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皇宫里的烛影斧声

皇宫里的烛影斧声

时间:2022-04-1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宫里的烛影斧声宋朝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曾经记载了一个“烛影斧声”的故事。当赵匡胤临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时,赵光义心里就很不高兴,因此,才谋害赵匡胤,也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疑案。所以,赵光义“烛影斧声”的原委,在朝野根本没有人敢提起。不过这些记史由于缺乏当时的史料,所以都终究只是含含糊糊,因此,“烛影斧声”就彻底成了一桩历史疑案。

皇宫里的烛影斧声

宋朝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曾经记载了一个“烛影斧声”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听信了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便召其弟赵光义入宫安排后事。赵光义来了之后,赵匡胤就把太监和宫女都打发走,自己与赵光义对酌饮酒。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就留赵光义在宫中过夜。谁知,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赵匡胤灵前继位。

事后曾有传闻,说有个太监远远望见,在烛光投射到窗户上的影子中,似乎有一个人在挥舞着一把斧头,并且听到了斧子挥动的声音。

中国古代,自夏禹传位于儿子启,就开始了帝王子承父业的先例,很少发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将皇位传与他人的事件。因此,按照前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帝之位应该传给儿子。赵匡胤有子嗣,可是却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巧合的是,赵匡胤驾崩的那天夜里,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场。因此,赵光义即位,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www.guayunfan.com)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史学家们透过当时的野史记录,大致分析认为,在赵匡胤“龙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事件中,赵光义出了大力,功劳很大,因此很想继承皇位。当赵匡胤临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时,赵光义心里就很不高兴,因此,才谋害赵匡胤,也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疑案。

赵光义在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就借故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为自己免除了后顾之忧。他还让前朝大臣去修《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等书,让他们天天沉没在纸堆中,不让他们有时间去深究这件事情。另外,他还发动了两次对辽战争,将朝野内外的注意力转移到边防上去,同时乘机巩固了兵权。他还不断地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新的官吏,这些新上任的官吏哪里敢议论他的不是?所以,赵光义“烛影斧声”的原委,在朝野根本没有人敢提起。

朝野中虽然没有人敢议论“烛影斧声”,为什么连赵匡胤时期的起居注也没有提到这件事情呢?按理说,从周代产生史官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遵守着不看起居注的规定。可是,赵匡胤在世时,与赵光义之间经常明争暗斗,怕有些事情泄露出去,对宋朝的统治不利,于是议事常常回避史官,史官也就没法记录到实际的内容,只记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赵光义即位之后,恢复了正常的起居注和时政记制(它是唐高宗时设下的由宰相记录的皇帝与君臣的奏对,即时政记)。可是,赵光义却一反皇帝不看起居注的规定,命令参知政事记下的时政记必须先让自己过目,然后再送史馆。如此一来,在史官的记录中,凡是不利于他的,都必须回避。在此之后,宋朝历代所修的时政记、起居注都要先拿给皇帝看后,再送交史馆,所以宋代的正史是有很多疑点的。

在宋朝正史中,虽然对赵光义即位一事记载不多,且多有隐讳,使人们不可尽知太宗即位的真相。但是,到了南宋高宗赵构的时候,由于赵构无子,就传位给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即宋孝宗。孝宗即位之后,孝宗朝的史官李焘马上就在他所编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了“烛影斧声”这件事,孝宗还赞扬他记事真实可靠。不过这些记史由于缺乏当时的史料,所以都终究只是含含糊糊,因此,“烛影斧声”就彻底成了一桩历史疑案。

历史小课堂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死时,传出“烛影斧声”的故事,因此太宗即位存在种种疑迹。为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出现了“金匾之盟”的说法。“金匾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时要求儿子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一份遗嘱。因这一顾命文件曾封藏于金匾之中,一般史书上多称“金匾之盟”。

“金匾之盟”的真实性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但是“金匾之盟”却被载入各家正史。虽然也有一部分人相信“金匾之盟”的存在,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现代,怀疑和相信的两派学术人士还在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