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沈阳盛京皇宫肇建的奥秘

沈阳盛京皇宫肇建的奥秘

时间:2022-03-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沈阳盛京皇宫肇建的奥秘建筑是历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是含义最完美的建筑史,它几乎包括了人类所关注的事物的全部。沈阳盛京城和皇宫,是大清朝入主北京统一全国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所使用的关外紫禁城。沈阳盛京城和皇宫,是一座由地方城市改建而成的清故宫。获准后,闵忠督率兵丁夫役,遂在原“沈阳路”土城基础上,修建成坚固的砖城,命名为“沈阳中卫”城。

沈阳盛京皇宫肇建的奥秘

建筑是历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是含义最完美的建筑史,它几乎包括了人类所关注的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也是如此,它们都带有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封建伦理化的政治特点。

沈阳故宫全景图

清王朝是顺治元年迁都北京的,在此之前,后金和清曾先后在关外建有三座都城,亦称“关外三京”。第一座都城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称汗时在赫图阿拉城(今抚顺新宾县)建立的,后敕名为“兴京”;第二座都城是后金纵兵反明占领辽沈地区后,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在明辽阳都司府(今辽阳市)东南太子河岸建造的,敕名为“东京”;第三座都城是后金天命九年(1624)在沈阳明朝建州城旧址始建,后经续建、扩建、攻建,于天聪八年(1634)建成。在天聪十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正式称帝时,敕名“盛京”城和“盛京皇宫”。(www.guayunfan.com)沈阳盛京城和皇宫,是大清朝入主北京统一全国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所使用的关外紫禁城。当我们翻阅《盛京通志》,打开康熙十八年(1679)绘制的《盛京城阙图》之后,再走进这座大清王朝的开创者和继任者,在三百八十多年前,先后用十二年时间建成的古老皇城宫殿,仔细观察这座总占地面积二十多万平方米(其中皇宫建筑面积七万多平方米)的大清开国皇城与皇宫,便可清晰地看到,它的建筑文化理念、建筑规划布局、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都与我国古代长安、咸阳、北京等地所建的皇城和宫殿建筑不尽相同。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称它是“中国古代奴隶制时期、封建制初期皇城和皇宫建筑的标本”。它像一幅雄伟辉煌的精美古代宫苑建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们带来许多神秘和遐想。让我们走进这座大清开国时所建的皇城与皇宫,用历史、科学、艺术的目光,来审视它当时肇建中的奥秘。

沈阳盛京城和皇宫,是一座由地方城市改建而成的清故宫。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燕昭王却东胡建辽东卫扩地千里,为了抵御北方胡人和鲜卑民族的再侵犯,于公元前280年之后,仿赵国继修长城。燕国的长城西自造阳,东至今辽宁省新民市,北抵辽水后即沿辽河西岸北行,直至今铁岭市北的辽水西折处为止;然后自辽水东岸沿今开原市南部向东,至今柴河上游向南,越过马訾水(今鸭绿江),直抵水。沈阳地区当时只是燕国长城内侧设立的若干章、塞、堠城等之中的“堠城”(即古代瞭望敌情的古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郭。

公元前221年,秦国吞并楚、齐、魏(梁)、韩、燕、赵、宋(桀宋)七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王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前221)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请分封诸皇子为王,以此拱卫中央。廷尉李斯反对说:‘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秦始皇认为李斯之言有理,遂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以下置县。”将中央集权下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推广全国,遂在原燕国所辖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之下,分设了七十五个县,改燕国的襄平为“辽东郡”。另据《汉书·地理志》“辽东郡”记载: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房、侯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平郭、西安平、文、畨汗、沓氏。从此“侯城县”城名便开始记入史册,成为沈阳最早的古城名称。到了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侯城县划归玄兔郡。后来因受到高句丽的占领和焚烧,县城被破坏,加之距玄兔郡内迁以后的郡城较近,所以在汉末三国时,遂将侯城县裁并,直至隋唐。

