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命数尽溥仪出皇宫的故事

命数尽溥仪出皇宫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命数尽溥仪出皇宫武昌起义爆发时,袁世凯正在河边钓鱼,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欣喜不已,他知道,自己重出江湖的这一天终于就要来到了。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袁世凯最终篡夺了革命的果实。而他一手逼退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继续过了长达十二年的皇宫生活后,也被逐出皇宫,黯然离开了紫禁城。他已经利用清廷对革命党的恐惧得到了军政大权,现在他又要利用革命党对清军的担忧谋取掌国之权。

命数尽溥仪出皇宫

武昌起义爆发时,袁世凯正在河边钓鱼,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欣喜不已,他知道,自己重出江湖的这一天终于就要来到了。

果然,革命形势日益严峻,迫使清廷不得不再次起用袁世凯。然而,袁世凯却趁机与朝廷讨价还价,无奈之下,载沣只好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让他组织责任内阁。

完全控制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袁世凯并不知足,他的终极目标是掌国之权。于是,他用尽心机,利用朝廷和革命党的斗争,坐收渔翁之利。

由于革命党人的妥协,袁世凯最终篡夺了革命的果实。而他一手逼退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继续过了长达十二年的皇宫生活后,也被逐出皇宫,黯然离开了紫禁城。

重出江湖

武昌起义爆发的当天,袁世凯正在河南彰德洹上村的河边垂钓

袁世凯能过上这样悠闲的日子,全拜摄政王载沣所赐。载沣一开始是要杀了袁世凯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因为他手握北洋六镇兵权,留着将来肯定是个隐患;二是哥哥光绪临终前留下遗恨,密嘱他杀了袁世凯这个两面派,报戊戌变法失败之仇。可是还没等载沣动手,奕劻、张之洞等人就暗中通告,袁世凯得知风声后,便以脚疾为名,辞了官职,跑回河南,避祸去了。

此时的袁世凯,终日一身平民小老百姓的打扮,摆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闲钓鱼的样子。他要尽力掩饰自己重返政坛的野心,因为载沣的密探时刻都在紧盯着他,稍有差池,等待他的就可能是死亡

袁世凯是一个枭雄,而载沣只有二十来岁,在袁世凯看来,玩政治他还嫩了点,但毕竟他是摄政王,袁世凯再胆大妄为,也不敢跟他当面对撞。然而,袁世凯又十分不甘心蜗居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他在学商朝的伊尹,据说,伊尹曾因被人排挤,跑到洹上村隐居了三年,最后被商王接回。袁世凯也在期待着这一天。

为此,袁世凯暗中设立了一个电报房,他遍布军中的亲信,常常会把军国之事发给他,等袁世凯回话后再去照办。每天,袁世凯都会花上一些时间来研究国内动态。所以,载沣摸不清袁世凯的情况,袁世凯却对载沣的处境一清二楚。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袁世凯召集亲朋好友大摆宴席,庆祝自己的五十二岁生日。寿宴上,宾客们得知武汉失守,个个面露惊慌,只有袁世凯气定神闲,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的确,袁世凯心里乐开了花。袁世凯知道湖广总督瑞澂的能力,此人没本事平定起义。而载沣和清廷那班亲王们都不是革命党的对手,要想平定地方“乱党”,还是得请自己出山。

袁世凯还真给预言对了。武昌起义的战报传到北京后,载沣顿时慌了。这个锦衣玉食长大的年轻摄政王,哪曾遇到过如此棘手的情况,于是,他把镇压“乱党”的期望全放到了陆军大臣荫昌身上。

荫昌虽在德国学过陆军,却从来没有打仗的经验。对于镇压湖北的革命党,他不知道从何打起,便找来了冯国璋做助手。冯国璋参加过甲午战争,比起荫昌来作战经验多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可关键的是,他是袁世凯的亲信。

荫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向湖北进发了,他和载沣都相信,有北洋六镇的精锐之兵,又有冯国璋做助手,不需时日,就能凯旋归朝。

但没过多久,荫昌就发现自己想得是多么的天真。且不说革命党声势多么浩大,作战多么的勇敢,光是调配北洋士兵就把他弄得焦头烂额。虽然这些新军训练有素,可他们却暗中接受着袁世凯的操纵,南下之时,只在信阳、孝感之间徘徊不前,根本不听荫昌的指挥。

因此,他赶忙给载沣发了封电报,诉说自己的难处,希望能另请高明。

载沣看了荫昌的来电后,找来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商量对策。奕劻跟袁世凯交情甚深,他本来就对开缺袁世凯不满,此时便趁机要载沣将袁世凯召回,还口口声声说:“朝廷上下,唯有袁世凯能平定乱党,不用袁世凯,大清江山恐怕就保不住了。”

