有一次性就完成统一规划的例子,新叶村也不例外,但是基本上从叶坤父子奠基,元代叶克诚冬谷公有目的地规划,经明代友松翁、白崖山人等历代继续。每次关系到全村公共利益的重大建设,都有宗族主持,所以基本都从全局考虑。虽然新叶村地处偏僻,商品经济直到最近20余年才得以发展,在漫长的旧式中国居然没有受到几次外界力量的冲击,宗族关系特别牢固和稳定,新叶村的远址与规划这种有形物质决定无形的宗族精神起着重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