公元十世纪,辽太祖神册六年(921)起,辽国亦在侯城县城旧址重新修筑起坚固的土城,命名为“沈州”,隶属于东京道。其下领乐郊县、灵源县两个县。到公元1116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克“沈州”之后,重修“沈州”古城,并在城内广设驿站,发展手工业。一直到十三世纪,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铁木真又兴起,与金国交战于辽东,“沈州”城在战争中毁于兵火,成了一片废墟。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元朝在此设“沈州”。元大德元年(1297)又在“沈州”城旧址重筑土城,改名为“沈阳路”。这是沈阳这座古城历史上最早称“沈阳”城名的开端。当时元代的“沈阳路”交通非常发达,成为东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的重镇。

公元1368年,元朝被明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洪武五年(1372),明军攻克元朝东北边陲重镇“沈阳路”。之后,明朝为了便于控制和管辖东北地区的女真、蒙古等部族,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军事组织性质的卫所和都使司府衙门,任命了负责管辖东北各少数民族的卫所指挥使。明洪武十九年(1386)八月,遂在“沈阳路”旧址设置建州卫,将元朝“沈阳路”改名为“沈阳中卫”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五月,沈阳中卫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重新改建原“沈阳路”老城。获准后,闵忠督率兵丁夫役,遂在原“沈阳路”土城基础上,修建成坚固的砖城,命名为“沈阳中卫”城。改建后的“沈阳中卫”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中十字大街通向各门,内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两重,内阔三丈八尺;外城周围十一里三十步,外阔三丈,深八尺。“沈阳中卫”城既是明朝在辽东的军事要冲,也是经济、交通重镇。

明朝旧建州卫老城,图为城中“十”字大街四门。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抚顺新宾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国。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弃世爵举兵反明,攻陷明抚顺边城,继而又取得萨尔浒大捷。三年之后,后金迅速占领了沈阳、辽阳,努尔哈赤成为辽沈地区的统治者。但由于其统治路线和政策上的失误,于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迫于当时形势危急,努尔哈赤派骠骑将军侯时虎之子侯振举为千总之职,率六百多人到沈阳,在建州卫老城内建造了大殿、十王亭和汗王宫。这就是沈阳故宫的始建时间。由于初创,规模较小,当年底即竣工。次年春三月初三日,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即率后金举朝从辽阳东京城移都到沈阳。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天聪汗皇太极继汗位。为了加强沈阳的防御,巩固后金在辽沈地区取得的统治,他不惜花费人力和财力,从天聪二年(1628)开始,又在原来初创的基础上,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大规模地进行续建、扩建和改建,于天聪九年(1635)建成现今规模的盛京城垣、皇宫、王府及办事衙门组成的盛京城和宫苑建筑群。大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正式称帝,遂将续建、改建、扩建后的沈阳皇城宫殿,敕名为盛京城和“盛京皇宫”(满语“谟格敦”)。

建筑文化理念的探究知,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城和宫殿建筑,其建筑文化设计理念,大都与《易经》八卦和无极两仪学说有关。沈阳故宫由于是在地方城市基础上改扩建的皇城和皇宫,它的建筑文化理念与我国历史上历代皇城和皇宫建筑理念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己独特的方面。中国最早的秦王朝的咸阳宫,尊崇的是《易经》中像天法地的建筑文化理念。据史载,“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像帝居;渭水灌都,以像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遂建阿房宫。以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也就是说,咸阳宫的建筑是尊崇天象关系。北塬的咸阳宫以则建“紫宫”,紫宫原是天文学里星座的名称,又叫紫垣或紫微星、紫微垣,是环绕在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周围的十五颗星的总称。古人常将天象与人事相互附会,北极星恒定不动,故名“帝星”,而以“紫宫”称其宫殿,表明专为“帝星”所居。秦朝以十月为首。那时候,在紫垣之前横着一条银河,即天河,从“帝星”南渡过银河,河上架桥和复道,直抵人间离宫阿房,正与天象相合。可以看出,秦咸阳宫的这种设计思想和文化理念,弥漫着神学的气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朴素的尊崇上天的观念。同时咸阳宫的布局,也显现了秦始皇在统一大业功成以后,一种志得意满、经天纬地、气吞山河的心态,人间与天地同构,象征皇权的崇高如紫微垣星一样永恒。