就在此时,英、美等帝国主义也纷纷出面,敦促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这其实并不意外,因为他们早已把袁世凯当作了自己在华利益新的代理人。

载沣心里很清楚,一旦起用袁世凯,将会冒多大的风险,可环顾四周,却找不出第二个能指挥得动北洋六镇的将领。载沣思索了半天后,无奈地一咬牙,答应了请袁世凯出山的建议。

第二天,载沣就以溥仪的名义发了电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统领湖北各军,剿杀革命党,他还特意提醒袁世凯,要以大局为重,不得推诿。

袁世凯接到载沣的这份电谕后,暗暗笑了,他知道自己重出江湖的日子来了。载沣越是不许他推诿,他就越是要推诿一番,反正现在是大清求袁世凯,而不是袁世凯求大清。于是,袁世凯回奏载沣,说自己足疾未好,年纪也大了,走不了远路,领兵打仗之事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

载沣看了后怒火中烧,现在革命党的力量日益壮大,你袁世凯却不思精忠报国,还借机威胁朝廷,但无他法,只好给袁世凯发了一道折子,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并命其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病也就全好了,于是,立即进京走马上任,指挥着北洋军,向革命军杀来。

心计失算

载沣在紫禁城里战战兢兢地等着袁世凯的捷报,他希望袁世凯能早日拿下武汉,一举扭转形势,挽救大清危局。可是,载沣每天等来的却是哪个省又宣布独立的消息,这让他开始怀疑袁世凯是否真的在为朝廷卖命。因为按照北洋六镇的实力,革命军是根本挡不住的。

的确,早在南下武昌之前,袁世凯心里就打开了算盘。当今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南方数省都已经扬旗造反,就连一向根基稳固的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都拉起了反清大旗。清廷已经走入末路,如果还花全力去拯救它,最终只能是自己被时代抛弃。

袁世凯还打定主意,要借革命军之力推翻朝廷。只是他的(www.guayunfan.com)亲信冯国璋一门心思地征剿革命党,而且已经将优势火炮对准了武汉三镇。幸好,冯国璋很听话,袁世凯没下命令,他不会真的攻打。

不久,清廷迫于压力,释放了很多政治犯,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卖国贼汪精卫,但此时他还是同盟会里的一员年轻干将。袁世凯找了个机会,让自己的大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结为兄弟,并通过袁克定向汪精卫透露了自己有心革命的意图。汪精卫知道武汉已处在清军的包围之中,忙给武汉的革命党人发去电报,要他们不要把袁世凯当作敌人。

袁世凯谋划得很周全,他要在革命党和清廷的争斗中,坐收渔翁之利。他已经利用清廷对革命党的恐惧得到了军政大权,现在他又要利用革命党对清军的担忧谋取掌国之权。

为此,袁世凯又派幕僚前去试探黎元洪,要他放弃革命,与政府议和。没想到,黎元洪却坚决反对,还义正词严地说,要议和可以,等革命军杀进紫禁城了再说。

袁世凯听后,觉得不“敲打敲打”一下革命党,他们是不会屈服让步的,于是密令冯国璋攻击汉阳。冯国璋立即率领装备精良的北洋军渡过汉水,很快就攻下了汉阳。

夺下了汉阳,袁世凯就有本钱和革命军谈条件了。果然,黎元洪马上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态度,他希望双方能够休战和谈。而且还告诉袁世凯,如果他能与革命党人并肩战斗,将来革命成功的话,第一任总统的人选非他莫属。

这正是袁世凯想要的东西。

所以,袁世凯也积极响应,他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向革命党提出议和。

可让袁世凯没想到的是,冯国璋开始不听话了。原来,朝廷曾向冯国璋许诺,夺取汉阳、武昌后,就授冯国璋爵位。冯国璋依旧下令炮轰武昌,连黎元洪的都督府都不放过。这下激怒了袁世凯,立即将冯国璋调回北京,改派段祺瑞接替他的位置。

段祺瑞主张讲和,他一反冯国璋所为,多次向革命军表示,只要能推举袁世凯为总统,共和就有希望。因此,他一边派人北上,游说北洋军各将领,使他们明白袁世凯的意图,一边密派廖宇春潜往上海,与黄兴所派代表顾忠深秘密谈判,双方达成了五条协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南北满汉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秩序。

此后不久,袁世凯奏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而代表黎元洪参加谈判的是伍廷芳。会谈一开始,伍廷芳提出必须先承认共和,然后再开始和议。唐绍仪一时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好中断谈判。双方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妥协的方案:召开国民大会,就君主与民主问题进行公决。