唐代的长安城,系在秦都旧地多次扩建而成。隋文帝杨坚登基后,遂诏宇文恺在秦皇宫原城址东南另营新都。先建宫城,次营皇城,开皇三年(583)迁入。因杨坚在北周时曾封大兴公,故新都名史称大兴都。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又对大兴都进行整修,建各门城楼,故称长安。唐代的长安,除全部沿用隋朝的建置外,主要是在城郭北墙东段外增建了大明宫,城内东部增建了兴庆宫,城东南角修建了曲江风景区。这座历代古都经唐高宗整修扩建后,成为新的长安城郭和皇家宫殿。唐长安皇城和皇宫,东西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八千六百五十一点七米,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城郭。城内宫城东西二百八十点三米,南北一千四百九十二点一米,面积四点二平方公里。皇城在宫城南,东西二百八十点三米,南北一千八百四十三点六米,面积五点二一平方公里。皇城和宫城总面积达九点四一平方公里。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建筑规划文化理念,除尊崇《易经》天象观外,还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统治者和建造者在一种清新自由的环境中,充满自信、高昂、洒脱、豪健、爽朗和健康奋进等思想。它把大唐盛势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纳入到建筑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盛唐时的精神风貌,在形式的完美中蕴含着更为内在、更为动人的雄浑与阔大。

沈阳故宫大政殿殿内天花藻井

沈阳故宫大政殿全景图

北京明朝的皇城宫殿建筑,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开始在元大都的旧址扩建、新建的皇城和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完工,历时三年半时间。北京城和皇宫的建筑,它的建筑文化理念,突出了中轴线的城市构图,严格按照前朝(金銮殿)、后宫(后妃寝宫)、左祖(太庙)、右社(社稷)的汉族建筑文化理念进行。我们从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看出,自南而北共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永定门至正阳门长达三千米,是建筑重心的铺垫。第二段正阳门至景山,贯串宫前广场和整个宫城,长两千五百米,是重心之意最为浓郁的部分。这部分又分前、中、后三节:正阳门、承天门、端门和武门为前节,是三个串联的宫前广场;中节即紫禁城,又分为前朝、后寝、御花园三部分;后节是作为全段结束的景山。空间远近开合,建筑体形起伏跌宕,气势抑扬顿挫,丰富多变。第三段是景山和钟、鼓二楼,只有两千米,是整个建筑的结束。它的建筑文化理念,体现了皇权至尊、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理念,显示出驾驭全局的伟大气魄。

沈阳盛京城和皇宫的建造者是少数民族满族,其天命九年(1624)草创的大殿(大政殿)、十座一模一样的王亭和北侧的汗王宫,是我国目前独有的奴隶制社会宫殿建筑。大政殿建在明代旧建州卫城内中心庙南侧,通高十九米,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殿身与殿顶由四十八根排柱支撑,殿身八面则用红木隔扇门组成,可任意开启,不砌砖石。殿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瓦作剪边,正中为五彩琉璃三垂相轮宝珠,宝珠的四周呈放射状,向八角延伸,垂檐饰十六条游龙琉璃脊,脊上饰有八个造型逼真、神态各异的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彩脊的一端还绘有仙人骑凤麒麟檐兽。大殿前、后有丹陛拾级石,殿的正面有象征皇家宫殿的两条盘柱金龙,金龙翘首扬爪,盘旋直上,呼之欲出,刻画得十分生动。在大殿的两侧向南,呈大雁在空中飞翔状排列着十座一样的亭子,犹如众星拱月,错落有致。东侧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十座一模一样的王亭,与雄伟壮观的大殿一起,构成了一组奴隶制社会广场式殿亭建筑群,它是清初八旗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军事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重要标志。

在这组外朝殿亭建筑群的西侧,是一条通天街,在通天街的北端、明代建州卫城的镇边门(俗称九门)西南,建有一座两进院落的汗王宫,它是后金国天命汗努尔哈赤与他的福晋们居住的寝宫。沿着今沈阳故宫“文德坊”北行,越中心庙,过铜行胡同,横过中街,再向北直抵老城根,便是这座富丽堂皇的汗王宫。它坐北朝南,正南为山门,入门为第一进院落,东西无对称建筑;第二进院落建在最北端的一米高台之上,院子的正门为山门,中间有御路相连。沿石阶而上,越过山门,正面便是一座五间的正殿,建筑形式为硬山式,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箭边。正殿前的东西两侧,各建有面阔三间的配殿一座。汗王宫的墙帽、宫门和配殿屋面,均用绿色琉璃瓦。整个汗王宫的建筑群体,显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配置和谐,庄重典雅,小巧别致,独具一格,带有浓郁的满族风格。

努尔哈赤1624年建造的大政殿及十王亭

这两组宫殿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大清开国时期,女真人渔猎部落奴隶制社会的特征。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形式为帐殿式广场建筑,大殿居中巍然矗立,两侧排立的左右翼王亭和八旗王亭,呈“八”字形微微向外敞开,在视角上看,殿、亭、广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开敞空间,与欧洲一些大型建筑区域空间的处理方式颇有相似之处,显得视“更深远,气势更恢宏。它继承了我国自战国以来奴隶制时期广场宫殿建筑的特点。这种宫殿建筑形式,目前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中也仅此一例。它标志着清初奴隶制政权君臣合署办公、八王共治国政的八旗政治制度。

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病逝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汗位,改年号天聪。天聪二年(1628),天聪汗皇太极在对内面临父汗生前由于治国失当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要改革落后的国体;对外要同明朝进行和谈以争取发展空间;对蒙古要恩威并用,采取绥靖政策,与其团结血盟;对朝鲜要恩威并举,争取与其永结君臣之盟,解除后顾之忧。皇太极清楚地看到,要打破“四境逼处”的不利局势,使后金政权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治理乱世的天下。只有提倡多民族的和谐,反对民族间的仇恨和杀戮,才能驾驭宇宙空间,天、地、人和。在内外政治上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在政权建设上建立多民族联合的封建统治政权,才能建立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国家。

为了实践这种思想理念,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和建立大清国的近二十年间,在对待明朝的攻伐战略策略、对待明朝投归的汉官汉民、对待蒙古诸部落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与其上述思想相关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续建、改建、扩建沈阳皇城皇宫中,他强调必须尊崇《易经》和北宋易学大师邵雍提出的天极两仪学说,把尊崇《易经》、阴阳八卦、太极两仪说和满族萨满教中的“三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盛京皇宫建筑的文化理念。建筑设计者根据天聪汗皇太极的谕旨,结合满族八旗兴国打天下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等实际,此重点突出多民族和谐为主旨,以“八字”为偶数,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乞求宇宙间三界中的萨满神灵,赐给大金国风水良运,保佑皇太极取得一统天下。

《易经》中说,周易符号体系由八卦、六十四卦组成。而卦的基本组成因素是“爻”。爻(“—”)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它是卦的最小构成单位。爻又分阳爻、阴爻。阳爻符号为“—”,阴爻符号为“--”。爻的图像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化运动而产生的。爻的本质特征在于“效”和“动”。有人认为,爻与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卦是物之体,爻是物之用。

《说卦》中载:卦自静态的角度观察,重在反映阴、阳之物,反映物之像、物之颐;爻自动态角度观察,重在反映阴、阳之动,反映物之变、物之化。

日月星象说:阳爻“—”(源于日象,阴爻“--”(源于月象。五星之精,散为六十四,记不尽。日、月、阴、阳的属性,即阳光照耀宇宙,万物则茁壮成长,勃勃生机,故阳有刚健、积极、进取的属性;月光照耀宇宙,大地则阴暗,缺乏生气,故阴有脆弱、消极、消退的属性。这就证明阴阳的“爻”,源于日、月、星象。

卦即“易卦”,是《易经》的符号体系,由阳爻、阴爻组成。易卦分八卦、六十四卦两种。八卦由三根爻组成,六十四卦由六根爻组成。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古人认为,八卦是圣人伏羲氏通过设卦观察天象、地象、人身及万物之后经高度提炼而作成的。《易经·说卦》:“参天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参天两地为奇偶二数,取奇偶二数以定八卦之象。”即阳爻“—”为奇,阴爻“--”为偶,演为八卦之象。《周易》八卦卦序为: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皇太极改扩建后的盛京城,城内“井”字大街,八座城楼、四座明楼、八个边门。