袁世凯接到唐绍仪发来的方案后,觉得可行,便率着一班大臣上奏隆裕太后,要求公决君主。隆裕听后如五雷轰顶,她知道,这一公决下来,溥仪的皇位就保不住了。她怔怔地看着袁世凯,原以为能看到转机,没想到袁世凯却毫无反应,于是叹了口气,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就在此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受到了革命党人的热烈欢迎。他们立即在南京举行了十七省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宣誓就职时,发誓要尽扫专制制度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成国民之志愿。

阴谋得逞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最愤慨的,既不是隆裕太后,也不是小皇帝溥仪,而是袁世凯。

袁世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几个月的心血全打了水漂。他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为迫使革命党屈服,在孙中山就职的那天,袁世凯下令炮轰武昌,并唆使部将冯国璋、段祺瑞等四十余名北洋军高级将领向朝廷上奏,要求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此外,他要唐绍仪辞职,结束议和。

孙中山知道袁世凯心中不爽快,便用极其诚恳的态度再次告诉袁世凯,只要他赞成共和,推翻清政府,总统之位就一定让给他。可袁世凯根本不相信孙中山会将大总统之位让给自己。

孙中山见袁世凯缺少和谈诚意,而北洋军却猛烈进攻已宣告独立的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于是,孙中山决定出师北伐。

然而,此时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要钱没钱,要装备没装备。北伐开始后不久,革命军就因为没有兵饷,逃的逃,散的散,降的降,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样急促无奈地结束了。

此时,西方列强也出面干涉,向孙中山施加压力。他们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还出动军舰在长江示威,并乘机劫夺中国的海关税收,堵住了南方革命政府的财政来源。

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再次让步,答应如果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可正式宣布解职,由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此时还将信将疑,张謇、汪精卫、杨士琦等人唯恐袁世凯错过机会,便接二连三地催促他痛下决心,当机立断。于是,袁世凯下定决心,开始进行逼宫。

这天,袁世凯去找隆裕太后了。他跪在太后面前,满面泪痕,以全体国务员的名义密奏太后说:“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仅靠北洋六镇无法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因此,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实行共和,以换取优待条件外,别无出路。如若迟疑不决,难免不遭外国干涉,革命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

太后闻奏,完全傻眼了。她万万没有想到,前两天刚刚口口声声说反对共和的袁世凯,立场说变就变了。尤其当袁世凯举出法国革命的例子时,她的脊背不由地阵阵发凉。

她急忙把宗室亲贵们叫来商量主意,他们闻知此事后,都对袁世凯的骤然剧变感到震惊。数日前,袁世凯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对清室忠心耿耿,决不辜负孤儿寡妇,并多次表示坚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如今却公然逼宫,要求清帝退位。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宗室亲贵也乱作一团。

隆裕召开了第一次御前会议,奕劻、溥伦等人主张皇帝退位,实行共和,遭到了亲贵们的一阵痛斥,搞得他俩再不敢参加御前会议了。

后来,亲贵们主张孤注一掷,同袁世凯、革命党拼死一战,以求侥幸。军咨府咨使良弼就是其中主张反抗的成员之一,他组成了最顽固的宗社党,以反对皇帝退位为己任。

良弼早就看穿了袁世凯的野心,他曾请求隆裕将袁世凯革职,另组内阁,换铁良去镇压革命党,但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逼宫事件发生后,良弼公开向袁世凯放话:“想将我大清天下断送给汉人,我辈决不允许,大不了与阁下同归于尽。”

在晚清的诸多亲贵中,良弼很有才干,也血气方刚,他是多尔衮的后裔,他的先祖开创了大清基业,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大清。但是,良弼却犯了个致命错误,没有隐藏对袁世凯的杀心。所以,还不等良弼来杀袁世凯,袁世凯就先把良弼给除掉了。

良弼一死,清朝主战的大臣们立刻吓得六神无主,见大势已去,不约而同来了个“树倒猢狲散”,有的逃亡青岛或旅顺,有的搬进了天津的外国租界。

隆裕在袁世凯的要挟之下,肝肠寸断,整日抱着宣统皇帝痛哭流涕,而载沣向来缺乏主见,不敢参与决策,致使皇室乱作一团。眼看走投无路,经过反反复复考虑,隆裕觉得保留性命,享受优待条件,总比覆灭的结局强得多,万般无奈之下,她终于作出皇帝退位、颁布共和的决定,并要袁世凯全权负责与南方革命党的谈判,希望得到优厚的退位待遇。

几经协商,南北双方很快在退位条件问题上达成共识。隆裕最后也接受了那些条件,袁世凯逼宫成功。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礼,但“忠心耿耿”的内阁大臣袁世凯却称病没有入朝,他委派外交大臣胡惟德等人率领内阁成员参加了朝见仪式。隆裕太后面容凄惨,心情黯淡,含泪宣读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多年之久的清王朝寿终正寝了!