卦序中相对之卦首乾次坤,先坎后离,先震、艮后巽、兑,反映出阳尊阴卑的思想,以乾、坤为首,表明天地在宇宙万物中的决定作用——“天地定位”。乾、坤、坎、离居上经,说明以天、地为经,水、火为纬,论述天地、自然之道。震、艮、巽、兑居下经,说明天、地、水、火渐次造就长男(震)、少男(艮)、长女(巽)、少女(兑),论述人之道。

《说卦》这段,说的是以八卦配四时,以四时配八方,进而论述万物产生的时序空间条件,表明万物从春雷运动、万物萌发生机的震卦开始,于时为春;到巽卦万物长齐,于时为春末夏初;离卦彼此见面,互相接触,于时为正夏;坤卦万物日益繁茂,于时为夏末秋初;兑卦万物皆成熟而喜悦,于时为正秋;乾卦由成熟而步入枯老,生死搏斗,于时为秋末冬初;坎卦异常衰老疲惫,于时为冬末春初,表示一年开始。按方位与时相配:震居正东,于时为正春,表万物胚胎萌发生机;巽居东南,于时为春末夏初,表示万物出于地上,一片新鲜整齐;离居正南,于时正夏,表示万物彼此见面,互相接触;坤居西南,于时为夏末秋初,表示万物得到养分而茁壮成长;兑居正西,于时为正秋,表示万物皆成熟而喜悦;乾居西北,于时为秋末冬初,表示万物由成熟而枯老,阴阳相搏;坎居正北,于时为正冬,表示万物极度疲劳衰竭;艮居东南,于时为冬末春初,表示万物旧生命停止,新生命开始。

沈阳故宫草图

太极两仪说。《系辞传》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是阴阳未分时的一种原始状态,是混沌的、合一的。《易传》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两仪相合为太极,“太极”分化为“两仪”,太极是道,既是物质的“气”,又是精神的“理”,是“物心”的。太极既是宇宙生成的混沌形象爻“—”,又是宇宙生成的规律“道”的图示。

两仪,即阴和阳,在图示上为阴爻“--”和阳爻“—”。阴阳由“太极”分化而来。

四象,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表明阴阳进一步分化,阳中又为阳、阴,于是在阳爻上加一阳爻或阴爻。阴中又分阴、阳,于是在阴爻上加一阳爻或阴爻。八卦是由四象分化而来的。太阳进一步分阴、阳,在太阳上方加一阳爻或阴爻;少阴进一步分阴、阳,在少阴上加一阳爻或阴爻;少阳进一步分阴、阳,在少阳上加一阳爻或阴爻;太阴进一步分阴、阳,在太阴上加一阳爻或阴爻,于是就成为八卦。

六十四卦又是由八卦分化而来。从八卦至六十四卦还要经过三个过程:首先是由八卦分阴分阳,而生成四爻之卦,共得十六卦;其次由十六卦四爻卦分阴分阳,而生成五爻之卦,共得三十二卦;最后由三十二个五爻卦分阴分阳而生成六爻之卦,共得六十四卦。

沈阳盛京钟楼、鼓楼旧照

《易经》认为:“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宇宙由天、地、人三界构成。易之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根据《易经》和北宋大易学家邵雍的极两仪学说,以及萨满教宇宙“三界”的文化观念,沈阳盛京皇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彰显了后金八旗制度和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等实际,在建筑设计理念上以“八字”作为偶数,进行全面规划。其坐标点以明代古城“中心庙”作为整个建筑的干道,即“太极”,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状建筑形态。

沈阳盛京四塔中的北塔、西塔

沈阳故宫大清门匾额

按“太极生两仪”推演,在“中心庙”(太极)东西两侧等同距离处建造“钟楼”一座,“鼓楼”一座。

按“两仪生四象”推演,于是在距离“中心庙”(太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六里处,建造四塔、四寺。即:东侧建东塔、永光寺,南侧建南塔、广慈寺,西侧建西塔、延寿寺,北侧建北塔、法轮寺。每座寺庙中立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屠一座。四座塔的造型均为藏式喇嘛塔,预示着大金国慧灯朗照,慈安众庶,虔祝圣寿,流通正法。

沈阳故宫大清门皇宫正门(1632年建),俗称午门。

按“四象八卦”推演,将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所建旧城垣改建为周围由内外阔三丈、深八尺的护城河环绕,周围十一里三百三十二步,“内外砖石的城墙。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墙七尺五寸,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设明楼八座、角楼四座”;将旧城内的“十”字大街改建成为“井”字大街,然后由“井”字大街四边向外延伸,即为八座城门。东向者左为抚近门、右为内治门;西向者左为怀远门、右为外攘门;南向者左为德盛门、右为天佑门;北向者左为地载门、右为福胜门。后又在八座城门外建筑瓮城,设八个关(也称八个边门),即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南边门、小南边门,大西边门、小西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八个关的城墙用土夯筑,周长十六公里。皇城和皇宫则正好建在城内“井”字大街的中心方格网内。因此从图网上看,整个沈阳盛京皇宫建筑呈现出《易经》八卦中的六爻之卦,即八八六十四卦。

沈阳故宫崇政殿匾额

沈阳故宫崇政殿

沈阳盛京皇宫建筑,是清王朝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形态的叠加。从历史的层面去观赏,它呈现给人们的是清王朝勃兴、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叠加形态。它是大清元帝皇太极从天聪二年(1628)到天聪九年(1635),在天命九年(1624)始创的基础上,又先后用近八年时间续建、改建、扩建的大内宫阙。位于盛京城内“井”字大街中心的紫禁城,是整个盛京皇宫建筑的中心部分,共分四段:大清门以外广场建筑是候朝区,为第一段;大清门(宫门)、飞龙阁、翔凤阁、崇政殿等,是前朝区,为第二段;金銮殿崇政殿后的凤凰楼及楼台上的五座后妃寝宫为第三段;楼台上五宫之后,顺御道而下是皇宫后花园和碾房、磨房、仓房、御膳房等为第四段。另外,在盛京皇宫紫禁城的宫墙外侧,环宫城东、西、北三面,还分别建造了诸王府十一座;在大清门外南中轴线两侧,还建造有内三院、兵部、吏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都察院、理藩院等,朝廷办事衙门。

第一段为诸王和文武大臣上朝时的候朝广场建筑,其中有:大清门外东、西两侧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为武功坊。两座牌坊东西相对,是为宫殿正门大清门前的左右阙门,每临皇帝上朝时,文武官员都要分别骑马乘轿到文德坊、武功坊两侧下马碑处下马下轿,然后步行至朝房小憩候旨,等待宣诏排班进入皇宫大殿。东朝房为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后有五间二层楼房两座,西朝房也是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后有五间平房一座,朝房北侧稍前处是东、西奏乐亭,最南端正对大清门处为一座五彩琉璃的五龙壁等,共同组成大清门外的候朝广场。

沈阳故宫崇政殿内屏风宝座

第二段有皇宫正门大清门,也称午门,它为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前后出廊,屋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东、西山墙的前后两侧墙头,装饰有三面五彩海水云龙琉璃墀头,十二条行龙御之升空,栩栩如生,显得浑厚凝重,质朴壮丽。文武百官临朝和退朝时,均由此门进出。据《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当年皇帝临朝听政时,清廷规定:“命各官及侍卫、护军,晨夕入朝,皆集于大清门。门内外或坐或立,不许对阙、背阙,不许坐立御道中,惟于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两阶,不许由御道行。”大清门两边有东、西侧门。大清门里为宫廷禁地,平时即派重兵把守,戒备森严。中间为御路,两侧为面阔五间两层的飞龙阁和翔凤阁,它们均为前后廓式硬山式建筑;沿御路向北约百米,登上月台,便是金碧辉煌的前朝大殿崇政殿,也称“金銮殿”。这几座建筑组成前朝部分。