清帝逊位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就履行了承诺,辞去大总统的职位,紧接着袁世凯就取而代之,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总统宝座。

逐出皇宫

清帝退位后,根据规定,皇室贵族们依然可以暂居在紫禁城里,过着原来的帝王生活。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才发生了变化。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的直军起初处于优势,可就在吴佩孚向驻守山海关的奉军发动总攻之际,他的部下冯玉祥却突然倒戈,把兵马开进了北京,把贿选的总统曹锟软禁起来,解散了“猪仔国会”,并发出和平通电。

和一般的军阀不一样,冯玉祥极力赞成共和,反对帝制。他一直关注着紫禁城的动静,在他看来,只要溥仪还住在皇宫,就总会给人一种帝制未亡、死灰复燃的感觉。

1917年,张勋就曾率领辫子军打着“重扶清室”的名号,企图拥立溥仪,复辟帝制。最终,在全国人民的讨逆声中,宣告失败。

然而,张勋复辟失败后,紫禁城并没有放弃复辟的努力。1919年,徐世昌上任总统后,北京的皇亲贵族更加兴奋了,因为徐世昌是支持复辟的,他不但赦免了张勋,还让皇室成员载涛做了将军,每每提起清朝,徐世昌都是很小心地说“本朝”。

后来,康有为等人也一直努力恢复帝制。溥仪则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搞起了“慈善捐款”,以致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会出现“帝施助善款待领”的消息。很显然,溥仪已经懂得利用社会舆论,为复辟作铺垫了。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在仔细思考后,决定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

溥仪得知此事后,非常惶恐,他开始悄悄和外界联系,试图谋求反抗。冯玉祥怕被保皇党人抢了先机,便连夜召集政府要人召开紧急会议,修改了皇室优待条件,同时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溥仪出宫后的一切事宜。

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是:第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一切同等权利;第二,自本条件修改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第三,清室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禁宫,自由选择居住地,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第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第五,其一切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1924年11月5日一早,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会同社会知名人士李煜瀛就拿着这个会议决定前往故宫执行。在割断故宫通往外界的电话线后,鹿钟麟、张璧、李煜瀛带着二十名军警直奔紫禁城。每通过一门,就分置军警监视在那值岗的卫兵,不许随意走动。

鹿钟麟、张璧、李煜瀛三人直趋溥仪住处。内务府大臣绍英出迎,鹿钟麟向其出示了修改后的优待条件,并告知来意,请其告知溥仪立即迁出宫外。

绍英没想到冯玉祥出手会如此之快,惊慌失措之余,仍故作镇静,并说:“我大清入关以来,宽仁为政,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况且之前的优待条件尚在,怎么现在说改就改呢?”

鹿钟麟看他想耍赖,说:“清兵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老百姓是永远忘不了的。况且张勋复辟,颠覆民国,优待条件早为清室所毁弃。当时全国军民一致要求严惩复辟祸首,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最近摄政内阁成立,各方又纷纷提出惩办复辟祸首的要求,群情愤激,就要采取不利于清室的行动。现在宫内外已布满军警,气势汹汹,就要动手,如果不是我劝阻他们稍等片刻,现在早就出乱子了。”

绍英只好去告诉溥仪,可溥仪却迟迟没有行动。鹿钟麟觉得事情一直拖着不是个办法,便灵机一动,故意大声对身边的随从人员说:“告诉外面,让他们再延长二十分钟开炮。”

溥仪听后大惊失色,立即答应迁出宫外,交出印玺。之后,在鹿钟麟等人的保护和监视下,溥仪带着一大家子离开故宫,登上了国民军的汽车。

鹿钟麟亲自送溥仪到了后海甘水桥旧醇王府邸。路上,张璧还对溥仪说:“你现在成了公民,有了选举和被选举权,说不定哪天你也会被选为大总统呢。”可溥仪态度却冷冷的,他反感“大总统”这个词。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举动,得到了孙中山的赞同和支持,但却遭到段祺瑞和清室遗老旧臣的反对。溥仪出宫之次日,段祺瑞就致电冯玉祥,极表不满,他说:“顷闻皇宫锁闭,迫移万寿山等语。要知清室逊政,非征服比。优待条件,全球共闻,虽有移驻万寿山之条,缓商未为不可。迫之,于优待不无剌谬,何以昭大信于天下乎?望即从长计议。”

面对段祺瑞的指责,冯玉祥毫不客气地回电说:“此次班师回京,自愧尚未做一事,只有驱逐溥仪,乃真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就这样,末代皇帝溥仪黯然退场,从他走出宫门的那一刻起,中国便再也没有了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