沈阳故宫崇政殿后廊亭景

从大清门到崇政殿之间,为开阔的殿前广场,南北长三十六米,东西宽五十米。金銮宝殿崇政殿建在须弥座台基之上,是借鉴汉族皇宫建筑规制,参酌“兴京城”“东京城”和山西“晋祠”的特点而建造的。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前后廊建筑,殿体通高二十五米,周围有石栏杆围绕,石栏杆上雕有麒麟、狮子和梅、葵、莲等纹饰。前后有丹陛御路,丹陛两侧和前后廊外檐柱内,设有汉白玉雕柱石栏杆。丹陛各置踏跺三组,正中一组为二龙戏珠浮雕御阶,丹陛前月台南端东、西两侧分别设日晷、嘉量。其山墙顶端镶嵌着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的五彩琉璃赶珠龙“虬吻”。崇政殿的两侧另有两座面阔三间的建筑——左翊门、右翊门,它们是崇政殿的附属建筑,也是通往后宫的侧门,其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左翊门、右翊门与殿前东、西两侧的飞龙阁、翔凤阁共同组成前朝大殿,成为清入关前大清朝政治权力的象征。

凤凰楼坐落于崇政殿后,是外朝与内廷的分界屏楼,是清代盛京城中最高的建筑。

第三段是崇政殿后东侧的日华楼、师善斋和西侧的月华楼、协中斋组成的殿后庭院。庭院的正北端与崇政殿相对的是凤凰楼,它建在人工堆砌的四米高台之上,是一座三层重檐歇山式楼阁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楼体通高十五米。楼门前设有崇石台阶二十四级,拾阶而上通过一楼直通高台之上的后妃寝宫四合院。第一道墙为高台台基围墙,第二道墙为凤凰楼与后妃寝宫的宫墙。凤凰楼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它在当时盛京城的诸多宫苑建筑中,是最高的一座龙楼凤阁。每当东方现出鱼肚白色时,登上凤凰楼,便可看到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极目远眺,则可将盛京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当年人们曾以“凤楼晓日”称誉其为“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位于前朝崇政殿与后宫清宁宫之间,起着前朝与后妃寝宫的过渡和间隔作用,使前朝与后宫,既相连接,又相间隔,设计非常巧妙奇特。清初皇太极经常在此聚会议事、筵宴、小憩。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历代常以凤凰命名宫殿楼阁,以象征祥瑞和太平盛世,凤凰楼二楼檐下有一块九龙金斗匾,书写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紫气,喻祥瑞之气,此语源于老子的故事。老子乃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据《关令内传》载,关令尹喜一日登楼回望,见南极紫光西迈,便说:“夫阳尽九,星宿值合,岁月并五,复九十日之处,法应有圣人经过京邑。”及期,尹喜斋戒、沐浴、焚香,果然见老子骑青牛前来,尹喜便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楼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佳句。此匾的寓意,是为大清的国运由东方兴起。

沿凤凰楼前台阶拾阶而上,穿过凤凰楼门洞,便是一组四合院建筑群,这便是皇太极的后妃寝宫,也称台上五宫。正北面与凤凰楼。。相望的便是中宫清宁宫。它位于盛京皇宫中轴线之北端居中,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居住的寝宫,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后宫椒房之首,地位最显赫。方形柱,东梢间(东四间)开门。宫前设有月台,宫门月台前设有基石阶六级。为前后廊单檐大屋顶硬山式建筑,正面设木棱条大窗四扇,外糊窗纸;宫门在东四间开门,俗称“口袋房”,宫内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一间为“暖阁”。东暖阁,为皇太极和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的寝宫,同时也是皇太极日常处理政务——或批阅奏章,或商议机要等宫中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暖阁中有一道间壁,把寝宫分隔成南北两室,各设有炕,称“龙床”。南北二铺炕长一丈二尺一寸,寒冷季节住南侧“龙床”,阳光照晒,既明亮又暖和,炎夏酷暑住北侧“龙床”,降温清凉。西四间为祭祀神堂。四间是通连的,宫门西侧设一宰牲台,与南侧火炕之间用木墙与火炕隔断。宫门正北端为砖砌的两座锅台、灶台,西侧用木墙与火炕作为隔断。沿南、西、北三面靠墙设有“万”字形火炕。南炕长四丈零五寸、宽六尺四寸,西炕长二丈五尺五寸、宽五尺六寸,北炕长四丈零五寸、宽五尺六寸。烧火的灶口设在宫外南北廊下。南北两炕上陈设有铁梨木炕桌,北炕上并设有黄缎云龙图案坐垫及楹手,炕上还设置有火盆,以供冬季取暖用。西侧设有佛龛,龛内供奉有七仙女画像、无量佛和关帝圣君像。皇帝经常在此举行萨满祭祀,召见爱新觉罗家族的兄弟子侄和皇亲国戚。

清宁宫东侧建有:贵妃海兰珠居住的东宫关雎宫、淑妃巴特玛璪居住的衍庆宫、庶妃居住的东配宫;西侧建有:贵妃娜木钟居住的麟趾宫、贵妃布木布泰居住的永福宫、庶妃居住的西配宫。

第四段,顺台上西配宫北甬阶而下,便是皇宫的后花园,花园中栽种各种奇花异草,还有小桥和假山堆秀,瑶池里锦鱼游动,荷花绽放,百灵鸟和黄雀不停地欢叫,一派鸟语花香,专供皇帝和后妃们在此赏花消遣。除此之外,在后园的北端,还建有碾房、磨房、御膳房等附属建筑,供皇宫内皇帝、后妃生活之用。

从大清王朝开国时皇宫建筑的布局上看,它不仅遵循了既定的文化理念,而且也接受了汉制宫殿建筑所定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规制,同时又保留了满族独有的渔猎民族风格特征,突出之处是崇政殿与后妃居住的寝宫在建筑布局形态“宫高殿低”的反差,因为后妃五宫和凤凰楼,其建筑的等高线高于前朝金銮宝殿崇政殿三点八米,这与北京明皇宫中“殿高宫低”的建筑布局明显的不同。北京明皇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建在整个紫禁城内建筑群体等高线的最高点,而其他建筑,包括皇后居住的乾清宫和皇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全都建在太和殿等高线之下,所以形成“殿高宫低”的建筑布局形态。它犹如众星拱月之状的建筑布局形态,充分显示出汉族封建皇权至尊至上的思想文化理念。探究两者明显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清王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满族,他们祖祖辈辈长年处于各奴隶制部落之间的争斗之中,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加之本民族在渔猎生活中,经常受到“兽的袭击,养成了习惯居住在巅高之处的习俗。皇太极在建造宫殿时,虽然强调要仿汉制,但后金当时还处在奴隶制社会,正在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初期,所以仍将这一民族居住习俗保留在了宫殿建筑中,因而才形成了宫高殿低的建筑布局形态。而这恰恰是后金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重要标志,也是沈阳盛京皇宫的特殊之处。

历史和现实是如此的巧合和灵验。大清朝的开国者皇太极由于始终尊崇《易经》八卦和宇宙太极两仪学说,以“八字”为偶数,改建完成了沈阳盛京皇宫后,历史和时局的发展也确实给大清朝带来了好运。在明末清初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大明、大顺、大清为主的三股政治军事势力,相互间在激烈地博弈。最终博弈的结果是:明王朝腐朽的封建政权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推翻,明崇祯帝被逼吊死煤山,大明王朝覆灭。但是李自成率农民军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地进入北京城后,由于官兵上下一味追求胜利后的享乐,加之在政治、军事和对待明朝遗官的政策等诸多方面,犯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最后的结果是:从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攻进北京城,推翻明政权取而代之,到山海关大战败北,匆忙逃回北京后,草草在武英殿黄袍加身登基,李自成只做了十八天皇帝,便于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西遁,前后时间总共还不到四十天。强大的大顺农民军新政权,像天使神差似的,转瞬就被大清王朝多民族联合政治力量所战败,主动地把已经到手的皇权,拱手让给了大清朝六岁婴主、顺治帝福临,使大清少数民族王朝顺利入主北京。由于多尔衮秉承崇德帝天地合一、和谐共处的政策,采取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做法,为明朝皇帝发丧吊唁,正确团结、使用明朝遗臣遗民,受到了明朝遗官和京城百姓的拥护。从此大清王朝十二代帝王,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这不能不使人们对皇太极实施的团结和谐执政理念所折服。大清开国崇德帝皇太极所建立的多民族联合国家政治体制,也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先河。

沈阳故宫文德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